本刊評論員
“兩個是否”與時俱進、繼往開來,實現了改革評價標準的新發展
2016年全國兩會已經拉開帷幕。相信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會把注意力集中到“十三五”規劃和全面深化改革舉措落地、讓老百姓得實惠之上,議案、提案也會提出一系列推動改革發展取得實效的舉措建議。
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評價改革成效要看“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要以此標準狠抓改革落實,“盯著抓、反復抓,直到抓出成效”。
站在“十三五”開局之年,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沖刺的關鍵五年起步的當口,“兩個是否”評價標準的提出,科學、及時地回答了用“什么樣的標準來評判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這一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事實上,持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健康發展、持續帶給人民群眾更多獲得感,是本輪全面深化改革的初始動力和最終目標。
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面對各種壓力與阻力,更要抓住“兩個是否”標準這個試金石,在多元利益博弈和矛盾中“試”出解決問題、推進改革的關鍵舉措,讓“真金白銀”的改革發展理念和舉措產生實效,也會讓“干打雷不下雨”的形式主義假改革露出馬腳。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前所未有的系統工程,如何保證改革舉措從案頭設計,最終轉化為各行各業的發展和千家萬戶的獲得感呢?這就要求建立起一套保證改革落地、見效的“質量控制體系”。
在這個質控體系中,首要環節就是質控負責人。負責牽頭實施具體改革的地方和部門尤其是各地區、部門的主要負責人,不僅要做改革實干家,還要樹立“兩個是否”標桿,自覺擔當改革“質控員”。從“質控員”角色出發,對經辦的改革舉措要全程負責、全程檢驗,始終拿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尺”與老百姓心里的“秤”而不是部門、地區和個人的表面政績來丈量改革成果的落實情況。
任何質控體系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有過硬的質量標準。“兩個是否”的評價標準體現了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是改革“向何處去”的答案,掌握好這個評價標準,全面深化改革方能有底氣、有力量、有成效。改革者只有眼睛向下、腳步向下、貼近實際、走入基層,才能真正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的基層脈搏,了解基層群眾所思、所想、所盼。脫離社會和人民的實際需求,任何良好的改革設計都可能陷入南轅北轍、緣木求魚的困境。
建立和運行這個“深改系統工程”的質控體系,需要運用先進的理念和方法。今天的改革和三十多年前開始的那場改革相比,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人民群眾利益訴求的狀況和中國發展所面臨的國際環境可謂天壤之別。面對今天的發展環境和任務,深化改革要取得實效,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獲得感的“雙豐收”,需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科學規劃改革的全局框架、全程方案和重要節點的前提下,強化不同方面改革舉措之間的配套和協同;需要著力“末段攻堅”,給基層一線配足力量資源,強化調查研究和基層創新,推廣應用優秀經驗,集中精力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需要推動“精準施策”,對改革中的頑疾、病灶實施“靶向治療”,對改革政策出臺和推進的時點、范圍實現“精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