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益波++蔡麗鋒

杭州仿佛是一位出身書香門第的“互聯網新貴”,做的是技術活,玩的是高科技,還喜歡投資、消費和海淘
十年時間,地區生產總值三級跳。在“萬億俱樂部”衣香鬢影的盛宴中,拿到第十張入場券的新晉后生,來自美麗的西子湖畔。
綜觀“萬億俱樂部”十個城市的主要經濟指標,不難發現,2015年杭州的服務業和信息經濟產業數據著實搶眼: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6%、信息經濟同比增長25.0%,這兩個數據均列十大城市榜首。
杭州GDP此次能夠躋身前十,從經濟指標上看,主要靠的是服務業支撐和信息經濟引領。
統計顯示,2015年,杭州實現服務業增加值5855.29億元,占GDP比重為58.2%,僅次于北上廣深;服務業對GDP的貢獻達到74.6%,拉動全市GDP增長7.6個百分點;服務業稅收占地方一般預算收入的比重達64.1%。
杭州有今日的成績單,還要從十年前未雨綢繆的提前布局說起。
早在2006年,在全球金融危機尚未露頭的時候,時任杭州市領導就提出:“杭州的經濟發展也將會有冬天,今天我們要做的,就是抓緊時間縫制好杭州工業過冬的棉襖。”
過冬方案可謂因地制宜:杭州缺地礦資源、缺港口資源、缺政策資源,沒有大規模發展重化工業的條件和優勢。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快轉型,力爭跳過重化工業階段,率先邁入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后工業化時代。
僅隨后兩年,杭州就從市區搬遷了近一百家工業企業,騰退幾千畝土地。騰出來的空間用于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吸引來自全世界的資本和“智本”入駐。這便是杭州市的“退二進三”戰略。
事實上,就在杭州市開始實施“服務業優先”戰略的2006年,中國21萬億GDP中,第三產業占比還不到40%,而第二產業占比則幾乎達到一半。
2009年,杭州的服務業比重首次超過制造業,杭州謀求差異化發展的結構調整顯示出明顯成效。
當年,“退二進三”的杭州市,工業增加值同比回落幅度較大,而服務業增速明顯高于全市生產總值。第三產業完成地方稅收已逾全部地稅收入半壁江山。金融、軟件、教育等現代服務業增速均高于三產平均水平,大大緩解了工業下滑對全市經濟社會包括居民就業、收入等產生的影響。
就是在2009年,在確定把現代服務業打造成首位經濟的同時,杭州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不僅要建立“三二一”現代產業體系,而且是“三加一”,這個“一”,就是專門拎出來強調的文化創意產業。
那些年,杭州抓住“環境”和“人才”兩大比較優勢,陸續提出要建設成為“全國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天堂硅谷”、“世界電子商務之都”,重點扶持信息服務業、動漫游戲業、設計服務業、現代傳媒業等八大行業。
也正是在那幾年,杭州越來越成為文化圈青睞之地。英皇影視文化村項目落戶余杭,計劃每年出品電影30部,電視節目5000小時。余華、麥家、賴聲川、朱德庸等紛紛在杭州建起工作室等。
在國務院2010年發布的長三角地區區域規劃中,杭州市打造“全國文化創意產業中心”的戰略也已升格成為國家戰略。
2011年,杭州明確提出:加快服務業“高水平”發展,推進工業“高端化”發展。在當年出臺的《杭州市“十二五”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中,杭州將城市目標定位為高技術產業基地、國際重要的旅游休閑中心、全國文化創意中心、電子商務中心、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一基地四中心”,這個城市定位后來被列入國務院批復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
而經過十年,杭州的經濟結構也呈現本質的變化。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快速上升,由2005年的44.2%到2010年的49.2%再到2015年的58.2%,服務業逐步成為杭州經濟保持增長的主要動力。其中優勢特色產業增長迅速,全年文創產業增加值2232.14億元,增長20.4%;旅游產業增加值719.68億元,增長12.8%;電子商務主營業務收入1262.35億元,同比增長44.2 %。
由此,杭州最終從一個圍繞西湖玩花樣,圍繞旅游發展傳統服務業的城市,發展成了一個全方位的現代服務業強市。
杭州市臨安山區里,一位50多歲的山核桃農戶戴云洪,從2008年開始接觸電商,在淘寶網上賣山核桃。沒幾年,他從一個四處奔波求人收購的山核桃種植戶,變成了一位在家不斷收到訂單的淘寶“掌柜”。
現在,他一年總共要賣出去十萬斤左右的山核桃。“雙十一”和“雙十二”的時候,一天就達600多個單子。他所在的白牛村從2007年觸網搞電子商務,如今,村里的人均收入已經從剛開始的不到1萬元,增長到了2014年的22600元。
電商不僅在改變戴云洪的生活,也在改變整個杭州的發展軌跡。
2015年3月,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正式落戶杭州。這是全國唯一的跨境電商綜試區。2016年的首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將先行試點的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初步探索出的相關政策體系和管理制度,向更大范圍推廣。
電子商務在中國的發端,杭州可謂是先行一步。當馬云還在湖畔花園蝸居,被有些人認為是騙子的時候,杭州市領導以前瞻性眼光對他“高看一眼”,不僅信任他,而且上門看望并給予扶助。
2008年5月,杭州被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授予“中國電子商務之都”,目前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綜合性電商網站落戶杭州,電子商務已經不再是傳統的網絡購物,而是深入融合到傳統商業、制造業、旅游、外貿等多個領域。
信息經濟被杭州定義為“一號工程”。2015年杭州實現信息經濟增加值2313.85億元,增長25.0%,相比于其他城市,杭州儼然成為了信息經濟發展新熱土,擁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一大批信息制造和信息服務企業。
近兩年,杭州市陸續出臺了多份文件,大力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與阿里巴巴、中國電信、中國工程院、思科等展開了戰略合作。
這也正在帶給杭州人實實在在的改變。在杭州,日常生活都可以用手機輕松搞定,除了運用各種App叫車、叫外賣、餐廳排位、醫院掛號等,連街邊小店都可以用支付寶付款。支付寶“城市服務”通過“互聯網+政務”讓杭州市民可以通過支付寶實現交通事故處理、圖書借閱、公益、停車泊位、加油、出入境辦證、車牌搖號等二十多項政務服務辦理。
作為全國唯一的跨境電商綜試區,杭州2015年實現跨境電商出口22.73億美元,進口11.91億美元,分別占全市的4.5%和7.2%。天貓國際、銀泰、京東、亞馬遜、蘇寧云商、網易等大批知名電商紛紛入駐杭州的各大園區,產業集聚效應日益顯現。
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在杭州齊頭并進,尤其是消費需求,領先于其他城市。2015年杭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697.23億元,同比增長11.8%,同比增幅在十大城市中排名第二,僅次于重慶。
消費需求不斷升級,出口結構也在不斷優化。2015年杭州完成出口3108.03億元,增長2.9%,在十個萬億俱樂部城市中排名第三。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出口額為156.37億美元,占全市的31.2%,同比增長2.7%。
投資方面,近年杭州通過大江東、城西科創兩大產業集聚區及其他產業平臺的建設,使得投資保持一定增速。
2014年以來,杭州新引進世界500強項目22個、浙商回歸到位資金1180.64億元。2015年杭州實現固定資產投資5556.32億元,同比增長12.2%,同比增幅在十大城市中排名第三。服務業投資和新興產業投資增幅可喜,服務業投資4593.07億元,同比增長14.3%;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285.22億元,增長12.8%,占全部工業投資的30.7%。相對于其他城市,投資質量較高。
杭州仿佛是一位出身書香門第的“互聯網新貴”,做的是技術活,玩的是高科技,還喜歡投資、消費和海淘。
錢塘江畔玉皇山南麓,眾多本土基金公司匯聚于明山秀水之間,這里是以打造中國版“格林尼治小鎮”為目標的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鎮。
從前,這里是一個陶瓷品燒制、倉儲和交易市場,到處是陳舊的廠房和民居,經過精心改造,如今一幢幢清麗典雅的江南民居散布其間。
不過一年多時間內,已有130余家金融投資機構匯聚于此,管理資產總額超700億元人民幣。敦和、賽伯樂、聯創、永安期貨等名企相繼入駐,不斷散發出財富集聚的效應。
上城區委書記繆承潮說,計劃經過3至5年的努力,爭取建設成為浙江優秀私募(對沖)基金及相關財富管理機構的基地,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杭州私募(對沖)基金發展樣本區域和示范中心。
這只是杭州諸多特色小鎮中的一個。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杭州正在大力建設“特色小鎮”這一融合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功能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目前已形成了濱江物聯網小鎮、濱江創意小鎮、余杭夢想小鎮、西湖云棲小鎮、上城區基金小鎮等一批創新示范小鎮。
這些特色小鎮,正成為杭州這個雙創大孵化器的一部分。作為首批國家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基地示范城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早已在杭州如火如荼,創業氛圍濃郁、政策支持力度大、創業配套體系完善等優勢,使得杭州聚集了以浙商系、高校系、海歸系、阿里系為代表的創業“新四軍”,涌現了一大批各具特色旨在促進創業創新的眾創空間和層出不窮的創業企業。
據統計,杭州2015年納入國家科技孵化器體系的眾創空間有14家,創建了省市特色小鎮41個,新登記企業62998家,新增大學生創業企業1485家,成立蒲公英等引導基金10家。

創業者在杭州夢想小鎮互聯網村座談,交流
2015年,杭州還拿到了“大紅包”,除了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還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兩區”建設帶來的疊加效應對杭州躋身“萬億元俱樂部”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全國范圍內并不新鮮,與此前獲批的北京中關村、天津濱海新區等示范區相比,國務院對杭州高新區(濱江)的定位更具互聯網特色。
國務院同意杭州國家級高新區享受國家自主示范區相關政策,同時結合自身發展特點,積極在跨境電子商務、科技金融結合、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人才集聚、信息化與工業化結合、互聯網創業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批復指出的六方面有一半與“互聯網+”有關。
杭州高新區(濱江)一直以來發展勢頭強勁,2015年信息經濟規模已達1589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信息軟件、電子商務、物聯網、數字安防產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27.1%、58.4%、19.1%、23%。在全市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著“大孵化器”功能和輻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