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相斌++廖君++馮國棟
經濟總量曾位列新中國成立后城市第一方陣,卻在多輪城市競爭中位次后移……提到武漢,人們總是略帶遺憾。
雖是“百湖之市”,卻因長期臟亂差成為網民眼中的“大縣城”;被稱為“東方大學城”,卻成了留不住人才的發展“洼地”;經濟總量曾長期位列新中國成立后城市第一方陣,卻在多輪城市競爭中位次后移……在過去的若干年間,提到武漢,人們總是略帶遺憾。
過去五年間,武漢一躍成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經濟總量排名上升最快的城市,城市、經濟、民生得到極大改善,由此開啟了“十三五”全面復興的大門。
王婷霏家住武昌雄楚大街,她每天要自駕前往長江對面的漢陽王家灣摩爾城上班。之前,從家到公司遇到堵車往往要花上2個小時,“就像‘異地戀,恨不得搬家。”
2015年,武漢全長48公里的二環線“畫圓”,王婷霏交通出行方式徹底改變。通過風景優美的鸚鵡洲長江大橋,驅車從家到公司只需10來分鐘。原本對道路施工不解甚至有些不滿的王婷霏說,她要為這樣的變化“點贊”。
在武漢市民中,王婷霏的感受,頗有些代表性。
2011年初,武漢提出“復興大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后,“城建攻堅”逐漸成為武漢市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后,武漢以每年過千億元的城建投入持續推動城市建設,13條快速路、20條城市主干道、6條軌道線同時興建。最多時,武漢同時有6000多個工地在施工,給市民生活,尤其是出行帶來很大不便。
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大建設時期是發展的陣痛期,我理解市民感受。但是,時隔幾年,當我們回頭看,就會發現如果我們不這樣做就對不住這座城市,對不住市民。”
5年間,武漢城建發生了大變化。截至“十二五”末,5年來,全市新建改造200條292公里次支路網,包括微循環路和斷頭路。到去年底,全市軌道交通通車線路總里程近130公里,“地下快速路”穿越長江、漢江,串起武漢三大火車站及三鎮,實現武漢高鐵、城鐵、地鐵“三網”間快速無縫換乘,武漢全面進入軌道交通網絡化運營時代。
不僅是在路網,5年來,武漢這座大城在生態、地標、空間等方面,不斷呈現新的變化。不少武漢網友盤點,最近5年間,武漢的新地標不斷涌現。旋風網球場、楚河漢街、漢秀劇場、歡樂谷、鸚鵡洲長江大橋……有網友謂之為:“一下子把武漢推到國際化大都市的水平。”
如何避免“大拆大建”變成“屢拆屢建”?武漢“十二五”期 間出臺《2049遠景發展戰略》,其要義即在于,按照“百年規劃”的思想和“2049年建設世界城市”的目標,開展2049年遠景發展戰略研究,明確了武漢到本世紀中葉的國際化“藍圖”。
2016年3月2日上午,格力智能裝備制造業產業園在武漢正式奠基開建。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說,武漢是實現“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轉型的關鍵據點,她看重武漢的發展潛力。
從2011年至今,武漢不斷地吸引著外來資本和產業,已有219家世界500強落戶武漢。在位于江夏區金港鎮的通用汽車武漢廠房內,機器手臂正在流水線上來回揮舞。從上料、焊裝、噴漆、總裝,每隔60秒就有一輛汽車下線。
如今,武漢每一天就有3081輛汽車、4.7噸鋼材、9.2萬芯千米光纖、4.48萬臺顯示器被生產出來。五年來,經過“工業倍增”計劃,汽車產業年產值突破2000億元,年產量突破100萬輛。
目前,武漢千億產業已達5個。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煙草和能源環保,成為武漢經濟持續發展的五大發動機。經過“十二五”期間的“工業倍增”,“十二五”末,武漢工業總產值已是2011年1.5倍以上。
5年來,武漢經濟拾級而上,每年攀上一個千億臺階,并在2014年歷史性地突破萬億元大關,比“十二五”目標提前了一年。2014年,武漢經濟總量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3位,固定資產投資突破7000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居副省級城市前列,進入全國領跑方陣。
科教資源豐富的武漢,在如今如火如荼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中,再次吸引資本和人才的目光。眾籌、風投、孵化器、創業咖啡、“黃金十條”、“青桐匯”、創業學院……各種與創業相關的新生事物在武漢不斷冒了出來。
“十二五”期間,武漢為了挽留本地大學生人才,不僅降低本地落戶門檻,還出臺“黃金十條”新政策(《促進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創新的若干意見》)。這一政策支持大學生休學創業,支持在漢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國有知識產權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其中規定,知識產權一年內未實施轉化的,在成果所有權不變更的前提下,成果完成人或團隊可自主實施成果轉化,轉化收益中至少70%歸成果完成人或團隊所有。
“真金白銀”鼓勵創新創新,吸引了很多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的學生留在武漢創業。越來越多“華科男”在武漢本土拿到投資,并選擇在本地孵化。
“戀愛筆記”創始人付小龍的公司,就是在“青桐匯”上受到風投的關注,其辦公場所和團隊,均在武漢。
2011年4月,為徹底解決讓群眾痛心的“辦事難”等問題,一場“治庸問責”風暴在武漢掀起。每年重點解決十項突出問題,重點打擊吃、拿、卡、要等損害發展環境行為,以及庸、懶、散的工作作風問題。
四年來,武漢市通過治庸問責行動共問責5499人,其中局級干部45人,處級干部810人。同時,通過問責帶動建立問題解決的長效機制,建立了100多項長效機制。

工人任東風雷諾武漢工廠生產線上忙碌
與政治生態澄清相伴的,是民生的改善。
五年來,武漢市新增就業83萬余人,大學生找工作容易了;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五連漲,成功跨入中等水平;住院費七成以上可報銷,大病保險還可再次報;建成15分鐘社區衛生服務圈;配租公租房達1萬余套……在改善民生方面,“十二五”期間武漢交出一份讓大多數群眾滿意的答卷。
統計顯示,武漢市城鄉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幅,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醫療資源總量和服務能力等均居同類城市前列,實現“全國雙擁模范城”五連冠,成為全國少數民族服務管理示范城市,榮獲“長安杯”,多年處于全國最平安城市之列。
“十二五”的完美收官,為武漢“十三五”全面復興開啟大門。武漢提出,未來5年,將全力打造經濟、城市、民生“三個升級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形成具有武漢特點的特大中心城市治理體系,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地位將進一步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