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融雪

“萬億俱樂部”成員基本都是全國改革創新的樣板和排頭兵
2016年1月24日,杭州經濟形勢通報會披露,該市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53.58億元。這意味著中國第十個GDP總量跨越萬億元的城市誕生。
自2006年上海成為中國首個地區生產總值破萬億的城市以來,十年間,萬億俱樂部的成員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至“十二五”“收官”之年,中國共有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天津、蘇州、重慶、武漢、成都、杭州10個萬億級城市。
北京大學房地產發展研究基金中心特約研究員劉艷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萬億俱樂部不是單純的土豪俱樂部,比萬億更值得關注的是萬億背后的地方經濟增長結構。”
在杭州之前,全國共有9個城市躋身“萬億俱樂部”,包括4個直轄市、4個副省級城市,以及一個地級市蘇州。
其中,上海在連續15年的兩位數增長后,于2006年宣布經濟總量達10572億元,正式開啟了中國城市的萬億時代。
北京和廣州則分別于2008年和2010年相繼“入萬”。
2008年,北京以地區生產總值10488億元成為俱樂部的二當家。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北京當年的GDP增速為9%。
對于廣州而言,2010年被稱為“跨越之年”——不僅全市生產總值突破萬億元,“十一五”規劃各項目標也全面實現。
而2011年,一年新晉四個“萬億大佬”,令俱樂部迅速擴容。其中,深圳緊隨廣州的步伐,地區生產總值在2011年達11502億元,同比增長10%。同年,天津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307億元,蘇州實現10716億元,重慶實現10011億元,重慶也成為俱樂部中唯一的中西部城市。
三年后,中西部的武漢和成都雙雙攜手晉級。
2014年,武漢公布經濟“成績單”,地區生產總值達10060億元,成為中部地區首個突破萬億元的城市,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列第三。而成都當年“成績單”為10056億元。
在“十二五”收官之際,杭州成為第十個萬億級城市。
在“萬億俱樂部”中,蘇州是迄今為止唯一的地級城市。與直轄市和副省級省會城市相比,蘇州雖然行政級別最低,“吸金”能力卻不容小覷。
2015年,江蘇省GDP達到70116.38億元,其中蘇州市GDP為14504.07億元,占全省比重為20.7%。與之相應的是,2015年,武漢市GDP占湖北省GDP比重為37.1%,成都市這一數據為35.9%。
顯然,和中西部的“萬億俱樂部”城市集聚了地區的相當大比例資源不同,東部的幾個城市之所以進入萬億俱樂部,頗有些“家族”底氣——江蘇和浙江是中國最富庶的幾個省份。
也正是因此,長期以來,“萬億俱樂部”的城市們都位居沿海,其中長三角3個,為滬蘇杭;環渤海2個,即京津兩大直轄市;珠三角2個,即廣深兩個一線城市。
直到2011年重慶突圍后,中西部的城市開始發力。
另一個論證這一現象的數據是首位度。
譬如武漢,按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人數為9785392人,湖北經濟第二大城市宜昌的人口規模為4059686人,城市首位度明顯超過2。
又譬如成都,普查人口為14047625人,與四川經濟總量排名第二的綿陽相比,首位度更是超過3。
而新晉的杭州市,按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為870.04萬人,與同省經濟總量排名第二的城市寧波相比,其首位度僅為1.1。
即便是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當下,仍不乏高速發展的城市。其中,領跑全國的重慶值得觀察。
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的重慶,曾被戲稱為“農村直轄市”,但其GDP增速卻連續13年超過10%,2014年、2015年更是連續兩年領跑全國。
盡管身處西南內陸腹地,但是,經過數年發展,重慶已經探索出一條內陸城市的外向型經濟發展之路。
在中國經濟新常態與深化綜合改革國際研討會暨中國留美經濟學會2015年度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重慶市市長黃奇帆講述了重慶形成水陸空三個國家級的樞紐、三個一類口岸、三個保稅區“三個三合一”開放特征的故事,道出了口岸、開放、保稅與發展的潛在邏輯。
作為內陸城市,想做世界級的電子產品基地,運輸便成為桎梏。
“看著世界地圖想到渝新歐鐵路,這條鐵路從50年代以來一直就有,為什么沒有把它變成歐亞之間的運輸大通道?”黃奇帆說。
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重慶于2010年底啟動了渝新歐自由貿易海關協議,以解決重復關檢;協調了六國鐵路公司,形成了五定班列的運行時刻表;還和各公司商談了運輸價格。
受益于口岸和保稅區,重慶從后位變成開放的前端,外資企業大量入駐。在全球金融危機、世界貿易萎縮的大背景下,重慶進出口逆勢增長,引入外資連年超過100億美元,成為全國十強,順利推動了城市轉型。
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成為內陸萬億級城市的共同選擇。
成都亦在2011年提出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成功轉型。
武漢則是中部保稅區最多的城市,東湖高新(光谷)綜合保稅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和吳家山開發區保稅物流中心三大“保稅區”極大地推動了這座城市跨越式發展。
“值得指出的是,這十個萬億城市的態勢都與‘五大發展理念高度契合。”國家行政學院博士賀海峰作出了這樣的解讀。
“五大發展理念”是指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個理念。
“特別是上海、深圳,以及增速達兩位數的重慶、杭州,其新動能主要源于改革創新。它們基本都是全國改革創新的樣板和排頭兵。”賀海峰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在他看來,如果“五大發展理念”是城市健康發展的內功,那么超車“入萬”還需要借助外力。
“高速發展的城市往往伴隨著國家戰略布局和政策導向。”賀海峰說。
譬如天津——2005年,國家批復成立天津濱海新區,將其作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隨后又明確提出天津為北方經濟中心,緊接著一系列政策和重大項目向天津傾斜。
譬如重慶——2010年,國務院批復成立重慶兩江新區,這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之后的第三個國家級新區,也是中國內陸地區第一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
而杭州高速發展的背后,亦有著相似的因素。
2015年3月,國務院批復杭州“先行先試”成立首個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9月又批復成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根據批復,杭州將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和“互聯網+”推進轉型升級,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互聯網+”創新創業中心。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研究員倪鵬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杭州加入“萬億俱樂部”反映了杭州近幾年來的經濟轉型走上了比較良性的發展道路,不僅僅是經濟總量有提升,其在經濟結構和產業轉型上也有了明顯的進步。
甘肅農業大學“中國三產化/服務化”課題組完成的《2015年中國三產化/服務化排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認為,2015年中國經濟的最大亮點是第三產業撐起了經濟發展的半邊天,中國產業結構繼續優化調整,中國經濟加快了“服務化”步伐。
此《報告》是甘肅農業大學繼2009年至2014年之后的第七個《中國城市和地區三產化/服務化排行報告》,也是全國唯一的三產化/服務化方面的排行報告。
《報告》顯示,中國已有20個城市服務業均超過了50%。全國主要城市三產化排行榜前六名分別是北京、廣州、上海、呼和浩特、深圳、廈門,萬億俱樂部成員占據其中四席。
其中,北京、廣州和上海的第三產業比重已然達到世界發達水平,分別為 79.8%、70.6%和67.8%。一般發達國家或地區的三產占GDP比重都在60%以上,部分超過70%。
即便是“萬億俱樂部”中的中西部成員武漢、成都也位列20個服務業比重超過了50%的城市之列,且都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
中國的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直到2013年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提高到46.1%。根據最新數據,2015年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0.5%。
唯一的例外是重慶,其三產占比為47.7%。這也凸顯了重慶自身的復雜性。
除了發展三產,城市們轉型發力的另一個抓手則是創新。
研發經費占GDP比重是衡量城市創新能力的重要依據。從十個城市來看,各地研發經費投入日益強勁。譬如深圳,2015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4.05%。上海全年用于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925億元,相當于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例為3.7%。武漢和杭州的投入比重為3%。

北京CBD夜景
“萬億俱樂部”中研發經費支出占比最高的是北京。2015年,北京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367.5億元,比上年增長7.8%,相當于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由2010年的5.82%提高到2015年的5.95%。這一比例也是全國最高。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2015年全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4220億元,比上年增長9.2%,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10%。
2%是創新型地區門檻性的投入強度。據了解,目前研發投入強度超過2%的國家有20個左右,中國處在第15名。在世界屬于第二梯隊,在發展中國家中排名第一。而萬億俱樂部城市的研發投入水平顯然高于全國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