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系列電影《哈利·波特》自播放以來不斷創造票房奇跡,影片將一個魔法世界演繹得出神入化,既有使人向往的力量,又不乏感人的片段。一個魔法世界就這樣存在,與真實的世界同步,但又不在常人的視野中。兩個世界貌似彼此絕緣,其實卻又非常有機地被關聯起來。本文就影片中魔法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物質、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有機關聯進行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魔法世界;現實世界;關聯
系列電影《哈利·波特》源自JK羅琳女士的魔幻小說《哈利·波特》,講述的是年輕巫師成長的故事,主人公哈利·波特敢于直面邪惡的伏地魔及其魔法勢力,并與之進行不懈斗爭,這個過程中少年們得到了各種歷練,不斷成長、成熟起來并最終贏得和平。影片刻畫了一個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的魔法世界,尤其是影片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主人公哈利剛剛踏進對角巷時,一個奇妙的世界就展現在人們面前,影片中的這個魔法世界對每一個孩子乃至擁有童心的成人來說都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讓人無限向往,之后所有的故事都從這里開始。影片第二部《哈利·波特與密室》中由于哈利和羅恩開飛車被麻瓜(片中稱不具備魔法能力的人為“麻瓜”)看見,斯內普教授憤怒地批評他們說:“你們知不知道,這事有多嚴重,你們差點兒暴露了我們的世界?!睆倪@個片段來看,魔法世界與我們現實中的真實世界是嚴格分開的,換言之,兩個世界互相平行、互不干擾。而實際上故事中這個魔法世界并不孤獨,一直是與我們這個真實的世界有著各種各樣的關聯,并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恰到好處。
一、兩個世界的物質聯系
兩個世界并存,很巧妙地連接在一起。故事剛剛開始時,哈利在得知自己是巫師之后第一次進入魔法世界是從破斧酒吧后院的墻壁進入的,兩個世界就這樣開始溝通了。兩個世界并存,又各不沖突,只有屬于魔法世界的人才能看到屬于他們自己的世界,而麻瓜們只能感覺到巫師兩個字離他們是無限的遙遠。霍格沃茨城堡就挺立在那里,但是整個城堡地區被施了魔法,麻瓜們能看到的只是一堆廢墟和“危險勿入”的警告。還有每年開學去霍格沃茨的火車實際上與現實世界的火車站是公用的,但玄妙之處在于,去魔法學校的火車要在93/4站臺穿墻等候。甚至街上的某個電話亭、蕭條的商店或者某個公廁也能夠提供進入魔法世界的通道。兩個世界在物質上的連接如此之多又尋常。
二、兩個世界的文化關聯
然而,兩個世界卻并不只是由物質化入口連接起來那么單一。影片中的魔法世界與麻瓜世界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不乏文化方面的關聯。比如魁地奇比賽,JK羅琳給出了非常細致的描述,無論是對比賽的規則還是每年比賽的激烈場面的刻畫。甚至在第四部影片中還出現了一場魔法界的魁地奇世界杯。片中魔法界的人們對魁地奇比賽的激情和熱愛很容易讓人想到,這就像是我們世界中的足球世界杯,與人們對足球的熱愛也是一樣的。影片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的巫師棋又與我們世界中的國際象棋那么的一致,不同則在于,所有棋子在棋盤上是可以運動并且可以以武力將對方的棋子擊出棋盤。第四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麥格教授告訴學生們三強爭霸賽中的舞會有近千年的歷史,但是這場舞會以及舞池中的那支搖滾樂隊卻在提醒我們,它們與我們今天的生活離得有多么近。
魔法世界與我們的真實世界在文化方面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連接點:整個系列影片中體現出的與西方文化的契合。首先要提的是影片人物的名字,比如影片的女主角赫敏(Hermione),她的名字來自于希臘神話中的赫爾墨斯(Hermes),是魔法與智慧的象征。實際上赫敏也確實沒有辜負這個名字,從始至終一路聰明下來,不管是在平時的學習中、在考試中,還是在關鍵時刻的表現中。米勒娃·麥格教授 (Minerva Mcgonagall)的名字恰巧與羅馬神話中的智慧女神(Minerva)相同,類似于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娜。作品中相當多的人物名字都或多或少可以與西方的神話聯系在一起,即便不是使用西方神話原文中出現的名字,至少也是在原文人名上做少許變動,這樣一來,人物與西方文化就有了很有機的關聯。使觀眾一接觸這個人物就可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或者見到人物的名字就可能體會到人物的某種性格。
影片中更值得一提的是伏地魔與撒旦的契合點——蛇。在西方文化中,蛇象征著撒旦,誘惑、邪惡、背叛、墮落。而影片中伏地魔所在的學院就是用蛇作為標志的,影片第二部《哈利·波特與密室》中伏地魔通過控制金妮放出的密室中的怪物也是蛇,第四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中伏地魔復活擁有的肉身就是蛇的面孔,之后幾部影片中一直與伏地魔為伍的納吉尼就是一條兇猛的巨蛇。由始至終伏地魔的行為都是邪惡的,這一點與撒旦是非常一致的。西方文化中的地獄在影片中也有很好的體現,影片第一部哈利第一次與伏地魔謀面是在最黑暗的禁林,哈利與伏地魔爭奪魔法石是發生在地下;第二部哈利與年輕時代的伏地魔斗爭,勇斗巨蛇的密室也是在地下;第四部哈利親見伏地魔獲得肉身復活,是在墓地;影片最后一部惡龍駐守的古靈閣金庫還是在地下??傊?,影片中伏地魔出現的地方多數都是地下、陰暗和恐怖的地方,這些地方無疑都象征著地獄,即哈利·波特每次與伏地魔的相遇都是在與地獄使者進行斗爭,可見其勇敢。哈利的成長與這些地獄中的斗爭是分不開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正是伏地魔鑄就了哈利的成長,激發出了哈利內在的優秀品質:沒有他的殘忍就沒有哈利的善良,沒有他的奸詐就沒有哈利的忠厚,沒有他的不擇手段就沒有哈利的堅韌,也可以說,有地獄才有天堂。地獄的象征在影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兩個世界的社會關聯
提及社會,就要說人。兩個世界間人的聯系頗多。比如,影片第一部中剛剛分定學院的一年級新生坐到一起談論父母,有的學生說自己的雙親全是巫師,有的人父母是一半一半,即其中一方是巫師,另一方是麻瓜,從這一點就能說明兩個世界里的人是有很好的交流的。不僅如此,平凡世界中的少數具有魔法天賦的兒童可以通過魔法學校的學習融入魔法世界,比如影片主人公哈利·波特的母親莉莉就出生在麻瓜家庭,但是由于她本人具備魔法天賦,被霍格沃茨錄取學習,進入魔法世界。影片女主人公赫敏也從麻瓜世界來,但是魔法天賦極高,以至于影片第三部《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中盧平教授和小天狼星都評價她是這個年齡中最聰明的女巫。麻瓜可以成為巫師,同樣巫師家庭中也偶爾會生出不具備任何魔法天資的孩子,他們只是出生在巫師世界,但是絲毫不會使用魔法,他們被很形象地稱為“啞炮”,比如學校的管理員費奇和女貞路的費格太太,由于這些人根本不會使用魔法,和麻瓜們在一起時也就不會暴露自己的巫師世界,因此這些人也通常和我們這個世界中的人混居。這樣看來兩個世界的界限又變得不那么分明了。
兩個世界體現出的社會矛盾也非常相似,其中談到最多的矛盾就要屬血統問題。魔法世界里的一部分人把血統看得特別重,認為只有純血統巫師才適合生存在魔法世界里,只有純血統家族才值得受尊重。相反,血統不純正的巫師甚至都不應該有資格在魔法世界存在。這一點在影片中不斷地體現出來,比如第一部中,霍格沃茨入學時,要把學生分為四個學院,斯萊特林學院中的學生多數都來自所謂純血統的家族,因此有高人一等的感覺,使他們與其他三個學院的學生顯得格格不入。第二部中密室被打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要放出密室中的怪獸消滅所有非純血統的學生。第五部中,鳳凰社小天狼星給哈利展示布萊克家族的家族樹,即族譜,從族譜的走向來看,所謂的純血統家族必須與另外一個純血統家族通婚,以至于古老的純血統家族間都有或多或少的紐帶聯系;同時小天狼星還告訴哈利·波特,家族樹中有幾個人被除名了,其中也包括小天狼星本人,原因都是他們背叛了家族。但從根源上說,這些人被從家族中趕出來是因為這些人沒有把純血統看得很重。第七部中到處抓捕混血巫師,定出莫須有的罪名,給巫師界造成恐慌。整個系列電影中,血統問題雖然不是線索,但是卻貫穿始終。血統問題也成為伏地魔得以成勢的一個重要因素,伏地魔繼承家族祖先斯萊特林的思想,鼓吹所謂的凈化魔法世界,對非血統巫師斬草除根,并控制普通人類世界;同時,他將與他有相同思想和志向的人糾集到一起,形成很大的勢力與正義進行對抗。血統問題反映到真實世界時,就不只是某個國家或地區單獨存在的問題。從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到納粹發動戰爭,從中東沖突到印巴矛盾,每個問題都有血統的參與,血統把人類劃分開來,同樣生活在一起的人,由于血統的問題,分幫結黨,為各自的勢力爭取利益,其過程就是斗爭,各種形式的斗爭。可見,不論是在魔法世界還是在真實世界,血統都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
除了血統問題之外,還有其他的社會問題將兩個世界聯系得如此緊密。很值得一提的就是剛剛提到過的種族歧視問題。比如美國的種族歧視問題,雖然當前有社會和法律來保障異民族的利益,但是由于比較深的歷史沉淀,相當多的人心中還是有個結難以解開,即對外族仍舊有各種歧視,只是彼此心照不宣而已,因為那些歧視已經融入他們血液里。種族歧視在魔法世界里也一樣存在,比如巫師從骨子里認為自己的種族高人一等,而其他的種族如精靈、妖精、巨人、人馬、狼人等有智生物在他們眼中都是低劣的民族。再比如,小精靈在這部影片中讓人捉摸不透的地方在于,他們屬于具備魔法的生物,而且可以很負責地說,平均的魔法能力要比人類巫師高超得多,但是他們偏偏有一種奴性,以給巫師當奴隸為榮,以獲取自由為恥,千百年來受到巫師的壓迫和奴役。整部作品中除了善良的小精靈多比渴望自由,再沒見到哪個精靈有任何反叛精神,希望獲得自由的小精靈可以說是鳳毛麟角。而巫師們,不管具備什么魔法能力,不管占據什么社會地位,他們都從言語或行動上贊成或默許家養小精靈制度的存在,也從未想過要從根本上做出任何改變。赫敏一直致力于解放家養小精靈的工作,從這點來看,赫敏代表的是進步的方向?,F實社會中,奴隸去留的問題雖不是今天的事,但是也離我們不遠,以美國的南北戰爭那段歷史最為著名。
政治斗爭也是這兩個世界都無法避免的現實。影片中政治斗爭最激烈的要屬第五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霍格沃茨校長鄧布利多和當事人哈利·波特告知時任魔法部長的福吉,伏地魔已經獲得肉身并且復活,但部長福吉死活不肯承認這件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福吉本人認為,鄧布利多作為魔法部長最優人選,協同哈利·波特,是想利用伏地魔復活的借口組織他的魔法力量與福吉對抗,爭奪魔法部長的權利。因此,第五部影片的一個重要線索就是,魔法部長福吉利用一切政治手段干涉鄧布利多,干涉霍格沃茨,迫害哈利·波特。其行為令人發指:授意親信烏姆里奇放出攝魂怪攻擊哈利·波特,蓄謀通過莫須有的罪名開除哈利,利用部長權利派親信進駐霍格沃茨干涉其內政,更有甚者利用各種手段迫害老師、驅逐校長。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這些政治上的迫害直到后來伏地魔現身真相大白才得以停止。魔法世界是這樣,現實社會也是這樣,有過之而無不及。古今中外的政治斗爭,不能一一枚舉。
四、結語
整部系列影片勾畫出的雖然是生動、出神入化、與世隔絕的魔法世界,但就是在這個魔法世界里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東西,通過物質、文化和社會看到了我們自己的世界。兩個世界貌似遙遠卻又近在咫尺,貌似格格不入卻又何其相似。影片高超之處就在于兩個世界被有機地關聯起來。
[參考文獻]
[1] 陶潔.希臘羅馬神話一百篇[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7.
[2] 葉勝年.西方文化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3] 蔣棟元.善與惡的化身:蛇文化符號的闡釋[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2005(01).
[4] [英]JK羅琳.哈利·波特[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2007.
[作者簡介] 林海濤(1980—),男,吉林長春人,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大學外語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