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硯慧
[摘 要]青海省具有發展中藏藥產業獨特的自然環境及植物資源優勢,近年來,隨著中藏藥產業的蓬勃發展,中藏藥種植業也快速發展;文章通過對青海省中藏藥種植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其制約因素的分析,提出相應解決對策,為進一步促進青海省中藏藥種植業平穩健康發展、農牧民增收與生態環境保護及中藏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青海;中藏藥種植;產業基地;可持續發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2.216
1 青海省發展中藏藥種植業的有利條件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嚴酷的自然環境和冷涼的氣候條件,使得藥用植物資源具備生物活性強、有效成分多、低毒、無污染等特點,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性和更高的藥用價值和療效。一些青海特產藥材具有很強的藥用價值,如中外馳名的:大黃、冬蟲夏草、藏茵陳、鎖陽、紅景天等。
根據資源普查表明:青海省野生、引種及人工種植的藥用植物資源有1461種,種類繁多,野生藥材大多生長在 2700 米以上的荒山荒坡上。現有人工栽培的中藏藥資源物種中,約有1/3的物種可在青海進行引種栽培,省內所有耕地及淺山地區、部分牧業區均可種植不同各類的中藏藥。目前,全省種植中藏藥材品種達30多個,中藏藥種植科研、技術人員已對唐古特大黃、膜莢黃茂、小葉黑柴胡、甘草、麻花艽、川西璋牙菜等多種中藏藥材的生物學特性和適宜生長的生態環境條件等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研究。
2 青海省藏藥產業對中藏藥種植業發展的依賴
中藏藥產品因其原料的功效獨特、天然綠色,符合現代社會人們對綠色健康產品原料的要求。近幾年來,青海省藏藥企業的產量、產值、規模等增長迅猛,蓬勃發展。對中藏藥材需求量不斷增大,藥材資源供給與中藏藥產業化發展矛盾顯現。據統計,青海省中藏藥材年需求量在 2500 噸左右,而市場供應量卻不足1000 噸。因此,保證持續、穩定、優質、足量的藥材供應,對中藏藥產業可持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3 大力發展中藏藥種植業是保護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
目前,青海省中藏藥資源以開發野生資源為主,引進和培育優良高產品種的規模很小。由于市場對青藏高原中藏藥材需求量不斷增大,藥材價格上漲,受利益驅使,濫采亂挖野植物藥材現象日益嚴重,掠奪式采挖天然藥材,使部分地區藥材生長環境受到嚴重破壞,草場破壞、植被退化、生態失調,造成個別藥材資源已瀕臨枯竭。由于高原氣候惡劣,生態環境脆弱,植物生長緩慢,野生藏藥資源本身的再生能力差,許多藏藥資源一旦遭到破壞,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進行恢復,其中很多名貴的藏藥資源則很難恢復而面臨瀕危的境地。因此,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種植和開發利用中藏藥材,是減少濫采亂挖、保護藥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
4 青海省中藏藥種植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4.1 青海省中藏藥種植業的現狀
“十一五”期間,青海省開展了特色生物資源普查,基本掌握了資源的種類、分布、生物學特性和儲量。在適宜的種植區域,建設規范化種植基地,不斷優化種植技術,已形成適宜于青藏高原氣候條件的種植技術規范,并開展了生物資源的人工種養及推廣示范工作。目前已成功栽培了川貝母、藏茵陳、唐古特大黃、紅景天、沙棘、枸杞等30余種,種植范圍已從最初的東部農業區擴大到全省6個自治州,種植和野生撫育面積近300萬畝,其中大黃和紅黃芪的種植面積超過萬畝,中藏藥材生產基地初步建立。
青海省中藏藥材種植逐漸發展起來,廣大農牧民種植中藏藥材有所收益,但青海省的中藏藥種植業遠未形成產業規模,從種植面積看,2002年我省中藏藥材的種植面積15萬畝,2012年33萬畝,增幅較小,且年際間波動較大,顯示出農牧民種植藥材的收益不理想、積極性不高,中藏藥種植業發展不穩。
4.2 青海省中藏藥種植業面臨問題分析
(1)中藏藥種植成本較高:中藏藥種子價格高于一般農作物水平,而且在后期田間管理中人工投入較多。
(2)缺乏系統的科學技術指導:絕大多數農牧民基本不掌握中藏藥材栽培管理、生長發育規律、病蟲害防治、良種選育等方面的知識,而目前青海省的有關藏藥資源的人工種植、培育及相關技術仍然處于試驗階段,在缺乏系統的科學技術指導的情況下,農牧民不愿意冒險投資種植。
(3)收購價格不穩定:因中藥材種植采收周期、加工生產、產銷貯存、市場流通過程、終端配方、用藥消費等各個環節相互脫節及時空的阻隔或不同步,造成中藥材市場價格忽高忽低,供貨量時多時少,產銷及市場極不穩定。
(4)藥材生長周期較長,影響種植戶當年收益:藥材是一種特殊作物,大部分藥材不是一年生,生長周期較長,不能像其他農作物那樣當年播種,當年收獲見效益。
(5)產銷銜接不暢:中藏藥種植業還沒有形成產業規模,種植區域不集中,種植戶不掌握需求信息;缺乏統一的品種、栽培、管理、儲藏規范;沒有定時定點的收購場所,造成產銷銜接不暢,很難保障廣大種植戶的根本收益。
5 促進青海省中藏藥種植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5.1 加強中藏藥種植基地建設
建立種植基地,推廣標準化種植,促進產業發展,提升產業功能。在柴達木盆地建立枸杞生產基地;東部地區以種植大黃、黃芪為主;環湖地區以種植麻黃草為主;柴達木地區在保護好麻黃草、鎖陽的基礎上,擴大紅景天種植面積;青南地區在保護好貝母、知母、蟲草等野生資源的前提下,適度發展藏茵陳、大黃、紅景天和花錨等的種植。
5.2 重點加強中藏藥材的研究和中藏藥材的栽培技術研究
對中藏藥材的生物特性、栽培管理、生長發育規律、病蟲害防治、良種選育、區域分布等進行研究,繁育優質、高產、抗病、抗逆的良種。改進藥材栽培技術,提高藥材產量和質量。利用青海獨特的冷涼氣候資源,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揮比較優勢,種植開發和利用中藏藥藥材,實現青海主流中藏藥材的規范化、規模化種植。
5.3 鼓勵生產企業參與中藏藥材種植
形成種植、開發生產的產業鏈,在改善生態的同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采取以藏藥企業+科研+基地+農戶模式,與中藏藥材種植戶簽訂的銷售合同規定了最低保護價,避免種植中藏藥材的市場風險,消除廣大農民種植藥材的后顧之憂。進行GAP基地的建設,標準化生產藥材,以保障藏藥企業生產所需藥材的品種、數量與質量。將中藏藥產業的發展建立在中藏藥材規模種植的基礎上,在改善生態的同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產業帶動種植,以種植發展產業。同時,鼓勵企業建立藏藥材收購主渠道,設立專業采收的機構或成立專門的市場,在種植繁育基地,定點、定時收購,保證非基地區域內的零散種植戶的積極性。
5.4 政策扶持與推動
一方面,應該加快推進中藏藥藥材儲備機制建設,以有效防范惡意炒作和天氣等因素帶來的中藥材供應量減少的風險;另一方面,應加快推進中藏藥藥材交易的電子信息平臺建設,向廣大種植戶和經銷商發布種植面積、市場價格等信息,使種植戶和經銷商及時了解市場行情,避免跟風操作。同時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藥農的素質,培養懂技術、會種植的新型藥農;通過引導和鼓勵種植戶組成專業合作社,提高個體種植戶的抗風險能力和對市場的判斷能力,讓更多的農牧民通過種植中藏藥材走上致富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李亞玲.青海省中藏藥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及政策建議[J].青海社會科學,2008(3).
[2]陳雪梅.青海中藏藥產業集群化發展戰略探析[J].攀登,2009(5).
[3]李麗.試析青海藏醫藥產業開發模式及其問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4]謝熱桑沫.青海省藏藥產業發展戰略研究[D].西安:西北民族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