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曦
(河北承德市群眾藝術館 河北 承德 067000)
?
淺談河北民歌傳承與河北音樂教育的結合
李 曦
(河北承德市群眾藝術館 河北 承德 067000)
【摘 要】本文將簡要分析河北民歌傳承與河北音樂教育結合方面的相關內容,旨在進一步促進河北民歌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下去。
【關鍵詞】河北民歌;傳承結合;音樂教育
在社會生活中,河北省民歌資源相對豐富,且其民歌多屬于農耕文化的遺存之作,大多以口傳身授的傳統方式傳承著,但目前傳承發展的現狀令人堪憂。為了更好的促進河北民歌傳承活動的開展,將學校教育作為開展傳承民歌教育的一種方式,需要積極的樹立以傳統民歌教育為本的教育理念,逐漸建立起系統的、規范的音樂傳播與傳承模式,最終實現民歌藝術的源遠發展。以學校教育為主要的民歌活動的開展,更加有利于河北民歌傳承與河北音樂教育實現完美結合使學生可以更加全面的學習和了解傳統民歌發展的重要性。
在現代化城市發展進程快速推進的過程中,以口傳身授的為主要傳承方式的河北民歌藝術的發展面臨著很多的問題。為了保護和傳承河北民歌的發展,在實際工作中,結合河北民歌的發展現狀,深入分析河北民歌傳承與河北音樂教育結合的有效措施,是最為迫切的發展任務。民歌藝術的音樂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其自身獨特的藝術個性,因此,在我國政府大力發展和傳承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深入探究河北民歌傳承與河北音樂教育結合有效方案,對于河北民歌藝術的發展將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實際工作中,河北民歌藝術的發展,離不開學校教育這一良好的方式。為了更好的促進河北民歌藝術的發展,深入分析河北民歌傳承與河北音樂教育結合的現狀,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河北民歌以豐富充實的內容以及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憨直暢爽的藝術特點,成為了河北精神、文化、音樂發展的重要傳承方式,對于河北當地人的生活與工作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河北民歌傳承與河北音樂教育結合發展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解決。河北民歌傳承與河北音樂教育的結合過程中,學校教育對民歌傳承教育的重視性不夠、民歌傳承教育實踐活動較少等問題,已經逐漸影響了河北民歌的傳承教育與發展,這也是學校音樂教學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
在實際生活中,河北民歌的傳統發展模式,需要不斷的創新內容,才能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結合河北民歌藝術發展的現狀,深入探究析河北民歌傳承與河北音樂教育的結合,是當前促進河北民歌藝術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學校教育的方式,傳承河北民歌藝術的教育理念,逐漸深化河北民歌的藝術影響力,對于其以后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意義。河北民歌傳承與河北音樂教育結合發展的措施研究,已經成為學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教學問題。
(一)學校音樂教育應以傳統民歌傳承為基礎
在傳承與弘揚河北民歌藝術的過程中,學校音樂教育應以傳統民歌傳承為基礎,為學生樹立正確的藝術導向,使學生可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河北民歌藝術的發展歷史及其重要的文化藝術價值。同時,學校在開展音樂教學的環節,要時刻關注學生對傳統民歌藝術學習的表現,積極的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案和教學模式,促使學生可以更好的學習傳統的民歌藝術,為傳承和發展民歌藝術作出積極的努力。
(二)帶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地采風
實踐教學經驗表明,帶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地采風,是河北民歌傳承與河北音樂教育的結合發展措施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帶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地采風,有利于學生在音樂實踐教學活動中,切實感受到河北民歌藝術的真實性、藝術性,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民歌藝術傳承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其次,通過音樂教育實踐活動,也有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使音樂教師可以更好的指導學生學習民歌藝術。
(三)重拾“口傳身授”的教學方法
在河北民歌傳承與河北音樂教育的結合發展的措施研究中發現,重拾“口傳身授”的教學方法,是傳承與發展河北民歌藝術的重要手段之一。河北民歌大多都是以“口傳身授”方式在民間傳承的,在學校音樂教育中,重視這一傳承方法的應用,對于在學校教育中進行河北民歌藝術的教學,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因此,在學校教育活動中,音樂教師應充分重視重拾“口傳身授”的教學方法的應用,逐漸提高學生的藝術領悟能力,使其可以更好的學習民歌藝術。
綜上所述,在我國發展的文明史中,傳統民歌文化像是一條歷史唱歌,一直在源源不斷的流淌傳播著。在河北民歌傳承與河北音樂教育的結合發展的研究工作中,在重視傳統民歌文化傳承方式的同時,通過與學校音樂教育建立相對完善的傳承與傳播模式,大力學習和弘揚傳統民歌文化的發展理念,更加有利于河北民歌傳承與河北音樂教育的結合發展,使之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發展的水平。
參考文獻:
[1]衛素霞.原生態民歌的傳承與保護[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9(5).
[2]高天牧.論河北民歌的保護與傳承[D].保定:河北大學,2014.
李 曦(1983-),男,河北承德人,本科學歷,河北承德市群眾藝術館館員,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創作、器樂。
作者簡介: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0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