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瀟瀟(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00024)
?
以熱血仁心捍衛生命——評電視劇《青年醫生》的真善美統一
胡瀟瀟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00024)
【摘 要】本文從藝術的真、善、美三個角度,探討了《青年醫生》這部醫療劇是如何達到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統一、如何體現人文關懷,以及如何達到崇高。《青年醫生》以熱血、生命、仁心三個角度尋求了藝術作品在真善美上的統一。筆者認為現如今我國醫療劇應該用真善美的藝術力量,深刻剖析醫患矛盾,弘揚社會主流價值,推動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
【關鍵詞】藝術真實;藝術美;醫患關系;青年醫生
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是醫患雙方的共同愿望,醫生和患者在相互了解、理解的基礎上加強溝通、相互包容,醫患之間的和解并不是烏托邦。在醫患矛盾突出的背景下,醫療劇營造一個虛擬環境,讓感同身受的觀眾看到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出路。《青年醫生》這部劇主要講述了三位高年資住院醫生和三個實習醫生在行醫過程中發生的故事。劇中展示了這群青年醫生在現實主義理想化人格的包裝下,職業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是如何建立的。這部劇以熱血、生命、仁心三個角度尋求了藝術作品在真善美上的統一。
熱血尋真: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統一。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歷來是衡量一部作品的主要尺度。眾所周知,藝術的生命在于真實。事實上,醫學絕非無所不知,醫生絕非無所不能。《青年醫生》展示了醫生其實只是掌握專業知識的普通人。比如實習醫學生第一次做穿刺時也會緊張。比如,兩位實習女醫學生第一次到急診室看到一個生命逝去后難過地流淚。比如,《青年醫生》第三集里,實習醫學生趙沖看到自己的老師救活患人的疲憊與失落后,于是主動提出讓他把患者遺體送到太平間,但當他真正到了太平間后又害怕地雙腿顫抖。這既體現了趙沖這個角色人格的善良,又體現了其人性的真實。
但是,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就像朱光潛先生所言:“藝術本來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藝術的最高目的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們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藝術呢?”[1]在現實生活中,醫生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就必然比常人面臨更多生死,他必須要充滿著熱血堅強面對。因此,在《青年醫生》中,太平間的負責人侯伯就告訴這些剛來的醫學實習生:“按理說呢,你們在解剖室里什么沒見過呀,可是到了醫院這感覺就不一樣了,因為你們在解剖室用的標本是沒有血的。醫院里的病人那是有血的。這血是什么。血是心之精華,是五谷之精神,人要是沒有了血,就沒有了靈魂。血流干了,靈魂就走了。所以呀,這人哪最重要的,不光是要有心,還要有血,血性血性嘛,什么是血性啊,有血,心才是活的,血熱心才是熱的!所以嘛,做人要有熱心腸。你們這些當醫生的心腸就要更熱,做人不能冷冰冰的,做醫生就更不能冷冰冰的了。”所以青年醫生更熱血心腸,也正是熱血讓青年醫生更可貴和可愛。
藝術上的真實是一種主觀的真實、詩意的真實、假定的真實、內蘊的真實。電視劇要把握好藝術的假定性與生活的真實性的平衡。大多數醫療糾紛都是由于患者對醫學知識不了解和對醫療期望值過高而引起的。因此,醫療劇有必要通過對現狀真誠地藝術表達,才能讓觀眾暫時從醫患身份中抽離,用第三方的視角重新審視醫患關系并換位思考,促成醫患之間的理解。
生命尋善:人文關懷的終極價值體現。人文關懷是一種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價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善良的天性和善良的行為永遠是藝術美要展示的對象。過去,病房里面發生的事情,病人家屬也不知道,所以往往引發醫患關系緊張的事件發生。《青年醫生》的熱播,向大眾傳播了醫生的人文關懷的職業精神。在醫患糾紛愈演愈烈的當下,這部電視劇將筆墨放在了探索病人與醫生的相處之道上,直面了醫患關系中許多關鍵問題。
其中,最容易引起醫患矛盾就是雙方的溝通。如果一個醫生將病情交待得過重,患者及家屬會以為醫生在恐嚇他們;如果交待過輕,一旦患者出現意外,家屬肯定無法承受最后的結果。在《青年醫生》21集到24集就講述了類似的故事:一位老爺子突然暈倒,王博醫生懷疑有很大可能心臟有問題,需要做PC檢查。老爺子的老伴非要等兒子做決定,而兒子劉進一直在開會,只能與王博醫生在電話中討論,遲遲不下決定。最后,由于錯過最佳搶救時間,老先生搶救無效去世。老太太認為人是下午三點送進醫院,晚上七點死的,醫院在四個小時里眼睜睜地看著病人死。而王博醫生卻認為是家屬遲遲不做決定導致患者無法治療而死亡。醫生和家屬都犯了一個根本錯誤,就是忽略疾病本身,都想把責任推給對方,醫患之間的不信任造成了最壞的結果。王博醫生作為醫療主體,沒能將心比心,他后來也明白了作為醫生,要對患者發自內心的同情,技術可以救命,溝通能救人的心。
只有良好的溝通才能促成醫患間的和解。醫患溝通是多方面的,不僅是語言,醫生的情感流露、行為方式也都是溝通的媒介,這些都能讓患者感
受到醫生的感情與真心。《青年醫生》里的程俊醫生愛管病人的閑事兒,但正由于他這樣對病人及家屬的關心,可以努力避免情感上的傷害。如果,每一個醫生都不那么冷漠,都熱心、親近病人,其實可以避免很多矛盾的發生。所謂的人文關懷,就體現在每日對每一個病人的真心溝通中。
仁心尋美:自覺追求崇高。藝術的審美價值在于從它的形象之中能夠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撫慰,使人的精神最終得到美的啟迪和升華。電視劇藝術由于具有貼近生活的再現能力,具有了其他靜態藝術所不具備的精神啟迪力,因此電視劇畫面必須存在著精神上的美的力量。
在《青年醫生》里,院長告誡學生,先修心再修學。程俊醫生一直把患者當成親人、朋友,比如在一個患者得白血病后,不愿意治療,程俊把她攙回到病床,告誡她現在身體情況不好,不能亂跑,即便不交費,醫生還是會盡力救治她,因為程俊認為見死不救和殺人是一個性質,只要穿著這身白大褂,就要對生命負責。冰山美女醫生歐陽即使被有精神問題的患者拿刀威脅,有了心理陰影,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工作,甚至是挑起了住院總的大梁。曾是美國醫院心內科的沈青川醫生放棄了高薪,最后到了慈善醫院,收治了十幾個邊疆的先心病兒童。還有一直不想當醫生的趙沖同學最后去了社區醫院,他想多做一些科普、咨詢工作,多向百姓傳播醫學理念,讓人們在得病以后不再驚慌,正確看待疾病。這些角色在行醫的路上一直成長,用仁心仁術對待病人。
“我鄭重地保證自己要奉獻一切為人類服務。我將要給我的師長應有的崇敬及感戴;我將要憑我的良心和尊嚴從事醫業;病人的健康應為我的首要顧念;我將要盡我的力量維護醫業的榮譽和高尚的傳統;我將不容許有任何宗教、國籍、種族、政治或地位的考慮介入我的職責和病人之間;我對人類的生命,自受胎時起,即始終寄予最高的尊敬;即使在威脅之下,我將不運用我的醫學知識去違反人道。我鄭重地、自主地并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諾言。”《青年醫生》一開場就播出了每一位醫學工作者從業前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場面,醫生的仁心仁術全體現在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份誓言中。所謂醫者父母心,就是這些白衣天使用仁心自覺地去追求崇高。電視劇對于醫生仁心的表現,貼近生活也展現著崇高。
社會主義文學藝術是建設和諧社會、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最根本的價值追求,就是要弘揚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譜寫真、善、美的時代華章。《青年醫生》這部劇構建了諸多理想的醫生形象,表達了理想化的醫患關系,也對醫療行業做了一定的展現,對于受眾來說是一種認識上的補白。它更是用真善美的藝術力量,深刻剖析醫患矛盾,弘揚社會主流價值,推動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談美[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2.22.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1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