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華 李甜 石煒
?
新形勢下商業銀行虛增存款審計方法與路徑
■趙華李甜石煒
*本研究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2015S1136)。

在國內經濟結構深度調整、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背景下,及時防范化解地區金融風險成為當前地方審計機關開展金融審計的“著力點”。在某城市商業銀行審計中,發現銀行在年末等“關鍵”考核節點,虛增存款等人為操縱存款規模的手段不斷翻新,不僅“綁架”了貸款企業,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而且嚴重擾亂了當地的金融秩序,增加了地區金融風險。在銀行業務日新月異,銀行信息化突飛猛進發展的情況下,面對海量的銀行業務數據,如何有效審查并甄別虛增存款等違反銀監會管理規定的行為,是大數據時代金融審計面臨的新挑戰。
(一)以貸轉存,虛增存款行為。
從銀行信息管理部門,取得銀行對公信貸業務數據庫和核心業務數據庫,將企業客戶的貸款借據發放信息與開具定期存單信息進行關聯分析,重點關注貸款發放3日內、開具相等金額定期存款的企業客戶,鎖定重點關注企業名單。進一步調閱疑點企業的貸款檔案,與信貸審批等相關部門交談,核查以貸轉存等違規問題。
(二)存單質押,短貸增存行為。
分析對公信貸業務數據庫和銀行核心數據庫,查找以本銀行存單為質押物、且質押率達到或超過100%的貸款,重點關注貸款發放時間恰在月末幾天,歸還時間不超過5日、次月初即歸還的貸款,通過數據分析,聚焦疑點企業及貸款。然后,進一步調閱疑點企業的貸款檔案,了解貸款用途,核實貸款抵質押物,詢問信貸發放部門,發現為完成貸款規模指標、突擊放貸的問題。
(三)循環辦理同業業務,虛增存款行為。
1.“淘”出關注企業。在同業海量數據庫中查找具有如上特點的非標買入記錄:一是買入的非標資產一般為信托產品;二是買入資產的實際標的一般是本行存單質押式回購合同的收益權;三是連續2次及以上買入同一融資企業的非標資產,且其交割日間隔很短,一般在1~6天,且其交易額逐漸減少,但相差不大;四是對手方一般是同一家金融機構。
2.“圈”出疑點企業。調閱銀行核心數據庫中的對公定期存款業務的流水信息,查找關注企業在同業買入交割日1~5日前是否在本行辦理過定期存款業務,進一步縮小關注企業的范圍,圈出疑點企業。
3.分析資金流動“線”路。調閱疑點企業在銀行核心數據庫中的對公活期存款業務流水,比對銀行同業買入記錄和辦理定期存款業務記錄,發現具有如下資金流動線路的企業:企業在銀行辦理定期存單,金額為A元→1~6日內銀行買入該融資企業的非標資產,但其實際標的為存單質押回購合同的收益權,且該非標買入的交易凈額為B元(B略小于A)→同日,該企業活期賬戶轉入B元的貨幣→1~6日內該企業將B元中的大部分C元開具定期存單→1~6日內銀行買入該融資企業的非標資產,資產性質同上,交易凈額為D元(D略小于C)→同日,該企業活期賬戶轉入D元的貨幣……重復如上步驟。
4.內查外調“敲”定問題。一方面與銀行相關人員溝通,調閱涉及的同業資產買入檔案;另一方面,以資金流為主線,延伸審計交易對手等相關單位,查找相關輔證材料,敲實銀行通過多次辦理同業業務,虛增存款的問題。
企業B在商業銀行A開立定期存單1張10 000萬元。同日,企業B與某證券公司C簽訂存單質押式回購合同,將該10 000萬元的單位定期存單收益權質押給公司C。公司C將上述存單質押式回購業務包裝為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并出售給銀行D。最后,銀行D與銀行A簽訂轉讓協議,將該資產管理計劃的收益權轉讓給銀行A。另一方面,企業B獲得證券公司C發放的質押資金9 638.05萬元,該筆質押金實際由該資產管理計劃的最終受讓方銀行A提供,同時,銀行A獲得10 000萬元的單位定期存款。6日后,企業B以質押獲得的資金在銀行A再次開立定期存單一張,金額為9 500萬元,再次重復上述操作,同業拆出資金9 163.10萬元。經過上述兩次存單收益權轉讓后,一筆10 000萬元存款派生出9 500萬元存款和同業拆出資金18 801.15萬元。其中,同業拆出的18 801.15萬元,計入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項,單位定期存單9 500萬元,計入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負債”項。
1.銀行業內部考核指標體系的進與退。
在供給側改革逐步深入、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背景下,商業銀行考核指標體系的弊端日益凸顯。硬性考核指標必然會扭曲銀行業的行為,虛增貸款只為考核“過關”,考核后存款驟減,導致銀行報表數據失真嚴重。另外,在考核指標的驅使下,某些銀行不擇手段,甚至“綁架”貸款企業,大大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改革現有的內部考核指標體系,樹立正確的業績觀,加大內部監督檢查力度,建立符合當前經濟和銀行業發展特點的多層次彈性指標體系,是新時期商業銀行的必然選擇。
2.同業等新興業務快速發展的利與弊。
同業就像個“黑盒子”,一方面,同業業務資金鏈長、涉及機構多,資金在多個機構間流轉,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另一方面,即使資金實際用途與貸款相同,當包裝為同業業務后,則不受存貸比、行業調控等諸多約束。同業就像個“魔術棒”,能虛增銀行資產規模。多次循環拆入拆出的同業業務有強大的杠桿作用,理論上能創造出無限資產。可見,同業業務能讓銀行的錢“活”起來,給商業銀行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同時同業資金可能會進入高風險領域,也可能被銀行“亂”用,肆意調整資產負債結構、“粉飾”報表,蘊含著巨大的金融風險。
3.治理銀行虛增存款亂象的標與本。
從制度層面來看,應“梳”“堵”結合。隨著金融改革及新興業務的發展,一方面,銀監會等監管機構應適時調整現有的監管指標體系及管理機制,不斷修“渠”,規范銀行的經營行為,讓銀行資金“活而不亂”。另一方面,銀監會、審計等監督部門應緊跟形勢,研究商業銀行虛增存款等不斷翻新的“作弊”手段,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圍“堵”其違法行為,確保我國金融風險可控,銀行業穩健發展。
(作者單位:南京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