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敏
2014年10月,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關于實施光伏扶貧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計劃用6年時間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實施光伏扶貧工程,這引起了浸淫新能源行業多年的全國政協委員、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的關注。
作為國內三大飼料生產企業之一,通威集團早期以農業起家,后轉型為農業、新能源雙主業發展。而在各種新能源中,劉漢元最看好光伏發電。他介紹,風能受環境影響大,生物質能資源有限,而我國光伏資源潛力巨大,可以在未來的能源結構中堪當重任。因此他在此次兩會中提出,應在貧困地區積極推廣光伏扶貧工程,探索產業與項目有效結合的扶貧新路。
《中國扶貧》:您認為光伏扶貧在脫貧攻堅戰中能起到怎樣的作用?
劉漢元:目前,我國的貧困人口大部分為農村無勞動力的貧困戶,也有部分因為傳統經濟下滑、行業萎縮形成的貧困人口,他們共同的特點是無勞動力、無技術、無增加收入途徑。我認為,解決長期脫貧問題的核心和關鍵,是提高貧困人口的“造血功能”,讓他們獲得持續穩定的收入。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貧困人口之所以“久扶仍難脫貧”,甚至今年脫貧明年又返貧,核心問題就在于缺乏“造血功能”。
因此,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可以依托貧困地區自然資源豐富、日照充足的優勢,通過政府補貼、農戶出資、銀行優貸、可再生能源基金等多種形式,大力推廣光伏扶貧工程,幫助貧困戶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利用貧困地區荒山荒坡、農業大棚、農業設施等建設光伏電站等途徑,以發電收益、土地租金或新增就業等方式直接增加貧困人口收入。
我們集團派人去安徽金寨縣做過調研。目前金寨一共為貧困戶建成2008座分布式光伏電站,家庭電站數量居全國第一。實施項目的貧困戶只需安裝一套3千瓦分布式光伏發電設備,平均日發電10千瓦時至15千瓦時,按照“自發自用”每千瓦時可獲國家補貼0.42元、“余電上網”每千瓦時按標桿電價0.9709元計算,每個貧困戶每年可獲收入3000元左右。按電站平均設計壽命25年計算,意味著農戶在剩下的20多年里可獲得累計收益6萬元。有條件的地方和家庭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安裝6千瓦、9千瓦或更大功率,滿足不同扶貧標準的需要。
所以,推廣光伏扶貧不僅能讓貧困戶月月有收入,還可以真正解決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經濟發展問題,做到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地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走出一條產業扶貧、生態發展扶貧和清潔能源建設扶貧的嶄新路子。
此外,光伏扶貧也符合國家新能源的利用方向,對加快國內光伏產業發展極具創新開拓意義。
《中國扶貧》:您對于目前正在試點的光伏扶貧工程有何改進建議?
劉漢元:首先,建議國家及各地政府按照比例,將光伏扶貧補貼資金直接用于光伏項目的初始投資建設。有了穩定的收益來源后,由民政部門統計貧困戶受益名單,并在實施前、中、后加強監督審核,最后由國家電網負責將光伏扶貧項目并網發電后的電費收益,進行網上支付或按照民政部門統計的受益名單,按結算周期及時向貧困戶直接進行分配和支付,避免產生補貼和收益分配的拖欠問題。
其次,2015年投入光伏扶貧的補貼資金占國家總扶貧資金量不足1.7%,建議提高比例。在此過程中,應注意統籌資源的可利用性,對于農戶屋頂或相關可開發資源進行統籌布局、有機結合,具備條件的地方進行每家每戶直接安裝,另外在有條件的地方進行集中、成片的適度規模的光伏電站建設,收入的部分或全部按既定受益范圍和人群分配,便于光伏電站的規劃、建設和管理。
第三,由于貧困地區農村電網條件不一,往往存在電壓不足、線路薄弱等諸多問題,而且由于農村用能需求增加,對電網性能要求也不斷提高。建議依靠地方電力公司,大力開展新一輪農網改造工程,按照各村可接入容量分期安排。電網企業應優先吸納貧困地區分布式光伏發電上網,優先為貧困戶的光伏發電項目提供并網接入、計量電表安裝等配套服務。
《中國扶貧》:通威集團近些年將漁業和光伏結合,探索出了“漁光一體”的發展模式。您認為光伏扶貧是否可以借鑒這樣的模式,和種養殖等產業結合、協同發展?
劉漢元:確實可以。將光伏與農業種植、水產養殖、畜牧養殖結合,能夠實現農林牧漁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創造產業高附加值。所以國家應大力支持光伏與農林牧漁業結合發展,打造多樣化的農業綜合體項目,形成產業規模,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和提升,實現貧困戶脫貧致富。同時,給予用地、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支持以及政策優惠,實現項目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