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爽
?
對外漢語聽力教學中的多媒體應用淺析
◎劉爽
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各種高科技產品的廣泛問世既為漢語教學提供了更大的發展平臺,也對新時期漢語教學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體的出現,其優于傳統教學方式的直觀性、多樣性等為漢語教學帶來新的發展契機。而聽力教學,作為培養漢語微技能的重要課程之一,一直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聽力難,既難在形式,也難在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技術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聽力教學的困境,為新時期聽力教學的發展注入活力。
(一)單調枯燥。傳統聽力課堂往往拘泥于教師播放音頻,學生聽并完成練習,處于被動地位的學生極易產生厭倦疲憊心理。課堂教學模式的單一讓整個課堂顯得機械無聊,課堂教學效果不明顯,甚至部分師生產生了聽力課可有可無的想法。
(二)互動性弱。師生之間交流少,課堂活動流于形式,過于機械。教師很難了解學生的真實水平,單純的聽后練習似乎并不能達到提高并檢測學生漢語水平的目的。學生答案的對錯一般情況下能夠反映是否真正聽懂,但有些時候也會存在聽懂答錯、未懂答對的情況,若課堂流于形式,教師則很難了解實際情況。
(三)忽視交際能力培養。語言學習的真正目的是應用于交際,脫離真實語境的訓練枯燥無聊,也做不到學以致用。傳統聽力教學的目的往往在于檢驗學生是否能夠聽懂答對,聽力教學內容的設計也較少涉及實際生活應用,因此在交際能力的培養方面有所欠缺。
(一)集聲音、圖像、文字、動畫等于一體,給學生更豐富的視聽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課堂學習效果。多媒體能夠提供更多的播放模式,帶來全新的視聽體驗,多媒體本身的多樣性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并且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在今后將會有更多可應用于課堂的多媒體教學手段。
(二)多媒體教學本身的直觀性和互動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的焦慮情緒。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多媒體優于傳統聽力教學的特點之一,其關鍵在于多媒體本身能展示內容的特性,圖片的直觀性,視頻的視聽綜合性,動畫的趣味性等,這些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課堂教學的單調。
(三)通過音像資料等基于真實語境的場景再現,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更易于加深印象并應用于實際生活。取材于實際生活的更多內容可以借助于多媒體展現于聽力課堂,學生由課堂延伸至實際生活,學以致用。
當前,盡管學界逐漸認識到了多媒體應用于教學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且在理論和實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不得不承認,現今的多媒體聽力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過度依賴多媒體。重形式,輕內容。將教學內容機械轉化為多媒體展示,實際教學中簡單播放,缺少對課堂教學內容的深入探究,離開了多媒體的使用無法使課堂活動順利進行。
(二)浮于多媒體課件制作的多樣性。過于繁復多樣的多媒體課件,使學生疲于接收各種新信息,這使得多媒體教學成為了新時期的一種“填鴨”灌輸式教學。
(三)缺乏創新和針對性。部分教師在實際授課中,為求省力,常常重復使用已完成的多媒體課件,內容形式陳舊,也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缺乏針對性。
(四)忽視讀寫能力的培養。朗讀和書寫是漢語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朗讀是單純音頻播放所不能替代的,實際的正確發聲更有助于學生模仿并加深記憶。部分教師依賴于幻燈片展示,較少或不書寫漢字,不利于學生
漢字書寫能力的提高。
此外,我們應該看到,“與經驗式的多媒體技術應用相比,漢語多媒體教學理論研究亟待加強”。同時,多媒體軟件的開發以及如何與實際課堂教學相結合也是目前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可以看到相關軟件的不斷開發與創新,但是軟件的開發者往往不是實際課堂的授課者,因此,理論和應用有所脫節。如何既能進行課堂教學,發現問題,又能進行軟件的開發解決問題?這也是對新時期漢語教師更高的挑戰。
(一)形式基于并輔助于內容
多媒體并不是聽力課堂教學的內容,而是輔助課堂教學的手段之一,所以要充分認識到,不管是多么精美的課件制作,重點應該在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高水平。多媒體并不是越繁復越好,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即可。作為聽力教師,首先應該深究教學內容,找到重點和難點所在,通過適當的多媒體手段來實現教學效果。
(二)因材施教
多媒體的靈活使用和選擇要有針對性,教材的不同、學生的水平高低以及國別的差異都會成為具體操作的影響因素,不能一概論之,要有所側重。比方說,初級階段的聽力教學,由于學生能力有限,可以較多借助于幻燈片的展示,而高級階段則可以成段播放音頻或者視頻;使用視聽法進行影像資料的播放也要考慮學生的背景,若學生基本無了解,難以理解,這就違背了“i+1”的基本教學原則,課堂教學效果難以保證,花費大量時間進行講解又會造成寶貴課堂時間的浪費。
(三)與傳統教學相結合
傳統的聽力教學模式也有其優勢所在,不能一味摒棄,二者相結合能夠活躍課堂,避免模式固化。筆者認為,特別是板書,不可或缺,教師在書寫過程中能夠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了解筆順,并進行模仿提高漢字書寫能力。
(四)與時俱進,秉持創新性
一方面,多媒體技術日益成熟為聽力教學提供了更多可借鑒的手段,教師應給予足夠的關注,了解并應用于課堂教學;另一方面,教師不要固化教學模式,每一階段的教學任務完成后要進行反思,去粗取精,以期進步。
(一)生詞教學
聽前要掃清障礙,筆者認為,聽力課堂并不是單純的聽,而是以聽為主的綜合性課堂教學,而“詞匯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務。不同的課型應從不同的方面來分擔這項任務”。因此,生詞教學,聽前掃清障礙也是完整聽力教學單元的重要部分。在生詞教學環節,借助于多媒體,可以進行以下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
1.圖示法
圖片的直觀性可以幫助學生直接理解生詞,在部分生詞的教學中可以采用。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展示教學:
(1)實物展示
相對于語言的解釋,實物的圖片展示更直觀。例如,在學習名詞“蕨菜”的過程中,通過四張圖片,分別展示鮮嫩的蕨菜、曬干后的蕨菜、涼拌蕨菜以及經過翻炒的蕨菜,清晰明了,學生易于理解且印象深刻,這一過程可以幫助復習“鮮嫩”和“晾曬”兩個重點生詞。又如,學習“休閑”一詞,通過“休閑食品”、“休閑服裝”以及“休閑鞋”的圖片展示,直觀理解“休閑”深層次的舒服之感。
(2)關聯展示
漢語中有些詞語,如“夜貓子”,本指晝伏夜出、外形似貓的一種動物,因其特性借指熬夜不睡的人群。通過展示夜貓子和熬夜工作的人的圖片,提問學生指出二者的相似之處,由此提問“你是個典型的夜貓子嗎”,學生便可自然領悟生詞所指。
(3)差異展示
近義詞的辨析一直是漢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所在,語言研究是由淺入深,而語言教學則應該由深再淺,因為教學對象是目的在于掌握漢語的學生,而不是語言研究者。抓住關鍵點,用相對淺顯的表達,讓學生理解掌握。比方說“捏、掐、抓、握”,都為手的動作,可是細微處有區分,手部動作的展示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又能讓學生模仿理解。
2.動態圖
有些動詞,如果使用語言講解往往難懂,教師采用手勢語也很難表達的情況下,可以使用動態圖。比方說“不知所措”,一個人迷失在火車站不知道該怎么辦的簡單動圖,即可幫助學生抓住生詞的關鍵意義。
3.完成句子法
生詞學習的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生詞說出完整的句子,因此教授生詞也要注意學生的成句表達。給出前半句,或者給出后半句,讓學生完成句子,這一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出圖片等相關提示,也可以給出該生詞的常用搭配,學生易于區分理解,如學習“如此”這一生詞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幻燈片展示如下:
1.你為什么要來中國學漢語?
________,正因為如此,__________。
2.盡管我感冒了,很不舒服,但是我還會堅持來上課。
________,盡管如此,__________。
3.學習漢語一定要多說多練嗎?
________,只有如此,__________。
這樣學生可以直觀理解“如此”指代前文提到的部
分,并能夠記住幾個常用表達。
(二)生詞復習
1.詞卡復習
這一課堂活動,既可以使用傳統手寫或打印詞卡,也可以使用多媒體制作更加精美的動態畫面,二者各有優勢。前者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進度安排選擇復習部分,后者可以借助幻燈片展示更多內容,如拼音、圖片、例句以及其他相關等。
而且,多媒體也為聽力教學提供更多可行性。比方說聽生詞,并正確朗讀,可以一邊播放音頻,一邊展示該詞語的相關知識,學生能夠對自己的生詞掌握情況進行快速檢驗。又如,動態翻頁的詞卡,既可以直接應用于課堂教學,也可以用于課后學生自測。
2.快速指讀
教材中的生詞表往往有拼音以及相對應的翻譯,學生在指讀的過程中會借助提示朗讀,不能達到檢測的目的。通過幻燈片對該課生詞進行展示,教師指學生快速讀出可以看出學生是否真正學會該詞,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問引出相關例句,就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學生是否真正掌握。
(三)課文教學
1.泛聽與精聽相結合
對一篇聽力課文,既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也要對細節部分加強理解。綜合型的聽力課堂,不能拘限于僅僅能夠完成練習,還要對課文內容有一定的把握。比方說,課堂教學之初,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聽力音頻或影像資料,基于課文內容提問“這篇文章講的是什么人的故事?”“故事最后的結果是什么?”,既可以讓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也可以知道學生一遍泛聽之后的理解程度。
如果說泛聽側重于理解和把握,精聽則要求細化到每個句子、每個詞的理解和把握。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分部分聽,分段聽,分句聽,傳統的精聽更多的是一遍遍地重復,而多媒體應用下的聽力課堂可以更加多樣:展示問題,細化課文,聽后回答;圖片提示,完成句子;給出關鍵詞,完成句子,組句成段等。
2.盲聽與視聽相結合
多媒體下的聽力課堂可以有更多選擇,但這并不意味著聽力課堂一定要完全依賴于多媒體,盲聽與視聽相結合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所謂盲聽,就是指學生不接觸任何與所聽內容相關的提示,單純聽音頻文件。所謂視聽,即給出一定提示,如問題、圖片、生詞等,學生根據提示可以降低聽力的難度。
視聽的過程中,通過多媒體,可以將教學內容部分展示,比方說根據課文內容的問題提示,課文關鍵點的圖片提示,部分生詞組成課文教學大綱的結構提示等。視聽的過程中可以一邊使用幻燈片展示,一邊播放音頻或部分視頻。
3.音頻與視頻相結合
傳統的聽力教學課堂主要以播放音頻文件為主,這一方面受限于教材內容的單一化,另一方面也受限于課堂教學設施的簡單化。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進步,聽力教材也更加多樣化,如《快樂漢語》等教材的出現,通過視頻將課文內容情景化,以微影像的方式,能夠一定程度上改變過去聽力課枯燥無聊的狀態。此外,中文電影、中文歌等多種方式可以通過多媒體應用于聽力課堂教學。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視頻與音頻相比有優勢所在,但是因為其畫面的多樣性也會轉移學生的注意力,盡管對句子的理解存在困難,但是仍舊能夠看懂內容,理解無大礙。這也是為什么有的學生很喜歡看中文電影,漢語水平卻不一定有很快提高的原因所在。視頻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有助于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但是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學會并掌握,所以這也需要音頻來提高聽力的難度。因此,音頻與視頻相結合能夠在保證課堂教學效果的前提下,使課堂張弛有度,富于節奏感。
多媒體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和方式,其目的在于輔助實際課堂教學,并不能完全成為課堂的主導。課堂教學應遵循以教為主的模式,不管是傳統教學還是基于多媒體的課堂教學,其重點都應該在于解決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提高學生的漢語能力,與對外漢語教學的總體目標相一致。新時期的對外漢語聽力教師,要深刻認識到傳統教學與基于多媒體的課堂教學的差異所在,在實際教學中靈活選擇;加強對漢語本體以及漢語聽力教學的研究,深入淺出;與時俱進,了解并逐步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以求取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注: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信息技術下河北省對外漢語教學深度融合研究》、[項目批準號:HB15YY001]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劉頌浩.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述評[J].世界漢語教學,2001,(1).
[2]鄭艷群.新時期信息技術背景下漢語國際教育新思路[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15,(2).
(劉爽河北燕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0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