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峰
?
《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李超峰
【設計說明】
《我愛這土地》創作于1938年11月17日。詩人艾青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著對家鄉、土地、民族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深沉憂郁而又慷慨激昂的詩。詩中作者化身一只“鳥”,孜孜不倦地為“土地”、“河流”、“風”和“黎明”而深情地歌唱,即便是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鳥”這一意象,展現了一個對“土地”最忠誠的歌者形象,凝聚著詩人對“土地”最深沉的愛。詩歌雖篇幅短小,但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王家新說過,詩的意義就在于它的“美”。對于這首詩,它的“美”體現在哪里呢?筆者覺得該詩的“美”,體現在它情意化的意象上,體現在它濃烈的情感上,還體現在它美妙的旋律上。因而,本詩的教學,筆者認為要從語言文字入手,喚起學生的審美直覺和審美感受力,切實感受詩的“詩意”和“文學性”。借助一個個鮮明獨特的意象,去捕捉語言文字深處所蘊含豐厚博大的內容及熾熱濃郁的情感,并且引導學生誦讀詩歌,使他們去切身體會詩歌所具有的美與力量。
【教學要點】
1.探究意境,體悟詩人情感。
2.比較咀嚼,品味精妙語言。
3.情感誦讀,感受詩歌魅力。
【教學步驟】
同學們好!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詩人——艾青(板書:艾青)。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智利詩人巴勃魯·聶魯達曾這樣評價他——“中國詩壇泰斗”。他的很多詩歌作品都表現著對普通人民命運的深情關注,凝聚著詩人濃烈熾熱的愛國情懷。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對“土地”的“戀歌”。(板書:我愛這土地)
1.請同學們自由地閱讀這首詩,初步感受詩歌的內容與情感。
2.學生初讀后,師生交流。
[交流話題設計]:
①詩人將“我愛這土地”中的“我”化身為“鳥”,“鳥”對這“土地”的愛戀表現在哪里?
【活著: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這土地里面】
②“鳥”歌唱了哪些對象?請將其在詩中勾畫出來。
【土地;河流;風;黎明】
③請同學們結合詩歌后面所標注的寫作時間,細細地品讀這些對象前面的修飾語,說說它們有著怎樣的象征意味?
【土地象征著處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踐踏下破敗晦暗的祖國;河流象征著廣大受難者內心的悲苦以及對侵略者罪行的憤怒與譴責;風象征著受辱民眾的不屈抗爭;黎明象征著光明、自由、理想、美好生活等】
④從“鳥”的歌唱中,你能體悟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哀痛;仇恨;譴責;抗爭;贊頌;向往;渴望;憧憬……】
1.詩歌是“語言的藝術”,我們只有從語言入手,才能切實感受到詩人的藝術匠心所在。下面我們來欣賞詩中精美的語句。(屏顯)
1.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2.——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3.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現在,老師把上面的句子作了一些改動。(屏顯)
1.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要歌唱
2.——然后我死了,
腐爛在土地里面。
3.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請同學們在比較中品析詩歌原文語言表達的精妙之處,先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分享彼此的見解。老師期待著你們的精彩解讀。
4.學生展示交流,教師點撥引領。(注重引導出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獨到感受、發現和理解。)
[品讀要點]
①“也應該”表明“鳥”把“歌唱”看作自己的本分,是責任,是義務,是一種理所當然。“嘶啞”一詞既表現了“鳥”聲的凝重憂郁,“歌唱”的恒久與執著,又塑造了“鳥”飽受苦難、永不屈服、奮力抗爭的形象,“有力地揭示了一種刻骨的、至死不悔的情感”,表達了一種生命尚存,抗爭不息的決心。
②“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生動形象地寫出“鳥”對“土地”的深情:一切都毫無保留地獻給這片“土地”,與她生死相依。這既是“鳥”的誓言,又是“鳥”的決心,更是“鳥”對“土地”的“愛的傾訴”,是一種情感之至。
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人用一種“設問”的方式,引起讀者注意與思考,增強了詩歌內容的感染力。由對歌者動態的描述,轉入對歌者靜態的特寫,以“常含淚水”的情狀,烘托內心苦痛憂郁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情。而后,直抒胸臆,強烈地表達了對土地深沉的愛戀。
5.教學小結:“鳥”盡管喉嚨嘶啞歌聲干澀,盡管滿含淚水內心苦痛,但依然對這片苦難的土地充滿摯愛,與這片土地生死相依至死不悔。“鳥”的形象也是詩人的形象,“鳥”的歌唱是詩人的心聲,這又何嘗不是廣大華夏兒女的形象與心聲的展現呢?
1.詩歌既是一種語言的藝術,也是一種聲音的藝術,它的魅力與意義是同聲音的表達不可分離的。現在就讓我們用自己的聲音來表現詩歌的語言魅力和詩人的深摯情感。對于本詩朗讀節奏的劃分和朗讀重音的處理,老師給大家一些參考——(屏顯)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請同學們試著練習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注意語氣語調的運用與變化,巧妙地處理朗讀節奏與重音,讀出詩歌的美感與力量。
3.指名誦讀,集體評議指導。
(評議指導關注點:停頓的長短;停頓的方式;重音的處理;節奏的緩急;情感的把握;氣息的控制……)
4.課堂活動——“賽讀詩歌”。
(全班分成兩大組,學生先在小組內賽讀,兩大組各推薦(2~3名)成員,一一展示賽讀,最后評出“最強陣容”和“班級金嗓子”。)
1.有感情地熟練背誦本詩;
2.詩人借“鳥”唱出對“土地”的戀歌,假如你是一只鳥,你又想對誰吟唱呢?你又想唱些什么呢?請同學們試仿照詩歌的句式特點寫幾句話,展現你的思想與智慧。
(李超峰安徽省阜陽市第十一中學2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