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ū)O 佳
?
小議教學語言之改善
◎?qū)O佳
語言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語言向?qū)W生傳授知識、與學生展開交流,教學語言就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際工具,因而教學語言的運用是否得當,關系到師生關系的好壞以及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那么,如何改善教學語言,在教學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以術語表達重點內(nèi)容,保證教學語言的專業(yè)性。教師在上課之前,應當充分備課,包括語言準備。對于重點內(nèi)容的講授,必須運用專業(yè)術語。
形式上,教師的講解步驟要有條不紊。比如學習修辭手法,第一步應該列舉常用修辭手法,再補充不常用或難度大的修辭手法。第二步介紹各種修辭手法的定義。第三步讓學生舉例,展開師生互動。第四步就地取材,以課文中的句子為例,建立理論與課本內(nèi)容的聯(lián)系,進一步說明各種修辭手法的正確用法。最后做出總結。教師用語言表達有序的步驟和完整的過程,是教學語言專業(yè)性的體現(xiàn)。
內(nèi)容上,教師應以專業(yè)術語講解內(nèi)容。比如學習聲母和韻母,這是學生在小學甚至幼兒園階段就接觸到的知識,所以中學階段的學生容易產(chǎn)生膩煩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當以更多更專業(yè)的術語來講解內(nèi)容。聲母中的雙唇、唇齒、舌尖前、舌尖中、舌尖后、舌面前、舌面后音,清音與濁音,送氣音與不送氣音;韻母中的單韻母與復韻母,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圓唇音與不圓唇音以及“四呼”。以上描述語與概念,都是學生沒學過的專業(yè)知識。因而,教師用這些專業(yè)術語去描述學生所熟悉的聲母和韻母時,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會提升,對于所學內(nèi)容的重視度也會提高。
第二,適當?shù)卮┎宀怀S迷~匯,增強教學語言的新鮮感。課堂上,教師適當?shù)卮┎宸窖栽~匯、文言詞匯、外語詞匯、流行語等,能夠增強教學語言的新鮮感。
新鮮的教學語言會成為良好課堂的調(diào)節(jié)劑。比如有些學生在課堂上說閑話,通常教師會說“保持安靜”,但換一種說法“你的沫子太稠了(俗語)”,“太聒噪(文言詞)”,“Be quiet(英語)”,“吵得我整個人都不好了(流行語)”,效果則大不一樣。又如有些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總往窗外看,教師可以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流行歌詞)”,“身在曹營心在漢(古詩句)”等,提醒學生集中注意力。
新鮮的教學語言會成為解說知識的有效方式。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過程中,難免遇到艱深難懂的知識點。教師如果強行灌輸,則效果較差。如果能將難點問題轉換為學生日常接觸到的語句和事物,學生接受起來就會容易很多。比如在普通話聲母的發(fā)音中,會講到齒齦、硬腭等發(fā)音部位,教師可以用俗語中的“牙床子”“天花板”來做進一步解釋。
方言詞匯、文言詞匯、外語詞匯、流行語等的插入,打破了教學語言的慣性,使學生和教師都沖破了聽覺疲勞,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第三,由課本內(nèi)容引申語句,增加教學語言的幽默感。應試教育,容易使很多教師陷入千篇一律的怪圈。面對同一篇課文,教學語言如出一轍,毫無新意。其實,我們所面對的課文不僅是言說的材料,更是教學語言的來源之一。對于學習的枯燥面,不同學生會有不同的反應,有的發(fā)呆、犯困,有的說話、閑聊,有的看其他書等。當學生走神發(fā)呆時,教師可以用課文中的語句進行提醒,如《過萬重山漫想》中“一個古怪的念頭跳了出來”一句,就可以化用為“是不是有一個古怪的念頭從你腦袋里跳了出來”來提醒學生,這樣一來,發(fā)呆的學生不再發(fā)呆,其他的同學也被逗笑了,整個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
第四,鏈接相關的語言材料,提高教學語言的豐富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就本論本。詳細講解重點內(nèi)容,是必要的。但這與拓展相關知識并不沖突。教師在講主要內(nèi)容的時候,應當有意識地補充相關的文學常識、名人事跡、寫作技巧、考試題型等。以《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為例,教師除了講解施耐庵其人、《水滸傳》其書、人物形象、情節(jié)結構之外,還應當補充“四大名著”的相關內(nèi)容、《水滸傳》中相似人物的對比分析、小說題材的出題方式及答題技巧等。所謂的“無關”,其實是很重要的。教師的鏈接式語言,幫助學生增加知識積累,利于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及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
教學語言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最主要的溝通工具,精彩的教學語言有利于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增進師生情感等。因而,教師應當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有意識地去探索、改善教學語言的方法,完善教學環(huán)境,豐富教學理論。
參考文獻:
[1]許智花.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運用特點[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S3).
[2]劉正偉.淺談中學語文課堂的語言藝術[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1,(15).
(孫佳寧夏旅游學校7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