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宇
?
語文有效課外閱讀的意義
◎劉春宇
語文有效課外閱讀,是進行各種學習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學生能夠自主學習、主動并且積極有效地汲取知識,才能夠把課堂學習消化在課后的學習和輔導中,而這離不開語文有效的課外閱讀。語文有效課外閱讀,在拓展中學生文化視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終生學習能力以及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
有效課外閱讀在課堂學習之外,學生博觀約取,廣泛涉獵,才能厚積薄發。所謂“博觀”即廣泛的涉獵,大量的閱讀,“約取”即慢慢地拿出來。初中生正是不斷汲取知識、增長見聞的時期,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要求在此時肯定達不到,但可以把這作為一個目標,做到廣泛的閱讀,不管是與課堂學習有關的還是無關的、感興趣與不感興趣的。知識的結構會隨著年齡和學習層次的升高而逐漸分化,但在青少年時期,每個人的學習傾向、人格特質都還沒有完全凸顯,并不能夠明確地辨別出每個學生適宜參與哪個領域,故而在青少年時期,不能偏好哪一種書籍,要廣泛涉獵,打好基礎,只有在對每一方面的知識都有所了解之后,才會加深對自己的了解,從而為后面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在青少年時期,每一有所得,每明白一個道理或者每學得一個小知識,便是收獲,正如活水,不斷輸入,又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輸出,在不斷交流、碰撞中,
才會有清如許的鮮活知識與文化視野。只有當你站在一個較高的文化層次上,才會從每一本書中讀出不同的體驗。俗話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知識構成、思想傾向不同,對于閱讀內容的理解也會不同,包括理解的層次、角度等。從書本上讀出的知識,多為人文社科,但青少年讀書,多多益善。廣泛涉獵,多多積累,才能站在一個較高的文化視野上,俯視所有,那樣的話,再來選擇知識,就會更加深刻、明了。多讀多看,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不同的閱讀內容,帶給人不同的文化氣質,在浩如煙海的文化知識中,閱讀,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一個有著深厚閱讀基礎的人,擁有著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人文素養,初中生正是積累知識的關鍵期,這就決定了其離不開有效的課外閱讀。
隨著社會的發展,終生學習已成為社會生活、學習的主流,“活到老,學到老”。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知識不斷更新,思想不斷變化,新事物層出不窮、新思想新觀念不斷更新,只有具備自主學習能力和終生學習能力的人才能夠及時更新自己的思想觀念和知識構成,跟得上時代的發展。
一個人最旺盛的學習階段當然是青少年時期,勤學如春起之苗,只有在知識的滋養中,“禾苗”才能長得旺盛、健康。青少年學生在學習階段,不只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學習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會了某一方面的知識,畢竟應用面很窄,而且不具有持久的動力,終究不如學會學習的方法和能力,掌握了學習的藝術,懂得對待每個事物,用最優的方法去了解它、掌握它。學無止境,學習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學科領域,還應該“既精又博”,不能只做某一方面的“專門人才”,對其他領域一無所知,而應做一個博觀約取的博學者,若只對某一方面了解,則只會是一個“單腳書櫥”,這不利于一個人工作、生活的展開。這樣的人往往做不到知識的融會貫通,而且沒有其他知識作為補充,視野狹窄,有時候會走入死胡同,不能自拔,并且還會剛愎自用,不能聽取和接受不同的意見、見解和思維。一個人的真正能力在于其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如果一個人不能夠自主學習,就不能夠最優地安排自己的學習任務,一切學習任務都要等著老師來給安排或者教師教他學習這個知識點,沒有老師就無法學習的狀況,是沒有達到教育的效果和目的的,教育的目的不只要教知識,還要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這樣才會有持久的學習力,如果一味地抱殘守缺,守著原本的知識不知增長,反而那些已經學到的知識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長期得不到使用而被漸漸遺忘。只有具備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夠對任何新事物不感到害怕和畏懼,才能夠不斷地隨著外界新事物的發展而更新自己的思想和知識。
其次是終生學習的學習方式。現在社會終生學習已經成為主流,持久的自主學習就是為了終生學習做準備。初中生進行課外閱讀,本身就是一種自主學習,擴大初中生知識視野的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終生學習能力。因此初中生課外閱讀對于培養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終生學習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初中生語文有效課外閱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初中生如果能夠在課堂教學之余,增加課外閱讀,閱讀經典的作品,開拓視野,就能夠促進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
初中生進行課外閱讀,不僅在于知識量的增加,更在于閱讀對其自身學習能力以及學科知識的貫穿與融會貫通。課堂學習是一個引子,它除了打牢基礎知識的目的外,更在于對課外知識與走出課堂之后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課外閱讀,尤其是對經典名著的閱讀,在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提高個人的人文修養。廣泛的經典名作課外閱讀,在于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與人文素養,根據自身的閱讀體驗,書讀得越多,越能夠開發學生的智力,并且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間的融會貫通;學生讀的越多,就往往不再只局限于對某一學科知識的閱讀與了解,他往往會在閱讀的過程中,增加對所讀內容的了解,并且會自覺地從不同方面去了解以及消化,這就會引起閱讀連鎖學習——因對某一方面感興趣而去深挖關于這一方面的知識,并且從不同學科領域、不同角度來切入。這就帶動了不止是閱讀方面的增長,更是對知識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甚至是自身對于所了解到的內容的自我理解能力等的提高,這一切都有利于促進知識的融會貫通與自我學習。學生對所閱讀內容了解的越多,對課堂學習的基礎就越好,知識儲備就越多,課堂學習準備就越好,教師就不用面面俱到地講解每一個知識點,這樣就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此外,學生在廣泛課外閱讀的鍛煉下,掌握了高質量的閱讀水平與閱讀能力,然后再把這能力同樣應用到語文課堂的學習中去,學生就會在閱讀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與學習能力,在這兩種學習積累的基礎上掌握一定的語文課堂知識,就會站上一個比較高的水平與起點,再在教師的點播與引導中,對于語文課堂學習將會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語文學習本身就是一點一滴積累的過程。課外閱讀的積累、課外閱讀引發的知識積累,體現在課堂學習中就會是學生視野的開拓、豐富的課外知識、較高的人文素養、活躍的思維、應答如流、如饑似渴的汲取知識的狀態。這樣一個熱愛知識、朝氣蓬勃、又有優良學習基礎和濃厚學習氛圍的集體,高質量、高效率的課堂教學,尤其是語文課堂教學,自然水到渠成,教與學,都各取其利,有效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
語文有效課外閱讀對學生自身發展以及課堂教學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能力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
(劉春宇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