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甦,金 松,鄭小妹
(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婦產科,海口 570102)
?
·經驗交流·
38例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的回顧性分析
陳甦,金松,鄭小妹
(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婦產科,海口 570102)
目的探討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EMs)惡變的臨床及病理特征,為其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方法以卵巢EMs惡變病例38例為觀察對象。38例患者均經手術切除病灶,并行周圍淋巴結清掃,術后均進行化療。分析患者年齡、BMI、伴發疾病、血清CA125水平、臨床表現及超聲表現。觀察其病理特征,分析臨床分期、治療方式及預后。結果EMs惡變患者中年齡大于50歲23例(60.5%);BMI≥25 kg/m222例(57.9%);8例(21.1%)合并糖尿病, 15例(39.5%)有長期口服避孕藥史。臨床表現主要為陰道不規則流血(22例),腹脹、腹痛(16例),其中合并腹部包塊者10例。超聲檢查以囊實性包塊(55.3%)和實性包塊(34.2%)為主,34例(89.5%)患者包塊有血流信號。27例患者(71.1%)血清CA125≥200 U/mL。病理類型以子宮內膜樣癌(47.4%)及透明細胞癌(31.6%)為主。術后1年內存活32例, 2年存活28例。結論認識卵巢EMs惡變的臨床病理特征,有助于其早診斷、早治療。
子宮內膜異位癥;回顧性分析;子宮內膜腫瘤;卵巢;惡變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EMs)是常見的婦科良性疾病,但異位的子宮內膜具有侵襲性、轉移等惡性潛能。近年來,有關EMs惡變的報道逐漸增多,但其惡變率尚缺乏大樣本調查研究,文獻報道約0.7%~2.5%[1]。目前,EMs惡變成為其研究的熱點之一。EMs惡變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可能與癌基因/抑癌基因、氧化應激、信號傳導、生長因子及炎癥因子的激活有關[2-3]。為了探討EMs惡變的臨床及病理特征,為其防治提供參考,本文對38例卵巢EMs惡變患者的發病年齡、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病理特征進行了回顧性對比分析。
1.1一般資料從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住院病案資料庫中收集確診卵巢EMs惡變病例38例為觀察對象。38例患者年齡16~74歲,平均(56.6±16.8)歲,其中年齡大于50歲23例(60.5%);BMI≥25 kg/m222例(57.9%);8例(21.1%)合并糖尿病,6例(15.8%)合并高血壓,5例(13.2%)合并心腦血管疾病;15例(39.5%)有長期口服避孕藥史。診斷標準符合Sampson標準:(1)EMs和惡變組織學關系類似;(2)EMs和惡性腫瘤在同一卵巢中并存;(3)排除轉移性腫瘤。所有病例資料完整,均經手術治療,并有術后病理結果。
1.2方法分析患者一般情況、臨床表現、病史及伴發疾病情況;比較患者血清CA125水平;總結患者TNM及宮頸癌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分期;組織學類型:包括漿液性腫瘤、黏液性腫瘤、透明細胞瘤、子宮內膜樣腫瘤、纖維上皮瘤、混合性上皮瘤、未分化癌;分析患者手術情況及術后化療情況;以電話、門診方式進行隨訪,分析患者生存期。
2.1臨床特征分析臨床表現主要為陰道不規則流血22例,腹脹、腹痛16例,其中合并腹部包塊者10例。盆腔超聲檢查發現囊性包塊4例(10.5%),囊實性包塊21例(55.3%),實性包塊13例(34.2%),34例(89.5%)患者包塊有血流信號。27例患者(71.1%)血清CA125水平大于或等于200 U/mL。
2.2病理特征分析38例患者術后切除腫物直徑0.8~12.6 cm,平均(5.62±4.82)cm,其中直徑小于1 cm 8例(21.1%),≥1 cm 30例(78.9%)。病理類型主要為子宮內膜樣癌18例(47.4%),透明細胞癌12例(31.6%),黏液性腫瘤3例(7.8%),漿液性腫瘤2例(5.3%),混合性上皮瘤2例(5.3%),未分化癌1例(2.6%)。病理分期Ⅰ期6例(15.8%),Ⅱ期13例(34.2%),Ⅲ期16例(42.1%),Ⅳ期3例(7.9%)。
2.3治療和預后情況38例患者均經手術切除病灶,并行周圍淋巴結清掃,術后均進行化療。化療方案主要包括卡鉑+環磷酰胺(CC)方案16例,順鉑+環磷酰胺(PC)方案14例,順鉑+表柔比星+環磷酰胺(PAC)方案8例。術后7~14 d開始首次化療,間隔3周后進行第2次化療。共化療2~8個療程。對所有患者進行為期2年隨訪,術后1年內存活32例,死亡6例(15.8%);術后2年存活28例,死亡10例(26.3%)。
盡管卵巢EMs惡變的發生率不是很高,但一旦惡變將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因此,認識卵巢EMs惡變的臨床病理特征,對其早發現、早治療意義重大。本研究發現,卵巢EMs惡變患者發病年齡在50歲以上者占60.5%。沈揚眉等[4]報道了49例卵巢EMs惡變患者年齡29~70歲,平均49歲,其中,年齡44~57歲者占59.2%。有報道指出年齡大于或等于49歲是EMs惡變的危險因素之一[5],可見卵巢EMs惡變發病年齡較高,多發生于絕經期后。有研究指出BMI在EMs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6],本研究發現BMI大于或等于25 kg/m2患者占EMs惡變患者50%以上,BMI增高可能是EMs惡變的相關因素之一。另外,本組資料顯示有8例患者合并糖尿病。有研究通過高雌激素和2型糖尿病誘導大鼠EMs惡變模型,結果發現其與人類EMs惡變具有相似的病理進展過程、組織學表現及生物學特征[7],可見糖尿病可能是EMs惡變的危險因素。
EMs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腹脹痛、陰道不規則流血及腹部包塊,而惡變后盆腔包塊的發生率顯著增高,甚至盆腔包塊是EMs惡變的首發癥狀[4],因此對于有腹部包塊的EMs患者應高度重視其惡變的可能。EMs超聲下主要表現為囊實性包塊或實性包塊,并且伴有血流信號,這與文獻報道相似[4,8]。另外,血清CA125水平多數患者高于200 U/mL,血清CA125是臨床常用的腫瘤標記物之一,對婦科腫瘤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因此,對于有腹部包塊、超聲下包塊有實質成分或者CA125水平增高的EMs患者應高度重視其惡變的可能。
卵巢EMs惡變的病理類型以子宮內膜樣癌及透明細胞癌為主,另外還包括黏液性腫瘤、漿液性腫瘤、混合性上皮瘤及未分化癌[9-10]。本組資料顯示,卵巢EMs惡變病理類型以子宮內膜樣癌、透明細胞癌為主,病理分期以Ⅱ期、Ⅲ期為主,與國內報道相似[4,8-9]。EMs惡變的治療方式以腫瘤細胞減滅術聯合化療為主。本組38例患者均經手術切除病灶,并經術后化療,化療方案主要為CC、PC及PAC方案,不同化療方案的選擇根據患者臨床及病理分期、手術切除完整率及患者對化療的耐受程度而定。手術聯合化療治療卵巢EMs惡變患者的1年內存活率84.2%,2年存活率73.7%,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卵巢EMs惡變好發于絕經期后,BMI及合并糖尿病可增加其惡變風險,臨床表現為腹脹痛、陰道不規則流血及盆腔包塊,超聲下多為囊實性包塊并含有血流信號,CA125水平升高。病理類型以子宮內膜樣癌、透明細胞癌為主。腫瘤細胞減滅術聯合化療是主要治療方法。
[1]Gadducci A,Lanfredini N,Tana R.Novel insights on the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endometriosis into ovarian carcinoma[J].Gynecol Endocrinol,2014,30(9):612-617.
[2]孫蓬然,冷金花.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研究的新進展[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2,21(4):316-318.
[3]張艷,王夕梅.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病因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5,37(1):59-61.
[4]沈揚眉,吳秀麗,徐煉,等.49例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的臨床病理分析[J].癌癥,2008,27(10):1106-1110.
[5]Kadan Y,Fiascone S,Mccourt C,et al.Predictive factors for the presence of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pelvic endometriosis[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15,185(2):23-27.
[6]王化麗,姜盟.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體重指數與血清瘦素水平的關系[J/CD].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2,8(5):623-625.
[7]Wang CT,Wang DB,Liu KR,et al.Inducing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endometriosis in rats by long-term sustaining hyperestrogenemia and type Ⅱ diabetes[J].Cancer Sci,2015,106(1):43-50.
[8]王丹青,尹如鐵,朱惠莉,等.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21例臨床病理分析[J].華西醫學,2007,22(3):518-519.
[9]王淑蘭,夏恩蘭,吳穎,等.子宮內膜異位癥惡變臨床病理及免疫組織化學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8,31(15):37-39.
[10]Agarwal N,Subramanian A.Endometriosis-morphology,clinical presentations and molecular pathology[J].J Lab Physicians,2010,2(1):1-9.
陳甦(1979-),主治醫師,本科,主要從事婦產科臨床方面的研究。
10.3969/j.issn.1671-8348.2016.13.037
R711.71
B
1671-8348(2016)13-1834-02
2015-10-28
2016-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