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山 王登科
摘要:本文介紹神農架林區森林資源管護現狀分析及存在的問題,結合林區現有保護機制,筆者提出了如何創新保護機制對策和建議,確保森林資源安全,促進林區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資源保護;工作機制;對策
中圖分類號:S759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020(2016)01-0061-03
神農架是當今世界中緯度地區唯一保持完好的原始森林區,由于生態地位重要,各級黨委、政府對神農架的保護非常重視,對天然林停伐,相繼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并取得明顯的保護成效。在新形勢下,如何創新資源保護機制,促進林區資源保護工作,值得每位林業人關注和研究。
1創新保護工作機制的必要性
一是生態地位重要性所決定。區內類型多樣的森林生態系統所具備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態環境服務功能,對保障三峽水庫安全運行、下游地區的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以及水電站正常運行提供了必要的保證,對保障南水北調工程良性運行,也產生重要作用。
二是落實國家戰略建設的具體體現。具體落實“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國家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體現;是鞏固落實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綠滿荊楚”等重點工程建設成果的基礎保障。
三是林業部門責無旁貸的義務。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公眾對“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希冀更大,而林區森林資源豐富、生態系統多樣,聞名于全國、乃至于世界,如何更好地保護好森林資源,為社會公眾提供良好的公平生態環境產品成了林業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2現有的管護模式和方式
2.1 完善管護網絡,實施巡山護林
按照“遠山設站、近山設所、所站結合、形成網絡、全面管護、不留空檔”的原則,7家國有森林管護單位設置管理所22個、護林站56個,覆蓋國有林區。林業管理局與林場、林站簽訂森林資源管護目標責任書,林場與護林員簽訂管護協議。集體林管護建立區、鄉、村三級管理體系,由林站人員、村級護林員、林農共管的管護模式進行管護。鄉鎮林業工作站在集體林管護中負主要責任,站員分片分村包干,簽訂管護協議書,履行管護責任。每村根據管護任務和管護難易,確定村級護林員數量和報酬,并公開招聘村級護林員,協助林站工作人員管護。護林員按照協議中的管護范圍和職責實施巡山護林,確保山有人管,林有人護。
2.2建立信息系統,實施科技管護
2014年,全區以“資源網格化管理”和“天保工程轉型年”為契機,建設資源網格化、信息化管理系統,推行生態資源網格化管理。主要道路口設立視頻監控41個、在主要山頂設置遠程高清探頭34個、配備2臺無人巡護飛機、1臺指揮車,對全區主要路口、重點地段實時監控, 對林區內資源動態進行巡護、監測。
3存在的問題
3.1管護人員素質低,管護能力不強
國有林場管護人員大部分是開發、建設神農架而來,從以前木材采伐、運輸、加工等工作轉變為如今的護林員。主要特點是: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缺乏創業理念和一技之長,導致這些管護人員與新形勢的工作要求有差距。
3.2基層設施設備差,抵御災害能力弱
自實施天保工程以來,國家沒有對交通、房屋、飲水、通訊等管護基礎設施進行充足的投入,現有管護房屋、工具、設備落后,致使管護科技含量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不能滿足科學管護工作需要。
3.3宣傳力度深入不夠,林農護林意識淡薄
林業部門雖然通過電視、網絡、報紙等新聞媒體對林業法律、法規、政策進行了宣傳,由于適合林農的宣傳方法單一、內容不深刻,導致部分林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陳舊觀念依然存在,護林意識單薄。這種觀念致使少部分人不求長遠、只顧眼前利益,做出盜運木材、偷伐木材、非法加工木材等違法行為仍然存在。
3.4管理體制不順,制約管護工作開展
一是地理位置復雜。林區國有森林資源面積大,林農交錯范圍廣,交通四通八達,管護森林資源難度加大。二是工作體制不順。現有管護人員身份全部為企業,沒有固定的工作經費來源和渠道,一定程度上影響職工工作積極性。
4對策及建議
4.1加強宣傳教育,實行依法保護
用拍微電影、制作戲曲、編順口溜等林農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森林法》、《森林防火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宣傳,將依法治林意識無形之中植于林農腦海之中;積極落實、兌現生態公益林、退耕還林、小水電代燃料補貼等惠農政策,讓林農切身感受到保護資源的實惠和重要性,增強林農愛林、護林責任感;加大執法力度,除執行《森林法》、《森林防火條例》等法律法規外,嚴格執行林區人民政府出臺的《神農架林區人民政府關于對珍稀野生植物實施重點保護的通告》、《神農架林區生態資源管護責任追究暫行辦法》,落實各級管護責任,做到處理一起,震懾一方的警示作用,達到全民護林、愛林目的;結合林區實際,適時出臺保護天然林、林地等有關森林資源保護辦法、政策和獎懲機制,彌補執法過程中的不足和空白,做到執行有依據、落實有力度。
4.2創新管理措施,合理落實責任
落實各級人民政府和林業單位管護森林資源的責任,與各單位簽訂目標責任書,嚴格執行資源管護責任追究辦法,增強各級部門的責任感;將資源管護、護林防火等納入領導干部績效考評范圍,作為干部晉升的參考內容;引導建立資源保護管理基金,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林區資源保護與發展;與堵河、香溪河等相關的區域,或者受益于神農架資源保護的區域共同建立保護機制和生態補償互補制度,體現生態資源的價值和重要性。
4.3健全工作機制,充實管護力量
整合執法力量,成立森林資源管理機構,明確專人負責,處理信息化系統和日常巡護中發現的突發性問題,具體負責全區日常資源管理培訓、監督、檢查等工作;針對護林員只有“宣傳員、交通員、信息員”的問題,增加林場資源管護執法力量,同林場改革并軌,遴選一批精干力量成立專業管護大隊,分片負責轄區內資源管護巡護、檢查、監督等作用;與鄉鎮、村建立資源管護聯合工作機制,加強宣傳,信息共享,做到管護網絡完善、方式靈活多樣。
4.4加快體制改革,激發管護活力
搶抓國有林場改革機遇,理順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更好推進森林資源管護工作。一是以國有林場改革為契機,將國有林場企業管理模式轉變為公益性林場,納入財政預算,實行定編定崗定責,解決長期以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等根本問題。二是摸清家底,做好改革準備工作。調查由于移民、搬遷等長期居住在國有林場范圍內林農使用森林資源基本情況,以簽訂資源管護協議書或承諾書的形式,落實管護責任,加強監管,確保國有資源不被破壞和流失。同時,盤活資產,理清債務,主動化解林場債務,確保改革后林場輕裝上陣。三是合理分流人員。本著穩定、合理的原則,對競聘未成功的人員應實行合理分流,引導開展種植業、養殖業等產業發展,確保林區和諧穩定。四是培育市場管護主體。引導社會力量培育有資質的專業管護市場主體,林業部門探索實行花錢買服務,建立多元化管護模式,確保森林資源安全。總之,通過理順體制,摸清家底,分流人員,探索模式,使林場資源管護走上科學化、規范化、合理化。
4.5注重科技護林,保障資源安全
林區建立了資源網格化信息管理系統,但需要在煙火識別、動態監控、信息傳輸、地形地貌三維處理等功能上加以完善、優化,以大大減少人力、財力支出,助推林區資源管護走上智能化、科學化管理道路。一是煙火識別智能處理系統,可通過普通視頻分析火情真實性實施自動報警,并通過平臺自動通知相關人員到指定區域集結和自動給指揮人員提供防火參考預案;二是以北斗導航系統為基礎,加強護林員動態監控,掌握護林員安全和護林工作動態,實時自動生成巡山路線和報表;三是林區地形地貌全面實行三維處理,讓人人都看圖、都識圖,感到如同身臨其境;四是資源信息傳輸功能。植被識別、常見有害生物、職工培訓等文件都能通過手持終端傳輸,提高工作效率。五是木材運輸、野生動物監控識別功能。在重點路段設立監測點,對過往車輛是否違規運輸木材、野生動物進行識別和監控,遇到情況自動報警。
4.6加快產業升級,促進保護與發展
以林區建設國家公園試點為契機,重點抓好森林生態旅游、種苗基地建設、七葉樹基地、森林食品開發等產業和多種經營的生產模式,引導全區林農積極參與產業經營活動,增加林農經濟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改變林農對森林資源的過度依賴和靠山吃山的傳統思維,走基地化、產業化發展之路。
4.7加大設施投入,提供基礎保障
林場范圍內管護房、道路、飲水、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建設比較滯后,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已不適應日常管護工作需要。為發揮基礎設施的堡壘、紐帶等特殊作用,一是積極爭取將林場范圍內的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政府統一規劃,穩步實施。二是自籌資金,按照先急后緩的原則,對道路、管護房屋、通訊等設施進行改造、維修,力爭滿足日常管護工作需要。三是以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項目為依托,逐步解決管護基礎設施差的現狀。
(責任編輯:唐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