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明
摘 要: 因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需求,很多高校都開設了與影視欣賞相關的公共選修課。但因各種原因,該課程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對于教學理念,內容和方法還有很大探討的空間。本文探討存在的問題,找出原因,改進教學模式,以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高校公選課 西方電影文化賞析 教學現(xiàn)狀 教學內容
“西方電影文化賞析”是一門在全校范圍內開設的公共選修課,目前已開課兩年,選課學生來自全校各學院的不同專業(yè),自開課以來受到學生的喜愛與好評。這與這門課程的性質密不可分,同時筆者投入大量精力與熱情,對教學實踐進行積極探索。
一、開設“西方電影文化賞析”公選課的意義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影視課程開始陸續(xù)進入我國高校課堂。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在眾多高校進行試點,并很快得到高校的普遍認可和積極響應,也取得一些成效。影視藝術被稱為是繼繪畫、音樂、雕塑、建筑、詩歌、戲劇之后的“第七藝術”,集前六種藝術之大成,同時影視作品題材廣泛,涉及歷史、文學、政治、哲學、宗教等各個方面,理應成為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在現(xiàn)代傳媒技術迅速發(fā)展,信息網(wǎng)絡化,價值多樣化的文化背景下,更需要發(fā)揮影視課對大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重要性。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在欣賞西方不同國家電影的同時掌握電影鑒賞的基本方法,培養(yǎng)審美情趣與能力,了解影視作品中折射出來的不同文化現(xiàn)象,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最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二、高校影視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與問題
作為素質教育的高校影視課程,目前仍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1.缺乏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與教材。目前已有的關于影視課程的教材五花八門,并且將主要關注點集中在電影理論講解、影片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介紹上,或側重對影片中的語言進行分析,忽略從影片中提煉出一些文化主題進行探討。其次,所列舉影片大多是經(jīng)典電影,但很多比較老舊,容易與時代脫節(jié),無法引起當代大學生的興趣。
2.大學生的影視鑒賞能力不高。信息網(wǎng)絡發(fā)達,大學生的影視觀賞經(jīng)驗十分豐富。據(jù)課堂上的統(tǒng)計,每位學生每年的觀影次數(shù)基本能達到十部以上,但大學生的影視審美有很明顯的娛樂化傾向。喜歡的影片類型主要為喜劇片、愛情片、恐怖片、動作片、科幻片及動畫片等,只是帶著娛樂和休閑的目的觀影,而對影片的深層內涵并不太關注。是否滿足其感官愉悅,是否具有獵奇性及明星化,通常成為他們選擇影片的標準。影視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往往被忽略,學生對作品的討論也局限于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等表層現(xiàn)象。
3.教學效果差強人意。首先,學生更喜歡影視觀摩而非理論講解,聽課消極,用理論講解影視案例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趣。在網(wǎng)絡信息化時代,學生能夠很容易接觸最新電影,而影視教材上所介紹的電影理論與流派,經(jīng)典電影對當代大學生來說過于陳舊,缺乏吸引力,大大降低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其次,學生的欣賞品味與教材偏離。教材或老師偏好選擇一些經(jīng)典片或具有教化作用的影片;而學生偏愛娛樂性更強,最新潮的電影,忽略影片的精神內涵。再次,課時不足。目前本校開設的“西方電影文化賞析”每周為兩課時,一學期共32課時,影片觀摩,學生討論和教師講解使得教學時間嚴重不足,有時會影響觀摩的連續(xù)性,觀賞的影片數(shù)量也非常有限。因此很難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目標。最后,考核方式單一。一般影視賞析課程的考核形式為期末論文,而論文內容多為影評。很少有學生會為論文而認真欣賞影評,所以出現(xiàn)嚴重的抄襲現(xiàn)象。多數(shù)學生會從網(wǎng)絡上搜集影評,進行復制粘貼寫成一篇論文。更有甚者抄襲學生論文,造成許多雷同的論文,這使得教學目標根本無法實現(xiàn)。
針對以上所提的關于這門公選課所存在的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盡量避免,試圖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進行改革實踐,以期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三、教學內容:趣味性與思想性兼顧
公選課的開設對象為大學生,因而這門課的成功與否直接和是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密切相關。首先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把握得當。西方電影所涉及的國家范圍較廣,題材多樣,文化多元,在影片的選擇上存在較大困難。因為好萊塢電影的流行與影響,西方電影業(yè)以美國為核心。因此在影片選擇上將以歐美電影為主。但筆者認為,“西方電影文化賞析”這門公選課的目的是讓大學生通過電影作品對西方或是除中國之外的異國文化有所了解,所以除了歐美國家的影片之外,還選擇一些東方影視作品,如印度、伊朗等國家的電影,以加深學生對各種不同文化的了解。
1.教學內容的趣味性。現(xiàn)在的大學生都是“90后”,他們個性張揚,思想開放獨立。針對他們個性的特點,在影片的選擇上要符合他們的審美標準。蘊含在絢麗的影視畫面中的西方文化,具有巨大能量,在觀眾觀看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對選課學生的隨機調查中,大部分學生更偏愛好萊塢大片,因其拍攝角度和炫酷的特技令人印象深刻,可以滿足觀眾的感官愉悅需求。個人英雄主義和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對他們的影響很大,所以在教學內容安排上,筆者注意選擇一些既能滿足學生娛樂需求,又和他們的生活比較接近,同時能夠了解西方不同文化的影片。筆者首先會選擇一些校園系列影片,如美國影片《律政俏佳人1》。影片中既有輕松歡樂的愛情故事和詼諧的語言,搞笑的對話和場景,又有主人公奮發(fā)向上、成就自我的勵志精神。更重要的是,通過該片可以讓學生對西方的教育體制有一定了解,如在美國如何申請大學,如何適應大學生活和學習,中國和美國大學教育的區(qū)別,等等。在影片分析過程中,筆者會制作一些視頻片段節(jié)選,有針對性地加以講解分析,比單一地講解更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學內容要凸顯出其趣味性,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中在領略影片的魅力同時提高對課程的興趣。
2.教學內容的思想性。影視賞欣課程不能只一味地追求趣味性和感官刺激,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影片欣賞過程中,體會其中豐富的思想內涵。筆者根據(jù)不同的文化主題,在影片題材的選擇上尤其注意其思想性。關于多元文化及種族歧視這一主題,筆者選擇了美國影片《撞車》。通過一起撞車事件,講述了與這件事有關或無關的人們在幾十個小時里的生活。當看到影片中的人物們通過接觸溝通,化解了原有的因種族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矛盾和誤解,學生很有感慨。聯(lián)想到他們日常的生活,有些差異和沖突完全是可以通過溝通緩和或化解的。當代大學生處在一個復雜多變的世界當中,對世界格局和國際形勢應該有所了解。因此,筆者選擇了印度電影《我的名字是可汗》及伊朗電影《一次別離》。通過這種類型的影片賞析,學生可以對印度及伊朗文化有更多了解,同時影片中涉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相比單一,枯燥的書本知識講解,生動鮮活和輕松的影視氛圍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宗教知識。當今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對于司法知識和司法公正,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基本知識。從這一角度考慮,筆者選擇類似題材的影片,如美國影片《十二怒漢》,影片主題嚴肅,結構緊湊。雖然故事場景局限,但絲毫不影響影片魅力。學生都被影片中演員們激烈的辯論吸引,了解美國評審團制度的運行,并感嘆真正的司法公正是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
在“西方電影文化賞析”這門公選課的講授時,趣味性和思想性緊密結合。用趣味性吸引學生,但思想性要貫穿始終。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體驗影視作品帶來的感官享受,同時能通過影片汲取不同國度的文化和知識,思考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內涵,從而使自身人文素養(yǎng)得到提升。
四、教學方法的改革
要上好這門公選課,教師除了要有教學熱情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恰當?shù)慕虒W方式是有效教學的根本保障,這樣才能達到開闊文化視野、豐富文化知識、提高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目的。
1.設計和編寫實用的講稿。市面上已出版的關于影視賞析的教材內容不同。有的內容單一,無法滿足這門公選課的需求;有的內容老舊,無法引起“90后”大學生的興趣。因此,在缺乏合適教材的情況下,有必要根據(jù)不斷變化的需求編寫優(yōu)質講稿。當然撰寫這門公選課的講稿,備課的工作量相當大。首先,自己要有充分的影視作品閱覽量。但西方影片如浩瀚大海,要有選擇性地選取適合的影片。如前面所提,根據(jù)不同的文化主題選擇影片,尤其是和當代大學生的生活、當代熱門話題或世界形勢有密切關聯(lián)的影片。其次,要搜集影片中涉及的文化知識的相關資料,結合影片中的相關片段,制作成文字幻燈片,將最新信息帶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合理使用多媒體。多媒體是一種有效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手段。這門公選課以口授為主,多媒體課件為輔。適當?shù)厥褂媒Y合文字、圖片和視頻的課件,可以使這門課更生動活潑。因授課時間有限,要嚴格把握節(jié)選視頻的長度和相關性。
3.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學方法的調整既要考慮到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又要考慮教學對象的特點。這門公選課的主要目的是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傳統(tǒng)的影視賞析課程較多運用案例教學法。影視理論講解和影片觀摩構成主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此環(huán)節(jié)中使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不同時期、不同國度、不同風格的影片,從而深刻理解影片中所負載的文化、歷史、社會及人生內涵。除了這些教學方法外,還要摸索新的教學方法。如對比教學法,可以對不同國度的影片及影片中所折射出的文化現(xiàn)象進行對比;也可以對一部影片中的相關元素進行對比。如校園題材的美國電影《律政俏佳人》,就主人公申請哈佛商學院的事例分析,指出中國和美國之間高等教育的差異。也可以對一部影片中的諸多微觀要素進行比較,如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等。在這一過程中,為避免老師判斷和觀點直接影響學生思維,老師可以先提供一些與影片相關的問題供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賞”片,最終“析”片。通過老師設置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觀賞影片,再到學生討論和老師解析這一模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在擁有更高的理論高度和更開闊的文化視野的前提下欣賞一部影片。
4.考核方式的多樣化。由于課時不足,因此為保證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和了解影片中的文化知識,可讓學生課前搜集影片相關資料或自行觀賞。課堂安排可以由老師給出討論題目,小組討論,視頻片段欣賞,老師講解構成。作為公選課,期末考核方式以課程論文為主。以往的考核多以影評作為課程論文,但容易產(chǎn)生學生從網(wǎng)絡抄襲的現(xiàn)象。為避免這一問題,筆者從與觀賞影片相關的文化視角擬定一些論文題目供學生選擇,以檢測學生是否真正從影片中獲取相關文化知識。實踐證明,相比以前簡單的影評論文,學生能夠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從一定的文化視野欣賞西方影視作品。
五、結語
優(yōu)秀的影片是可以寓教于樂,依靠形象的力量向觀眾展示人類情感,社會狀況和民俗風情等文化背景,滿足人文素質教育的需求。運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有效地結合網(wǎng)絡多媒體技術,相信這門公選課可以活躍校園文化氛圍,切實貫徹素質教育的觀念。
參考文獻:
[1]吳曉真.英美影視與文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賀曉宏.“高校影視文化課的意義與《影視賞析》課教學改革初探”[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10:19.
[3]楊莉芳.“把公共課上成專業(yè)課—藝術職業(yè)教育中《影視評論》課教學之思考”[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127.
[4]張偉華.“英美影視賞析課與大學英語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