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目前,新課標對學生寫字尤為重視,各類教材對寫字有較系統的安排,課程設置中也有了寫字課的“一席之地”,而怎樣用好寫字課,指導學生寫好字成了教師的“當務之急”。實踐研究發現:抓好寫字必須從低年級開始,針對學生思維特點,結合生活情景,巧妙運用形象化語言,不僅能激發學生寫字興趣,還能化“寫字大工程”為“寫字一二三”。
一、寫字準備“一二三”
“好習慣成就一生,壞習慣毀人一生”。低年級學生初學寫字,首先要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學習用品的準備是寫好字的重要前提。有的學生學習習慣特別差,就像只“邋遢貓”——丟三落四,不是找不到作業本,就是鉛筆沒削尖。針對這種壞習慣,我就在開學第一周巧用口令“一二三”,自編“寫字準備歌”引導學生:一二三,準備好,一本《好字手》,二本練字本,三支鉛筆尖尖的。一開始學生一邊念兒歌,一邊亮出“一二三”,教師檢查,學生自查,一周下來,兒歌念得滾瓜爛熟,學習用品樣樣齊全,寫字也就少了許多麻煩事。學生初學寫字就從這里開始引起重視,真可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當然,培養正確的寫字姿勢是寫好字的關鍵。開筆前,我與學生對口令:“一二三,坐坐好,頭正、肩平、坐半,背直、足安、心靜。”這樣可以讓學生練字先練姿,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二、筆畫教學“一二三”
筆畫是構成字的基本元素。只有把每個筆畫寫出筆鋒來,字才顯得有精神。在寫字教材中,有許多形象生動而且朗朗上口的口訣,但對于低年級學生光會念口訣還不能寫好筆畫,寫出筆鋒,因為他們不能真正領會用筆的方法和要領。學習第一個基本筆畫“橫”,我告訴學生一定要記住一句口訣:“每筆都有起行收,一起二行三要收。”可在練習中發現效果不佳:有時“橫”的起筆變成“豎”;有時“橫”到中間“拱”起來,像座彎彎的小拱橋;有時“橫”到收筆往下墜,好像有根枝丫要從空中掉下去。于是,我就結合生活中開汽車的情景,把“開汽車”與“練筆畫”進行了有趣的鏈接:
同學們,你們見過開汽車嗎?開汽車前司機要先啟動,然后慢慢往前開,到站前,司機要先減速,再剎車,最后穩穩當當地停下來。我們寫橫就像開汽車,很好玩。起筆就像一小點,好比開車要插車鑰匙,輕輕一扭車發動,然后沿著橫線往前開,這就是行筆,不過這個司機有點怪,他的線路稍微往上跑,而“一橫左低右稍高”為的就是好停車,停車穩當再把鑰匙扭,這就好比橫畫最后要“收筆”,頓一頓再輕輕回上去。學生聽我這樣一講,都情不自禁地動手開起了汽車,筆畫練習變得有趣起來,原本很機械的“一二三”,就有了生動的故事。
其實,不僅橫畫這樣教,“橫折”“豎鉤”等也可以把“開汽車”的故事進行續編:有一次,汽車開到拐彎處,怎么辦?聰明的司機就會在拐彎的地方先減速慢行再停一停,不然就要把汽車開了“飛出去”了……這就告訴學生遇到“折”就要“頓”,出“鉤”前“停一停”。
當筆畫組合到一起形成方塊字時,建立好筆畫之間的關系需要更多的“開汽車”故事——加導航。汽車導航可以指引方向,無論進退都能控制。教學“口”字時,有90%以上的學生是畫方框。我用“漏斗”作比喻,告訴學生要做到“口”字上寬下窄,但學生小手總是不聽話,還是習慣性地把“口”寫成上下同寬,我把田字格當做汽車“導航儀”,在豎中線的左右兩邊輕輕畫上兩條斜線,形成“漏斗狀”,讓學生仿照畫線,再寫“口”。果然,在斜線的控制下方方正正的“口”字變成小巧玲瓏的樣子,我高興地說:“同學們真是超級司機,連導航都會用了!”這下學生練字更起勁了,先用雙斜線“定位”,再用“一起二行三要收”口令寫筆畫。這樣,學生寫好“口”字就不難了。
對于特別難“入門”的學生,我就將“導航升級”,手把手地教學生寫字,學生能真切感受到老師用筆的輕重、快慢、方向。寫好一個不急著臨摹,而是讓學生在剛剛寫好的字上反復輕描幾遍,效果十分顯著。
三、練字過程“一二三”
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說:“臨帖如打靶,只要會打圓心,必然會打非圓心;如果只會打非圓心而不會打圓心,就只能出局,靶場里沒有你的位置。”因此,在寫字訓練時,臨帖一要練眼,二要練手。所以,我把練字過程分“三步走”:一看二寫三比較。第一步:觀察字的結構、筆畫和位置,力求“意在筆先,筆居心后”;第二步:描紅、仿影和臨寫,力求“胸有成竹,一氣呵成”;第三步:停筆比較,發現與字帖不一樣的地方,再次仿影、臨寫,直到把字寫得跟字帖上的一模一樣,把字帖當成最好的老師,隨時請教。
在學寫“鵝”時,我用“一二三”指導學生練習。首先我給學生講王羲之為寫“鵝”這個字觀察鵝的優雅動作的故事,觀察“鵝”字結構時,有意引導學生發現左旁“我”與右旁“鳥”的關系:他們就像一對好朋友,“我”的手臂(斜鉤)變短了,鳥的翅膀(一橫)也短了,他們相互穿插,相互避讓,多么懂禮貌。希望同學們能像書圣王羲之那樣把鵝的形象和特點“寫”出來。這樣“鵝”字變活了,有趣了,更重要的是從寫字中學會做人了,這是寫字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人能寫字,字能寫人!”
再如教“禾”字,低年級學生往往看問題很簡單,看到簡單的字就以為好寫,其實不然,如果教學方法一味地循規蹈矩,死板教條,學生就會產生厭倦情緒。我借著學生以為“容易”的氣勢,打破“一看二寫三比較”的步驟,直接讓學生臨寫“禾”字,結果有的學生“心浮氣躁”,忘了仔細觀察,字就不能一步成功。這時,我再讓學生停筆觀察比較,學生很快發現并得出練字秘訣:上撇中橫有呼應,一豎挺拔有禮貌,左撇右捺不落地。還有學生補充:撇短捺長有力量。此時,我用王羲之的話引導學生:“倘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畫失節,如壯士之折一肱。”意思就是字就像美人,像壯士。一個點寫不到位,就像美人的一只眼睛生了病;一個筆畫寫不好,就像壯士折了一條胳膊。然后,把寫字與美容化妝結合,讓學生對照字帖給“禾”字“化妝美容”,自查自糾,讓學生“自己做自己的老師”。
四、課堂流程“一二三”
小學生年齡小、耐久力差,練字時我們必須控制好時間,視不同年級、不同對象考慮一次練字的時間。低年級一般以10~15分鐘為宜,如何讓低年級學生坐穩40分鐘寫字課?這不僅需要學生有定力,更需要教師恰當運用教學策略。
近年來,我在低年級寫字教學中嘗試運用“一查二學三過關”的教學流程:上課伊始,我先復習上節課學過的內容,當場考查學生的書寫情況:有教師做動作,學生寫筆畫;有教師示范,學生仿寫;有教師報漢字,學生默寫字帖……總之,短短10分鐘,復習考查,形式多樣,既集中了學生寫字的注意力,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寫字熱身,把當堂寫字與回家作業做比較,字明顯好看了。接著,用講故事、做游戲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引入新授學習,觀察、練習、比較,做到筆畫教學“一二三”,練字過程“一二三”,“講練評”三結合,這個環節近15分鐘。最后,就是一節課的寫字過關,前面的學習是在老師的帶領下寫字,最后的10分鐘是留給學生獨立地專注練字。
低年級學生寫字容易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練字貴在堅持,教師應時刻提醒學生養成“提筆即是練字時”的好習慣,不忘及時反饋。巡視中發現好字就在下面圈紅圈、畫笑臉或加10分,臨帖逼真就宣布寫字過關,尤其要大力表揚進步大的學生,讓他們自信地報出自己的名字;選出優秀作業進行全班展示,為學生樹立榜樣,起到激勵作用;有時也會選擇幾份差的作業隱去姓名展示,目的是告誡學生要消滅丑字。信心是成功的條件。教學中積極的評價、適度的鼓勵可增強學生的信心,提高學生的寫字興趣。合理安排寫字課堂40分鐘,寫字環境才能輕松愉悅,寫字教學才能高效長效。
一位老教育家曾說:“真正的教育,能影響人的教育,往往就蘊藏于那些很小很小的細節之中。”低年級寫字“一二三”正是立足于在寫字教學的細節上下工夫,成就一項完美的寫字教育“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