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文文
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課是讓學生通過課堂學習,達到多方面素質的共同提高,激發學生使用計算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有興趣地學習,接受多方面的教育,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在知識、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我從以下方面思考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
1.教學目標的確定
信息技術學科和其他學科的整合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它和數學、英語、美術的關系絕對是密不可分的。在計算機課上,老師同樣應該滲透其他學科的教育,幫助學生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另外,情感教育在各個學科中是不可缺少的,在計算機學科中也不例外。根據計算機學科的自身特點,學生的合作意識是逐步增強的,探索精神是不斷培養的,這些教育是要滲透在每一節課、每一項任務中的。我在每一個班級里都選出若干個基礎比較扎實一點的學生,組成一個輔導小組,每次上機的時候由他們負責幫助有困難的學生,這樣既提高了總體成績,又使他們獲益不少。
2.鼓勵學生動手實踐
信息技術由于自身的特點要求教學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內容,才能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識和技術的最好方法就是鼓勵學生動手。
舉個例子,讓學生著迷的網絡資源,那絢麗多姿、精彩紛呈的網頁真是太神奇。普通一個中學生也能做嗎?很多人被那精美的圖片、惟妙惟肖的動畫給迷住,覺得網頁制作深不可測。在教學中,我們按照教材上的要求,初步講授網頁制作方面的知識。學生利用Photoshop制作圖片,還可將Photoshop和Flash結合做出動感十足而且非常精美的動畫作品放到自己的網頁上。有一個學生十分感慨地說,原以為網頁制作都是大學生干的事情,原來我們也可以做,而且挺容易。通過實踐,學生學習了各方面的知識,還拓寬了知識面,真正讓教育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
3.以學生為主體,使問題情境活動化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應該以學生活動為主線,以技術學習為支撐,以學生直接獲取經驗為基礎,以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為手段,通過設計、操作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操作經驗,進而獲得情感目標、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提升。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要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提升、在體驗中感悟,使學生在活動中構建知識,提高能力。所以,創設問題情境必須將問題情境設計為具體的學生體驗活動,使問題情境活動化。
例如,在講授《視頻信息的采集與加工》的過程中,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校園宣傳片,不僅讓學生回顧上節課音頻信息的采集與加工各個知識點,而且為本節課作鋪墊。學生觀看視頻的興趣很濃厚,自己也想做出屬于自己的視頻,激發了求知欲望,同時利用精彩的短片給學生視頻制作以直觀的感受,增強學習動機。接下來學生觀看短片的同時,教師繼續用這個問題情境提出任務,教師提出:“MV中都有哪些類型的媒體?這段MV是如何制作的呢?”在教師的指導下,引導學生完成環環相扣的實踐任務,讓學生在摸索中熟悉繪聲繪影界面,錄制學生的視頻作為下一步編輯的素材,提高學生的興趣。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的問題情境要把學生帶入情境中,在學生自主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緊接著提出實踐任務,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在這個問題情境中,把所學知識與問題情境和實踐任務相結合。這樣不僅有利于維持學生的成就動機,還能確保教學的流暢性,有利于遷移和提高教學效率。
4.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合理的導入能使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產生興奮感,將學生帶入學習新知識的準備狀態,并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從而有興趣地投入新的學習情境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會引導學生步入知識的殿堂,收獲豐收的喜悅。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興趣。”通過導入,教師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生知道了學習目標就能明確學習的方向,自覺地以目標規范自己的行為,主動地接近目標。同時,還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
5.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法
建構主義教學設計原理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讓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帶著任務學習,以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驅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因此,采用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問題——探究”為中心的“任務驅動教學法”,目的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參與協作意識和探索創新精神及分析、解決問題的信息能力。該教學法的應用,重點是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和目標,而“任務”能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6.進行多樣、靈活的教學評價
6.1單元測試+期末考核。我們為每個學習單元出一套測試題,在單元最后一節課上,讓學生通過網站做在線檢測題的形式考查,在線檢測有以下優點:(1)依據提交答案計算并統計學生的成績,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便于老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2)在線統計學生測試的正答率,教師選擇正答率低的題目進行講解,便于為學生查缺補漏;(3)將每個同學的單元測試成績算出平均分,并結合期末統一考核成績,共同記入過程性評價所得分數。
6.2自我評價+組內、組間互評。此方法用于對課堂上的動手能力、學習態度、小組協作和創新能力、綜合作品制作情況進行自評和組內、組間互評。如果在教室上課,評價結果通過填寫每堂課制定的學習評價表完成,如果在機房上課,通過填寫我校制作的教學評價平臺上的電子評價表和展示提交到專題學習網站上的作品來交流、完成。
7.變單一的教學模式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小組討論是新課程教學中經常用的教學形式,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動口、動手、動腦,通過操作、實驗、參觀等進行多元化、全方位、參與式的學習。這種形式有利于改變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起到強化學習效果的作用。
例如,在講“網頁制作”這節課時,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老師一一講解Frontpage的各項功能,然后學生用任務驅動的方式鞏固各項操作,但是學下來后只會做題目,卻不會系統地制作網站。新課改后,我們把這部分的教學分為:“建站規劃”、“初建網站”、“網站優化”、“動態網頁”和“網站的發布與評價”五部分。學生學下來對建設網絡家園有了系統的掌握,大部分學生能做出比較優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