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永兵
在實際的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我發現課堂教學與學生需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從對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對于信息技術課的興趣比其他學科要高得多。但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學生都不太滿意,反映出課堂教學效果還很不理想。如何才能更充分地調動學生積極性,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學生一定的信息能力以解決自身生存中遇到信息問題,適應社會需求呢?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做了以下探索。
1.在學生掌握技術的同時重視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
新課程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而不是對知識與技能的簡單否定。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從問題解決出發,讓學生親歷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特別強調結合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積極應用到生產、生活乃至技術革新等實踐活動中。
例如,在進行“良莠并存的信息世界”的教學時,涉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富有挑戰性。一方面,我們在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種種益處,另一方面,不得不面對來自信息世界的侵擾,尤其是來自于網絡的。教材中雖然已經提到了“網吧困擾”,但如果僅僅作為教學補充資料閱讀則可能難以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因此,我們就“高中生上網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展開辯論,將對這一問題持相反意見的學生分成兩組,讓他們發表各自觀點,闡述理由批駁對方觀點,加深對網絡的認識。
實踐證明,“高中生上網利與弊”辯論課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和競爭欲,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敢于暢所欲言,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并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堂辯論課不僅提高了學生對網絡的認識,而且培養了他們表達、交流和評價信息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2.對學生學業成績評價要重視綜合活動評價
綜合活動是“新課程”的重要特征,是評價學生在一個學習階段中,教學目標完成情況的重要依據之一。綜合活動包括綜合學習活動過程及其成果。每一個學段一般都有至少一次較大的綜合學習活動。如果參加了多次這種活動,則可以填寫多張信息技術綜合學習活動記錄表,然后合并評價。記錄內容包括活動主題、內容、時間、地點、參加人員,重點是本人負責的項目及活動表現和取得成果,成果包括相關知識和能力的提高,思想道德情操的熏陶,以及活動的作品等。綜合學習活動的評價與前面的評價不同,可以以學生自評、互評為主。教師在活動評價中,要根據不同情況,恰當把握指導力度。評價要著眼于學生在活動中能否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特別著重于考査學生的應用和探究能力。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興趣,注意學生在活動中是否積極、主動參與,是否努力完成分工任務,是否能夠與同學互助合作,是否積極表達與交流,是否能夠靈活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參與活動,是否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等。
3.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讓問題情境合作化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學會合作交流,因為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是一個群體過程,不是單一的。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恰當的合作交流問題情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而且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享受合作交流的喜悅。在教學過程中,我借助網上的多種交流工具如BBS、QQ等工具,通過合作分工、小組競爭等方式完成本節學習任務。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發現借助網上的交流工具,創設合作問題情境,有利于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和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促進小組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成為可能,并進一步提升學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講授FrontPage網頁制作軟件時,我首先要求學生為一個未完善的班級網站添加各種圖片和動畫,包括站標圖片、網頁的背景圖片、動畫等。這時將全班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內進行協作分工。先由每組學生對網頁的總體風格、色調等進行討論,然后進行篩選圖片,最后將選好的圖片分別插入班級網站中,組合為一張完整的網頁(小組成果),教師對每組的作品進行發布,組織評價。
在創設合作問題情境時,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能靜觀其變,因為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缺乏系統性,比較零散,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概括、歸納和總結,學生才能全面看待問題。教師要把握時機,從旁指導,促進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是以指導員、促進者的身份出現的。
4.課堂導入要營造學習情緒氣氛,促進師生情感溝通
良好的導課是接通師生信息的關鍵。上課伊始,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如果一下子博得學生好感,就取得了通往學生心靈的通行證,為教學之間的信息交流、情緒反饋打開了通路,鋪平了道路,使教師的講課建筑在學生對自己的期待、尊重的基礎上。樸實親切的導語會在師生之間搭起一座友誼的橋梁,師生的情感會在導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得到交流和升華。
5.信息技術教學既要“點”,更要“面”
信息技術教學,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學會用信息技術思考與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這是《課程標準》規定的教學的基本任務,也是我所指的教學的“內涵”,即各個“點”。同時,我認為,讓學生通過學習信息技術,深刻認識信息技術,發現信息技術的奧妙,產生學習興趣;通過學習信息技術,進一步認識生活,應用并實踐于生活,從而發現生活的美妙,感受到信息技術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學習信息技術,接觸世界,了解世界,領略世界的五彩繽紛;通過學習信息技術,最終達到促進學生個體全面、持續、和諧發展,這是信息技術教學的“外延”,即“面”。
“點”,成就著人的“身心”,“面”塑造著人的“靈魂”。新一代人才既需要知識、技能與向上的價值觀,更需要具備能認識生活、認識社會、認識世界的能力并能把握和主宰它們的勇氣與信心。就教學而言,圍繞“點”與“面”而開展的信息技術學習,才會是“豐滿”而深刻的。只有這樣的教學,才會是實現“以人為本,促進人的成長與發展”這一根本目標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