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錦秀 周娟
摘 要: 心理輔導活動課是學校對孩子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載體,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孩子是鮮活靈動的個體,一節成功的心理活動課,需要教師注入信任,相信孩子的力量;尊重并接納孩子在課堂上的真實情緒呈現;適時利用積極心理學理念,引導孩子積極成長;在保持價值中立的前提下,讓孩子敞開心扉,暢所欲言,從而實現心理輔導活動課的課程目標。
關鍵詞: 心理輔導活動課 細節 處理方法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教育的發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重視。心理輔導活動課作為當前中小學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眾多途徑中最為廣泛且行之有效的一種方式,在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學校開展得如火如荼。當然,作為一門正在成長的學科,它的課堂仍需斟酌打磨。海涅曾說:“反思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演講中提出“每天四問”,而行走在心理輔導活動課課堂上的教師則更需時時在行中悟、在悟中知。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在心理活動課的課堂上,教者對小細節的處理能讓我們看到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從教數年,在自己執教或聽過的心理輔導活動課中,總有一些發人深省的細節之處,猶如投入水中的一枚枚石子,讓我的心中蕩起層層漣漪。
細節一:相信孩子的力量
2015年下半年,我校一位同仁為了準備省賽,將《我是守規小公民》一課試上了好多遍。這節課的暖身游戲之后,學生要重新分組,她說出分組規則的同時指定了各組位置。這樣的安排在我們看來并無不妥之處,而且隨堂聽課的老師都覺得這樣既節省時間又顯得秩序井然。
后來,我們邀請一位資深前輩指點時,她針對這個環節提出自己的看法:為什么不放手讓孩子們自己按照規則分組?心理活動課不就是最需要凸顯孩子的主體地位嗎?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執教老師再次試上時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分組。結果我們驚喜地發現:有的孩子舉著紙牌高聲叫喊,有的孩子則四處尋找,還有的孩子在原地四處張望,也有的自己先確定好小組位置在那里靜待……當一組孩子終于坐到一起時,他們的小臉上寫滿了激動和自豪。小組的位置布局雖然不那么合理勻稱,但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解決了問題,這不是我們最期待的一幕嗎?
在心理活動課上,學生不是被動接受教育、接受知識的客體,而是自覺完善自己的主體。學生能不能積極參與活動,決定他們在活動中能不能獲得心理體驗,所以我們要給孩子創造機會,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時至今日,只要沒有特殊原因,分組的時候我們都放手讓學生自己“拼湊”。從最初的擔心到如今的常態化,我想大家的理念無形中被“刷新”了一次,成長了一些。
細節二:及時地捕捉和接納
針對四年級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我準備了一節名為《我們都很棒》的課。暖身活動是一個名為“猴子和鱷魚”的手指游戲。當游戲結束和孩子分享感受時,大部分孩子都覺得好玩、有趣、開心。可是一位女生卻站起來說:“我很難過,這個手指游戲我一點兒也不喜歡!”針對她的回答,一半是好奇,一半是訝異,我隨口問:“是什么讓你有這樣的感受呢?”“因為鱷魚把猴子都吃了!它們太可憐了!”我隨即問了一句:“如果是你,你會安排什么樣的結局?”她說:“鱷魚沒有把猴子吃掉,只是把它們全嚇跑了!”“這樣結局你感覺怎么樣?”“我會覺得舒服一些……”
也許有的老師會認為這個女孩子雖是無意,卻做了一次“課堂搗亂者”,她的情緒呈現似乎與我們的預期相悖,讓原本流暢的環節迂回曲折。但學生愿意在心理活動課課堂上“自我暴露”,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我們一定不能放過這個關注孩子情緒的契機,要用一種真誠接納的態度與之交流,讓其情緒得到合理宣泄。心理活動課的課堂上允許“節外生枝”,允許不“隨波逐流”的情緒,教者決不能武斷生硬地一帶而過,否則會讓孩子原本微啟的心門永遠套上枷鎖。
在“送教下鄉”活動中,我仍然執教這節課。課前,我讓孩子選好不同顏色的分組卡片,留作下面環節中分組使用。也許是出于好奇,也許是因為我的疏忽,許多孩子一擁而上搶了起來。這時我發現一位女生安靜地站在一旁,等其他孩子拿完后才過去,結果只剩下一張紙,丟在地上滿是腳印……她很委屈地撿起那張紙找個位置坐了下來。此時,這位女生的情緒變化需要我積極關注,但是如何處理,才能讓其他孩子既明白道理又不打消課堂積極性呢?于是,我設計了這樣一番對話:“孩子們,拿到卡片后心情如何呢?”在得到其他學生的肯定回答時,我相機點名請那位女生說說她的心情,并解釋一下原因。當孩子們得知真相時,都顯得有點兒不好意思。我問那位女生想對大家說些什么?她說希望大家能排隊。然后我讓其他同學談談自己的看法,許多同學表示課堂上要有秩序。這時我發現,那位女生的臉色有所緩和,并以積極的姿態關注其他同學的發言,整節課她都很投入。
在課堂上,學生所呈現的情緒問題都不是問題,而是我們相機干預的一個切入點。心理活動課的課堂上,我們要尊重學生,做到無條件地接納學生,體會學生感受,真正與學生取得心靈上的溝通。我們的課堂需要精彩綻放,但更需要真情流露,真實的原生態才是真正的精彩。
細節三:關注積極“生長點”
積極心理學是當前心育的主導理念,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其中積極情緒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主張研究個體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積極體驗。譬如那個自己給手指游戲編結尾的孩子,當她的發言結束后,我立即予以回饋:“你好善良呀!”有的孩子說:“我相信猴子吸取了教訓后,再也不會嘲笑鱷魚了!”還有的說:“它們一定會知錯就改的……”大家的積極肯定讓她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同時不良情緒得到了合理轉化。
當我們開始嘗試以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體系為支撐,設計和開發心理活動課時,必然會塑造學生積極的人格品質。
也是這節課的結束階段,我請孩子們用豎手指的方式為自己的心情亮分。很多孩子是滿分十分,甚至有的孩子大叫一百分、一千分。這樣的積極情緒體驗是我們愿意看到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忽略給分低的現象。其中就有一個男孩子只給自己的心情打了五分,我的回應是:“分數無所謂高低,關鍵是要反映真實的情緒狀況。”課后,我特意找他聊天,不僅接納并和他分析失掉的五分,更讓他看到得到的五分蘊含的積極正向面。心理學的目的并不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為上的問題,而是要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
細節四:時刻保持價值中立
思品課更注重主流社會的價值標準,而心理活動課則要求教師保持價值中立。在心理活動課的課堂上,教師不是評判者,沒有裁決權。哪怕學生說出的想法中有些是不符合道德規范的、錯誤的,教師也應認真聆聽,不能簡單評判學生想法與做法的對錯,而要把問題拋給學生自己討論、思考。讓學生有自我教育的空間,讓學生在活動中升華認知,在體驗中成長心靈。然而,有時在心理活動課上我們也看到這樣一幕。
小明在參與活動時違反游戲規則,卻取得了勝利。他為此很得意,而另一方學生則很生氣。此時,教者忍不住開了腔:“你雖然勝利了,但是你違反了規則,這樣是不對的……”由于老師第一時間站出來“主持正義”,其他孩子便更是“義憤填膺”,你一言我一語地指責起小明。最后,他的隊友們也紛紛倒戈,加入討伐小明的行列中。課堂上好不熱鬧,只見小明滿臉通紅,異常尷尬地杵在那里,在眾人的指責聲中默默地低下頭。
誠然,小明的行為在我們看來,背離了主流社會的價值標準。但在心理活動課的課堂上,我們要如何面對?不是迫不及待地指責,而是要與之互動交流,讓其由關注自己勝利的喜悅轉移為分析對手生氣的原因,同時換位思考,如果別人用這種方法贏了自己,自己的心情會如何?怎樣才能公平,才能化解這個矛盾?相信在自我體驗、自我感悟中,小明一定會把“規則”二字積極內化。
一言以蔽之,在心理活動課的課堂上,即便是細微之處也不可忽視。在心理活動課的課堂上,孩子是自主的,是真實的。他們能在我們的接納和傾聽下,在彼此互動和交流中,收獲積極體驗。而這一切,則需要我們深厚的內功和游刃有余的課堂駕馭能力。行走在心理健康教育路上的教師唯有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才能把路走得更寬更遠。
參考文獻:
[1]行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中[CN].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2015(1).
[2]積極心理學取向下的團體活動課[CN].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2010(10).
[3]克里斯托弗·彼得森.什么是積極心理學?[J].積極心理學,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