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
1.重視幼兒的智力開發
幼兒期是一個人智力發展的關鍵期,在教學中,我們可通過游戲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正處在由動作思維向形象思維轉化的關鍵期,幼兒更喜歡的是動手操作、親自參與的實踐活動,幼兒的游戲要充分體現動作性。例如:為了激發幼兒學習“倒數”的興趣,教師組織幼兒合作搭建“樓梯”,以積木為原料,“樓梯”搭好后,每人選一個小動物,讓他們帶小動物上樓、下樓,練習順著數、倒著數。通過直觀、形象的教具、玩具,讓他們反復進行從具體到抽象的“倒數”練習,讓幼兒在這些活動性較強的游戲中做做、玩玩、想想、說說,激發學習愛好,提高思維能力。
2.教師要尊重幼兒
幼兒區域活動是幼兒十分喜歡的一項活動,它的內容比較廣泛,可以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多層次的內容。
在創建活動區時,教師應為幼兒營造沒有壓力的游戲和學習氛圍,教師可以扮演多種角色,可以是媽媽、朋友、孩子、小動物。總之,不管是什么角色,只要能把幼兒參與的活動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就行。比如在角色區,可以扮演客人到“娃娃家”中做客,可以扮演媽媽看寶寶睡覺、給寶寶縫衣服,在游戲區,可以扮演孩子和小朋友一起比賽拼插各種玩具,在手工區,可以扮演朋友幫助有困難的孩子等。
在幼兒活動時,教師對幼兒的失誤和偶犯的錯誤應給予理解,如:在科學區玩水時,一名幼兒不小心將流水架上的容器弄掉了,水灑了一身,這種失誤得到了教師的理解,確立了自信心,在下一次玩的時候,會很小心地避免失誤。平日對幼兒提出的問題,讓他們設法解決,教師要相信他們的能力,信任他們會一定做好,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這樣,并不會讓他們感到是老師在教育他們,而是一種他們更容易接受的角色,使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選擇喜歡的任何一個游戲進行活動,并對多種游戲材料進行探索,達到理解、信任與尊重,使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無需承擔失敗的壓力,只要他愿意,就可以不斷嘗試,直至成功。教師的尊重、理解與信任是幼兒積極活動的基礎與支柱,反過來,在活動中,教師的各種行為也得到幼兒的尊重、理解與信任。
3.教師要善于觀察、分析
觀察了解孩子是教師必備的教育技能,也是教師需要履行的一項工作職責。那么,教師應該怎樣觀察了解孩子?觀察了解幼兒是指教師通過觀察,了解幼兒的發展現狀、心理需求和存在的問題,并據此制訂教育工作計劃、確定教育措施。在日常生活、游戲、教育活動過程中,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所觀察到的是幼兒外顯的行為表現:動作、表情、語言、行為方式等。它是教師與幼兒之間相互了解與溝通的一種方法和途徑,用來幫助教師由籠統的或一般性的行為中分辨幼兒的發展。教師要學會透過幼兒的外在表現,剖析幼兒的心理狀況:發展水平、心理需要、存在的問題等。如同醫生透過外在癥狀診斷有無疾病,生的是什么病一樣,教師觀察了解幼兒,其實質是對幼兒行為的性質所做出的一種判斷。教師在對幼兒行為的性質做出判斷時,必須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教育原則加以分析,正確理解幼兒行為的性質,如果判斷錯了,就會開出錯誤的或無效的“教育處方”。
4.合理利用家長資源做好家園共育
家園共育,是指幼兒園和家庭都把自己當做促進幼兒發展的主體,雙方積極主動地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通過雙向互動,共同促進幼兒素質的全面提高。如何在《綱要》精神指導下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使幼兒園與家庭建立一種合作、互補的關系,在雙向互動中,喚醒家長的主體意識,轉變其教育觀念,提升教養水平,家園攜手,共育幼兒健康成長。
4.1參與活動的生成:老師通過家教園地向家長詳細介紹了課程改革的動態,讓家長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如有好的想法可在家園聯系本上記錄。還通過家長問卷的形式了解幼兒的基本情況,例如在《我愛我家》主題開始之前,老師設計問卷讓家長填寫幼兒對家里人的了解,對什么感興趣,還想了解些什么等問題,這樣的形式讓家長了解老師正在做什么,有利于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孩子的需要,而且家長的建議讓活動添色不少。
4.2促進活動的開展:我們發揮家長特長和職業資源優勢,開展“家長導師制”,為主題活動的開展服務,讓家長客串“老師”教授孩子一些知識和技能。如有的家長在交警隊和消防隊,我們與他聯系,帶孩子到部隊參觀演習、聯歡;有的家長在電視臺,我們請他協助拍攝錄像,參與活動;還請一些在美術、電腦、體育等方面有特長的家長積極參與班級幼兒的活動……總之,在開展的許多教學活動中,把家長請進幼兒園。
5.關于晨間鍛煉
5.1晨間鍛煉中要以幼兒為主體,滿足不同層次水平的自主性活動,這種模式更需要教師觀察。在晨間鍛煉之前,教師要有積極的觀察心態,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各種機會與條件,讓他用自己的方式運用獲得的技能與經驗參加活動,參加鍛煉。幼兒對自己的估計與自己的實際經驗、能力相比會有偏差,在任何時候,都需要教師關注他們。
5.2在晨間鍛煉的觀察中,注意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及時捕捉到幼兒的閃光點,捕捉到幼兒的信息,讓他生成下去。因為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一定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孩子的潛能就能得到開發、得到發揮,他們的表現的確讓我大吃一驚,他們會在活動中積極挑戰自我,挑戰難度,從而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我認為,晨間鍛煉中的觀察,要改變過去“一刀切”的做法,從幼兒的個體差異出發,對發展水平、能力不同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對所有的幼兒提出一種要求,那么能力強的幼兒感到吃不飽,提不起興趣,能力較弱的幼兒則不敢吃,喪失信心,這都將影響幼兒的發展。因此,在觀察后的要求上要因人而異。以“長登游戲”活動為例,為了發展幼兒高跳下的能力,活動中我提供了好幾種不同的高度,讓幼兒自己選擇。孩子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選擇適合的高度進行練習,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是否增加高度。教師只是起到引導、保護的作用,用微笑鼓勵他們。通過活動,大多數孩子能從最高的長登上跳下,只有少數幾個孩子不敢完成,但我沒有強求他完成。因為對所有孩子來說,他們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發展。所以,活動中對孩子的要求,就是每個人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