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目前我國高校鋼琴教學往往延續傳統教學方式,嚴重影響教學過程當中的師生互動,無法滿足培養創新人才的要求。在這一背景下,拓展高校鋼琴教學方式也就成為鋼琴教育改革的重點。本文簡要介紹高校鋼琴教學的特點,并重點論述拓展高校鋼琴教學方式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高校;鋼琴教學;特點;拓展;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104-01
一、高校鋼琴教學方式的特點
高校鋼琴教學有著以下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方面是涉獵到鋼琴理論知識及藝術思維。高等院校的鋼琴教學需要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如果單純嘗試使用五線譜試圖讓學生去理解鋼琴音樂,是不可能達到滿意的教學目的的[1]。所以鋼琴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方式,盡最大的努力去體驗鋼琴樂曲的內涵,運用藝術思維創新樂譜,讓學生發揮想象力,這樣一來才能夠讓音符更加動。鋼琴演奏是培養學生藝術思維的重要步驟,高等院校的鋼琴教師需要不斷變化教學形式,從創新鋼琴演奏的過程著手,充分結合各種教育方法,探索現代化的鋼琴教學方式,改善學生對鋼琴樂曲的熟悉程度,讓他們在鋼琴演奏當中體會到愉快[2];另一方面是教師需要發揮教學引導作用。在運用鋼琴教學培養創新思維的過程當中,首先需要幫助學生奠定鋼琴演奏的基礎,創新鋼琴演奏教育的觀念,不斷培養學生的探索思維。在學生掌握扎實專業技能之后,不斷提高他們的音樂想象力、創造力以及感悟力,讓學生不斷在鋼琴演奏當中實現創新。
二、高校鋼琴教學方式的拓展措施
第一,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同時在鋼琴演奏技巧等環節也各不相同,對鋼琴音樂也有著不同的見解。面對這一情況,在高等院校的鋼琴教學環節,鋼琴教師就要主動去問學生有什么興趣愛好,然后為學生提供不同的方式來讓他們對鋼琴演奏感興趣,讓他們在鋼琴樂曲演奏的學習環節都有著飽滿熱情。教師需要重點引導學生體會鋼琴樂曲具有的魅力,真正感受到鋼琴樂曲試圖表達的東西,這樣一來才可以真正調動學生演奏鋼琴的熱情[3]。不過不得不注意的一個問題就是,教師需要在鋼琴演奏教學的時候準確把握個性教學和集體教學的尺度。集體教學的環節需要盡可能加入一些彈奏、聆聽、討論還有問答的內容,以營造出較為生動的教學氣氛。個性教學環節,鋼琴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采取鼓勵、啟發還有建議的方式激發起學習鋼琴演奏的興趣。
第二,塑造學生的創新意識。鋼琴教學可以說是綜合特點比較明顯的一門學科,強調學生的藝術表達還有思維創新。所以鋼琴教學的過程也較復雜,對鋼琴教師的專業技能素質以及教學方式等方面的要求都較高。教師使用的課堂教學方式是否科學合理難免影響學生對于鋼琴演奏的理解和演奏技能的學習。所以鋼琴教師應當鼓勵他們把重點集中在摸索演奏方面,確保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全身心投入到音樂當中,將音樂同自身情感相融合。此外還需要鼓勵學生在平日練習中梳理音樂表現欲望,從心靈層面真正感受到鋼琴演奏藝術的獨特魅力。鋼琴教師在指導學生演奏技巧的時候,也不能忽視培養他們的創新及探索意識,讓他們在演奏環節能夠不斷有所收獲,讓鋼琴演奏更具備情感方面的感染力。
第三,指導學生學習演奏技巧。鋼琴彈奏方面有些作品技術難度大,不管是鋼琴教師還是學生都難以準確把握。在演奏上升到高級階段后,往往就會發現其實那些難度比較高的作品都是由一段段的樂段串聯起來的。對此種類型的鋼琴作品,要是可以分段處理達到化整為零的效果,可以把大作品拆分成為小樂段,從而使得演奏得心應手。高校教師鋼琴教學環節,教授復雜樂曲彈奏的過程中需要把握這一原則,也就是合理安排作品,在作品分段后慢慢分析,引導學生熟悉演奏竅門,運用啟發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第四,嘗試黑暗訓練。這是因為黑暗訓練可以幫助學生逐漸了解音符音程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彈奏速度比較快的樂曲,要是僅僅憑借視力找音有著比較高的難度,尤其是舞臺彈奏表演使用的不同鋼琴鍵盤往往有著不同的感覺,對演奏人員而言并沒有充足時間適應鋼琴鍵盤。在舞臺表演環節,演奏人員往往較為緊張,并且受舞臺燈光投射的影響,給演奏人員帶來視線方面的干擾,燈光過于明亮的時候,還會導致演奏人員找不到音。黑暗訓練有利于保證演奏人員在在這樣的環境下熟練彈奏,并且黑暗訓練這一方式也可以保護學生視力。學生在練習過程當中應當盡可能少用眼睛。同時黑暗訓練還可以讓學生仔細聆聽彈奏,注意力更加集中。
綜上所述,伴隨高校素質教育的實施,高等院校鋼琴教學的方法也應當不斷的變化,轉變落后的教學方法并不斷豐富教學的內容,滿足新時代學生的鋼琴學習特點,最終實現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一平,李巖.基于高校鋼琴教學方式的拓展思考[J].大眾文藝,2014,25(22):231.
[2]梁智源.淺談高師鋼琴課教學[J].經濟研究導刊,2014,24(23):282-283.
[3]孫紅.地方院校實施鋼琴分級教學的意義和措施[J].大舞臺,2013,11(9):25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