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麗文
【摘 要】鋼琴是一門理論和實踐并重的藝術,但是長期以來,高校鋼琴教學一直存在著“重技能而輕實踐”的傾向,使學生僅會從技術角度來認知鋼琴作品,既有悖于鋼琴教學的初衷,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鑒于此,本文分析了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和途徑,旨在使之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使教學內容得以完善與革新。
【關鍵詞】高校鋼琴教學;鋼琴作品;必要性;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195-02
一、高校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必要性
(一)鋼琴演奏質量提升的需要。鋼琴作品是鋼琴藝術存在的基礎,古今中外,凡是優秀的鋼琴作品,無不飽含著鮮明的審美特征,也正是這些審美特征,在經過演奏者的表現之后,給觀眾帶來了美感享受。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鋼琴演奏絕不是簡單的音符展現,而是一種美感體驗的傳遞。從高校鋼琴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很多教師都將教學重點放在了技術訓練方面,即過分重視學生是否掌握了熟練的演奏技巧,并以此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使學生僅會從技術角度來認識作品,意識不到作品的審美價值,自然也難以獲得高質量的演奏效果。所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乃是鋼琴演奏質量的提升需要。
(二)學生個人發展的需要。高校鋼琴教學包含兩個方面的目標:一方面是培養學生的鋼琴理論知識和演奏能力,一方面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多數教師還是將前者視為了重點,這與國家所倡導的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的理念是相違背的。近年來,國家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藝術教育,旨在通過藝術教育這一美育的最佳形式,使學生獲得審美能力和素養的提升,樹立起真善美的追求,并在此基礎上獲得個人的全面發展。然而,高校鋼琴教學卻沒有認識到自身在這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審美方面的培養,兩者之間形成的巨大反差,應當引起我們的關注和反思。
二、高校鋼琴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途徑
(一)開設美學相關課程。美學是一門思辨和感性的學科,也正是因為這一特點,它與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要想引導學生從美學角度來認知和表現作品,首先要通過相關課程的開設,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美學知識,而藝術美學、音樂美學等都可以作為相應的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對以下幾點內容有一個明晰的認識:什么是美?美的標準是什么?藝術或音樂作品為什么會呈現出美?表演者和欣賞者通過怎樣的途徑去感受這種美等等。并不是要求學生在美學方面有多么高深的造詣,而是重在對一些基礎知識的掌握,從而為今后審美能力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作品。鋼琴作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文化集合體,譜面上的樂譜只是其呈現的形式,更多的審美內涵是隱藏于作品之后的,所以要通過對作品的全面了解和分析來挖掘和表現這種內涵。現實的教學過程中,當學生面對一首新的作品時,教師直接便對作品的技術要點進行講解,然后由學生在課下進行練習,下次回課時再由教師對技術練習情況進行點評。整個過程中,很少甚至沒有涉及到對作品的分析,學生們不能認識和感受到作品的審美特征,表現出審美特征也自然成為了一句空談,所以一定要重視對作品的全面分析。具體來說,首先是文本分析,包含作者的個人信息、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主要內容和風格、作品的技術特點等,先獲得對作品的大概認識。其次是進行美感體驗,在完成文本分析之后,學生自然會形成對作品的個性化認識,這種個人化認識正是美感體驗的基礎,要主動結合美學理論,體驗這是一種怎樣的美感。再次是進行試奏,演奏者要把之前獲得的體驗融入到作品中去,通過試奏來驗證自己的體驗是不是準確,是又不是還有待豐富,繼而做出有針對性的補充和完善。比如面對德彪西的作品,通過文本分析可知:德彪西是印象主義的代表,他從印象派繪畫中獲得啟發,獨創了印象主義音樂,這正是作品最鮮明的審美特點所在。隨后演奏者則要嘗試著表現出這一特點,經過一次次的練習之后,形成既忠實于作品而又充滿個性化色彩的演奏風格。所以說,只有通過對作品的全面分析,才能感受并初步表現出作品的美學特征,教師理應將其視為鋼琴教學中的一個關鍵環節。
(三)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前文中提到,鋼琴作品并不是簡單的音符堆砌,而是一個文化集合體,其所呈現出的各種美學特征,就是其綜合性的一個體現。所以要想認知和表現作品的美學特征,也需要演奏者具有豐厚的文化修養,從更多的視角出發來感悟作品。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受到多種原因的影響,多數音樂專業的學生在文化修養上還普遍存在欠缺,多數學生都是以特長生的身份參加高考,進入音樂院系。相對于普通學生來說,因為要拿出大量的時間來學習和練習音樂技能,所以在文化知識上便出現了不足。加之進入高校之后,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更加關注專業技能的訓練,學生的文化知識便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充,而這方面的欠缺對于作品的美感分析是相當不利的。以中國鋼琴改編曲為例,中國的很多鋼琴作品都是改編自傳統音樂的作品,而傳統音樂又和詩歌、文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系。如黎英海改編的《夕陽簫鼓》,其原型為古箏曲《春江花月夜》,而《春江花月夜》的原型則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同名詩歌。所以在演奏這首作品之前,就要追根溯源,先研究這首詩歌,通過文言文翻譯,了解詩歌所表現的內容,然后再欣賞古箏曲,了解民族樂器是如何對詩歌進行再現的,最后才是去嘗試演奏作品。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演奏者不僅要具有音樂方面的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文學知識,這樣才能夠從源頭上感受作品的美學特征。因此,需要學生和教師真正地認識到文化修養的重要性,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并注重日常教與學中的積累,這不但對于審美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學生今后的個人發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培養學生的情感和態度。新的基礎音樂課程標準把“情感和態度”列為了基礎音樂教育教學目標的第一條,由此也給高校鋼琴教學帶來很大的啟示和借鑒作用。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情感和態度乃是一個基礎性因素。或者說,學生們去認識美、感受美和表現美,都是以情感和態度為基礎的,這個基礎越牢固,學生的審美興趣和熱情就越高漲,審美能力也就越強。所以應該在日常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態度。具體來說,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培養學生對鋼琴藝術的熱愛之情。受到多種原因的影響,多數學生對于為什么要學習鋼琴,通過學習鋼琴達到怎樣的目的等并沒有明確的認識,而是存在著一種功利化傾向,在大學前學習鋼琴的過程中,多數學生都將其視為了升學的有力工具。當進入大學校門之后,鋼琴也完成了它的使命,致使學生在后續的學習過程中毫無興趣和熱情可言。因此要培養學生對鋼琴藝術的熱愛之情,學會以審美的眼光認識和感受鋼琴藝術。其次是演奏出作品的感情。前文中所提到的對鋼琴作品的分析與理解,除了獲得審美感受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在于體驗作品中的情感。當這種情感體驗足夠充沛的時候,學生們自然會主動地去演奏作品,也自然會演奏出作品獨具的美學特征。以《保衛黃河》為例,學生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和了解,能夠為革命時期全國上下一心抵御外來侵略的決心所感動,并激發起自己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所以會迫不及待地進行練習,旨在表現出作品豪邁、堅定的美學特征,這種狀態下的演奏,注定是充滿藝術感染力的。
綜上所述,近年來,伴隨著高等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高校鋼琴教學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先后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但是一些傳統的教學觀念,卻成為了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的瓶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也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而如何積極地處理好這些問題,就成為了教學的重點所在。如本文所研究的學生審美能力的欠缺問題,就應該得到充分的關注,解決好這一問題,將會使學生的鋼琴理念、鋼琴演奏、鋼琴素養等多個方面均獲得相應的提升。也希望本文的粗淺研究,對高校音樂教師們能夠起到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為高校鋼琴教學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趙靜靜.藝術的審美特征在鋼琴教育中的體現[J].戲劇之家,2015(24).
[2]呂靖雅.試論高校鋼琴教育與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J].戲劇之家,2015(24).
[3]徐寧.高師鋼琴教學中民族音樂教育之主體意識探微[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3(05).
[4]張素枝.論鋼琴審美教育的藝術性[J].宿州師專學報,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