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秋
【摘 要】本文從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中所表達的精神出發,從社會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頭、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文藝作品要反映人民的心聲三個方面來論述我所領略到的文藝創作的發展方向,同時對文藝創作反映社會生活作出相應的理解。
【關鍵詞】文藝創作;社會生活;發展方向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240-01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中指出,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新時期的文藝創作將以一副嶄新的姿態立于文化之林,文藝的全面繁榮是為了更好地反映社會的生活,讓政府更加了解人民的生活,讓人民更加理解政府的決策,讓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揚,讓藝術真正地走向民間,走進人們的身邊,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一、社會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頭
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中,習近平強調:“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朱熹曾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边@兩句詩雖說是指文人讀書,但應用在文藝創作之上也頗有意境,因為我們的創作不可能閉門造車,而是要有源頭活水不斷滋養,這樣才能激發創作靈感。文藝創作的內容必須要貼近人們的生活,才能夠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和歡迎,畢竟文藝創作是大眾的藝術,如果創作的內容太過高屋建瓴恐怕無法得到大多數人的理解,這樣的創作對于普通的人民群眾而言并沒有特別大的價值。
回想中國近三十年真正引起人們關注并進行激烈探討的文藝作品,如電視劇《渴望》《北京人在紐約》《我愛我家》,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文學創作中的《紅高粱》《豐乳肥臀》,音樂創作中的《回家》《好大一棵樹》等,這些作品之所以得到廣泛的傳播并收獲好評無數,無一不是因為它們取材于社會生活,立足于社會生活,并且非常好地反映了社會生活。人們從文藝作品中尋找靈感,并從中創作出更多能夠引起共鳴的文藝作品,形成這樣一個良性的循環之后,文藝作品的創作也就走上了一條更加開闊的創作之路。
二、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
文藝作品為人們的精神生活打開了一扇窗,這扇窗所能看到的風景應該是美好的、光明的,而不應該是黑暗的、骯臟的,也就是說我們所要進行的文藝創作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所見的人感受到滿滿的正能量,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向往的。
“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薄罢妗本褪钦鎸嵉姆从?,反映的是老百姓真正的生活狀態和心理需求,這種真是不能夠被偽造和矯飾的。因為只有真實才能真正地打動人心,而打動人心的文藝作品才稱得上是杰出的作品;“善”就是要弘揚正能量,當我們所宣揚的社會主流思想是善良,那么所有人所接收到的訊息自然就不會是邪惡的,當所有人都會滿懷感恩,這個世界將會變得尤為美好和動人;“美”是藝術的終極追求,無論是直白的表達還是抽象的比喻,文藝作品都應該是美好的象征,都應該是對美的宣揚和追求。
三、文藝作品要反映人民的心聲
在文藝座談會上,習近平講到文藝作品的價值和意義時這樣說道:“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
很多時候,我們的創作者認為人民群眾只是文藝創作的接收者,忽略了人民群眾的本質意義。其實,在我們創作文藝作品時必須將人民群眾看成是創作的參與者,因為沒有了他們的參與,文藝作品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能獲得巨大的成功,其本質原因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解讀,對百姓飲食生活的全景式解析。因此,當我們看到一道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和食物出現的時候,我們的情感也得到了莫大的滿足。這樣的文藝作品切切實實的關注到了百姓的心聲,了解了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因此創作出的文藝作品自然而然是會獲得好評和成功的。
其實,一部好的文藝作品的標準其實很簡單,那便是它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引發大家的共鳴,并能在更長的時間里接受藝術的考驗。如今,我們面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文藝創作恰恰就是人們文化生活的前沿陣地。我們不得不承認,如今的文藝創作仍然存在著缺陷和漏洞,但是我相信只要文藝創作者們的注意力聚集在一起,堅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溫暖的正能量,關注最廣大民眾的社會生活,反映他們的喜怒哀樂,貼近他們的苦辣酸甜,助力他們的夢想與期望,才能讓文藝作品的創作擁有顛撲不破的靈魂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新華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J].現代企業,2014(10).
[2]佚名.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論學習貫徹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