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摘 要:本文通過對基樁低應變法實測波形曲線的分析,說明樁身缺陷的波形特征。
關鍵詞:基樁;低應變法;缺陷;波形特征
1 前言
基樁低應變檢測因其機理清晰、測試方法簡便,成果較可靠,并且成本低、檢測比例大、效率高、便于對樁基工程進行普查等特點而受到工程界的歡迎。然而,由于其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如測試“盲區”的問題(一般認為距樁頂1-1.5倍樁徑為測試“盲區”)、大直徑樁高頻干擾的問題、嵌巖樁的問題等,在判斷樁身缺陷時往往有一定的難度。而樁身存在較嚴重缺陷時將導致樁身的承載力明顯降低,達不到設計要求,給整個工程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所以,對樁身缺陷的判定具有重要的工程實際意義。
2 檢測技術要求
為了保證檢測質量,受檢樁混凝土強度應達到規范要求(混凝土強度至少達到設計強度的70%,且不小于15MPa)。
2.1樁頭的處理
為了確保檢測時應力波的正常傳遞,樁頂的混凝土質量應能代表樁身混凝土質量。檢測前對于灌注樁應鑿去樁頂浮漿、松散或破損部分,樁頂表面應平整干凈且無積水,樁頭部分樁身截面不規則時,也應將截面不規則部分鑿除后進行檢測。對于預應力管樁,當端板與樁身混凝土之間結合緊密時,可不進行處理,否則應鋸掉后檢測。
2.2傳感器的選擇與安裝
加速度傳感器不僅具有良好的幅頻特牲,而且具有良好的相頻特牲,所以測試最好選用加速度傳感器。同時傳感器安裝的好壞對測試效果的影響很大,理論上傳感器與樁面連接越緊密,與樁面之間的接觸剛度越大,傳遞的特性就越好,測試信號也越真實。此外,激振點與傳感器安裝點的位置也很重要,對于灌注樁,錘擊點在樁頂中心,傳感器安裝點與樁中心的距離宜為樁半徑的三分之二,這樣可以有效的減少大直徑樁的高頻干擾;對于預制管樁,錘擊點與傳感器安裝點宜為樁壁厚的二分這一處,錘擊點、傳感器安裝點與樁頂中心構成的平面夾角宜為90度。
2.3激振技術
激振技術在整個檢測工作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現場檢測時,應針對不同的測試對象選擇不同的激振源。一般來說,當檢測長樁的樁底反射信息或深部缺陷時采用頻率比較低的脈沖波;當檢測短樁、樁的淺部缺陷及預制樁的淺部水平裂縫時用頻率比較高的脈沖波;當要判斷測試“盲區”時使用又輕又硬的金屬錘乃至小鐵釘,可以很好的提高振源頻率和測試分辨率。
3 檢測實例分析
例1:2#樁,樁型為靜壓預制管樁,樁徑400mm,樁長14.90米,分上下兩節,上節長2.9米,下節長12.0米,實測波形見圖1-1。從實測波形可以看出,約3.0米處反射明顯,初步判斷為接樁焊縫斷裂。經開挖證實,在距樁頂約2.9米兩節樁對接處脫焊,用錘敲擊樁身可見樁身晃動。重新焊實后的實測波形見圖1-2,從實測曲線看波形正常。
圖1-1 2#樁實測曲線
圖1-2 2#樁補焊后實則曲線
例2:8ZH68#樁,樁型為素混凝土樁,樁徑800mm,實測波形見圖2-1。從實測波形可以看出,首波尚未完成,就見缺陷反射波疊加其上,而且出現多次等間距反射波,初步判斷樁身淺部斷裂。經開挖證實,在距樁頂約1.8米處出現一條大裂縫,用腳踢可見樁身晃動。實測波形為典型的斷樁波形。截去2.2米后重新測試,波形如圖2-2所示,實測曲線波形正常。
圖2-2 8ZH68#樁截去后實測曲線
例3:10ZH11#樁,樁型為素混凝土樁,樁徑800mm,實測波形見圖3-1。該波形與8ZH68#樁波形似,但反射幅度和反射次數略遜于8ZH68#樁,初步判斷約4.5米處有明顯缺陷。經開挖證實,在距樁頂約4.4米處出現一條裂縫。實測波形為裂縫缺陷樁的波形。截去4.7米后重新測試,波形如圖3-2所示,實測曲線波形正常。
圖3-1 10ZH11#樁實測曲線
圖3-2 10ZH11#樁破除后實測曲線
例4:80#樁,樁型為旋挖灌注,樁徑1200mm,樁長8.47米(一層地下室,空樁約5.0米),設計持力層為微風化巖,實測波形見圖4-1。從實測波形可以看出,在樁底反射前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反射,初步判斷為樁底沉渣過厚,建議抽芯。抽芯檢測如圖4-2所示:樁身砼長7.66米,有約0.8米的沉渣,分析是塌方所致。
圖4-1 80#樁實測曲線
圖4-2 80#樁鉆芯檢測相片
例4:BY5#樁,樁型為旋挖灌注,樁徑1000mm,樁長34.0米,設計持力層為強風化巖,實測波形見圖5-1。從實測波形可以看出17.5米左右見寬緩的同向反射波,樁底反射不清晰,而該工地大部分曲線樁底反射清晰,對該樁樁身完整性有懷疑,建議抽芯驗證。抽芯檢測結果如圖5-2所示:在17.30~17.90m水泥砂漿富積,砼芯樣尚完整,但觀感上看強度較低。該樁為離析缺陷。
圖5-1 BY5#樁實測曲線
圖5-2 BY5#樁實測曲線
4 結束語
1、一維波理論是在桿的橫向尺寸影響可以忽略的背景下建立的,并沒有排除淺部有嚴重缺陷的情況,因此存在淺部缺陷準確定位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提高振源頻率來對淺部缺陷做出定位,如果缺陷部位太淺,測到的波形為低頻寬幅振蕩波形,則只能定性做出判斷,估計缺陷的大致范圍。
2、當發現樁身存在缺陷時,應更換檢測點和激振源反復測試,排除其它因素的影響,進一步證實缺陷的存在。對于淺部缺陷,可以開挖驗證,截去缺陷以上部后重新檢測樁身質量;對于深部或樁底缺陷,可以抽芯驗證,根據缺陷的情況再商討補強方案。
3、大直徑灌注樁荷載較大,對樁身砼完整性要求較高,離析是一種常見的缺陷,低應變法檢測往往對該類缺陷漏判,造成安全隱患。建議進行聲波透射法檢測,從而使基樁得到更準確的質量判定,而不至由于低應變法引起的漏判或誤判。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范》(JGJ 106-2014).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
[2]廣東省標準《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范》(DBJ 15-60-2008).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3]袁慶華等.工程樁質量檢測技術培訓教材.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