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摘 要: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已引起教育世界各個學科的廣泛討論。盡管提高高職體育課教學質量的手段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學生應具備的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本人認為,在高職我體育課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思維和模仿三項能力是提高體育課教學質量的關鍵。
關鍵詞:體育教學 觀察 思維 模仿
1、培養大學生的觀察能力
辯證唯物主義者認為,感覺是意識的起點,是認識客觀世界的初級階段。在高職體育課教學中,學生觀察老師的示范,從而獲得感性認識。俗話說:“會看看門道,不會看看熱鬧。”看門道就是使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性,知道觀察的重點。通過觀察使學生把老師的整個示范,特別是動作的關鍵地方,輸入大腦,形成表象,儲存起來;為理性認識,為思維和模仿作好準備。
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我覺得:首先要提高示范的質量。老師的示范不對,就會給學生留下錯誤的印象,從而得到錯誤的感性認識。為此,老師必須通過進修、自學、認真備課、反復實踐等來提高示范質量。用準確、熟練、優美的示范對學生進行直觀教學。有些動作一閃而過,學生也無法看清,教師可用圖片、模型等直觀教具教學,如在教挺身式跳遠時,為了讓學生看清在空中放下擺動腿成挺身的姿勢,我一方面在雙杠上定位做放下擺動腿成挺身姿勢;另一方面還做了一個可活動四肢的模型人,裝在一塊板上,板上挖有可活動的槽,在板后控制模型人的四肢,做空中放下擺動腿成挺身的姿勢。讓學生明白挺身不是有意向前挺肚子,而是靠擺動腿的下放完成的。除此以外,還可采用各種輔助練習的直觀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如在跳遠教學中,用彈跳板起跳延長騰空時間,如跑的教學中,讓學生手扶肋木,用皮筋套在一腿的膝蓋上作抬腿后的扒地練習,體會扒地是靠膝部的積極下壓完成的。還可找不同類型的學生做練習,進行講評;讓學生知道錯在哪,對在哪。通過這些手段和方法,既激發了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大學生的觀察能力,從而獲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培養大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對客觀世界反映的最高形式。思維是理解、想象、記憶的綜合。為了了解動作的全部,認識動作的內在聯系,必須把已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建立起動作的正確概念。老師運用講解和示范,學生通過聽、看、想和做來進行思維活動。在體育課教學中,不僅要重視“練”,而且還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教學,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由感性上升為理性。培養大學生,的思維能力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2.1要讓大學生知其所以然
在體育課教學中,老師的講解既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提高學生興趣,還要善于利用大學生學過的其它學科知識,向大學生講解怎樣才能跑得快、跳得高、投得遠,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如在教大學生投擲鉛球時,當我講完提高成績與出手速度,合理技術, 出手角度(應小于45°)有關時,同學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由物理學中斜拋物體運動的射程公式
x= (V0 為初速度, θ為拋射角;g為重力加速度)知道,當拋射角為45°時射程最遠。因此,他們覺得鉛球的拋射角也應是45°。其實不然,因為鉛球的出手點與落地點不在同一個水平面上,出手點與落地點構成了一個地斜角。當鉛球到達和出手點同一高度的水平面上時,不會垂直下落,它還將繼續向前運動。如果投擲時,不把地斜角考慮進去,仍然采用45°的出手角,實際上,鉛球的拋射角必然大于45°(即45°+地斜角)。這樣,雖然拋物線曲率增加了,射程卻反而縮短了。 因此,出手角應小于45°。通過講解,大學生明白了投擲鉛球時出手角為什么要小于45°這個道理,同時也認識到體育中充滿了科學,學習的興趣增加了,并能自覺地遵循科學,科學業使用力量,運動成績也得到了提高。這對掌握技術,發展智力,促進其它學科的學習,顯然是有幫助的。
2.2采用口訣教學,幫助大學生思維和記憶
當大學生已掌握動作的基本概念,明白提高成績的規律后,再把技術動作的重點、難點、關鍵的地方歸納成幾個字或幾句話的形式進行教學。這對激發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的印象,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都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我把推鉛球時的最后用力歸納為“蹬、轉、撐、推”四個字;把肩肘倒立歸納為“倒、伸、撐”三個字;把挺身式跳遠技術歸納為四句話:“加速助跑成直線,起跳前上板用力蹬,擺腿下放成挺身,提腿伸腳手擺前。”對跳遠中的關鍵部分——踏跳,又提出了“攻、跟、壓、移、蹬”五個字的要求。 四句話五個字就把挺身式跳遠的整個技術及關鍵的起跳都概括了。在編口訣時,還要力求做到形象生動,押韻順口。這樣做,學生不僅聽得有勁,?而且印象深,記得牢。
2.3提問和筆試可以發展大學生智力
我們常對學生講,要邊練邊動腦子。動腦就是回憶,就是想象,就是通過大腦進行思維活動。提問和適當的筆試是促使學生動腦的有效辦法。在體育課教學中,根據學生掌握技術的的情況,隨時提出問題,并指定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和準備回答問題的過程,就是回憶、復習的過程,就是思維能力得到發展的過程。除了室外的提問外,還要重視室內的理論課教學,用專門的課時,向學生傳授體育基本知識。同時還要在理論課中進行筆試,強制學生去復習、去思考問題。通過提問和筆試,不僅能發觀問題,檢查效果,而且能使學生在積極的思維中發展其智力。
3、努力培養大學生的模仿能力
大學體育教學的目的就是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因此,在體育課教學中要精講多練,要突出一個“練”,字。練就是模仿,就是掌握技術動作的過程。在模仿的同時又繼續觀察和思維, 即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又由理性回到實踐。培養學生模仿能力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3.1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教和學的雙邊活動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老師的主導作用就體現在教的全過程。因此,要求老師必須用正確的講解和熟練準確的示范去反復刺激學生,使學生掌握動作的正確概念,動作的內在聯系,在大腦思維活動的指導下,有意識地進行模仿。同時還要求老師在教法上多動腦筋,為學生模仿能力的提高創造有利條件。
3.2教法運用適當
盡管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果運用不好,同樣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如指越式跳高、蹲踞式跳遠、單杠的翻身上和騎撐前回環,雙杠的支撐擺動挺身下,墊上的肩肘倒立等,用完整法教學就比較好。如用分解法教學反而畫蛇添足。有些較復雜的技術動作,用分解法教學就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模仿能力。如跳馬的分腿騰越,可分助跑上板起跳和過箱兩部分教學。短跑教學可分起跑接疾跑和途中跑接沖刺兩部分。背越式跳高可分助跑和過桿兩部分教學等。由于分解法有影響整個動作結構的缺點,所以當學生對每一部分有了一定的體會后,再結合完整法教學,學生模仿動作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教學任務也就容易完成了。當學生基本掌握動作的要領后,再運用競賽法,既增加了練習的密度,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復習和鞏固已學得的技術大有幫助。
3.3糾正錯誤及時
由于大學生各自的接受和模仿能力不——樣,所以在模仿動作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如支撐跳躍時的腿彎曲,跑時的手臂橫擺及坐著跑,籃球投籃時的推和肘外張,跳高時前沖等。老師對學生在練習中出現的錯誤必須及時糾正,否則,學生就分不清是非。由于相互影響,本來是對的,還可能做錯。一旦形成錯誤定型,糾正起來往往比學習新動作更難。錯誤動作還會導致傷害事故的發生。所以,在練習中既要隨時發現錯誤,還要及時糾正錯誤。不糾正錯誤的練習不僅是老師的失職,而且對掌握知識,對模仿能力的培養都是有害的。
3.4精講多練
講解是向大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環節,可是體育課的特點是要求“精講多練”。只有精講,才能做到多練,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去體會、去模仿、去掌握整個動作的技術,去認識事物的內在聯系,在量的基礎上達到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胡佳綱·田徑健身指南[M]?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8
[2]康軍·高職體育教育新論[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