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物質需求層次的逐步提高,時尚類綜藝節目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物質生活的期待。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依賴于新的媒體形式。因此,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網絡。在本文中,筆者對于后網絡時代對電視綜藝節目發展趨勢的影響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后網絡時代;電視綜藝節目;發展趨勢;影響
一、后網絡時代對電視傳媒的影響
(一)時代背景分析
主流網絡媒體信息泛濫是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它改變了傳統媒介只追求信息容量和速度,開始實現以提供確切有效的解釋性信息的目標,實現這一轉變的前提是重置時空通道作為信息載體。它不僅迫使媒體市場重組,促使媒體格局的變化和傳統媒體的生存方式。觀眾的巨大損失,電視媒介的主導地位將會搖搖欲墜。
因此,只有借助網絡媒介的力量,增加受眾選擇的主動性和傳者和受眾之間的互動性,縮小和網絡媒介的差距,成為電視媒介彌補自身缺陷、維系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策略。電視媒介,必須通過彰顯自己的個性,重新認識自己的本體優勢,才能在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保障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1.后網絡時代的基本特點
網絡文化的誕生是人類文化的一個偉大進步,它具有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化是無與倫比的獨特性,豐富、方便和廣泛的融合、互動。網絡作為重要的文化生產、消費、服務和溝通,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的發展,使人民的文化創造熱情大大破裂在互聯網時代,文化權益得到有效實施,開發和維護。網絡改變了傳統信息的傳播模式,為政府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創造了新的空間;網絡文化產業作為重要的產業形態,為我們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產業、增強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實力,提供了巨大機遇和有利抓手;網絡作為最為先進的文化傳播工具,將有利于我們建立更為便捷、更為廣泛的社會主義文化傳播體系,對內有效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對外有效加大文化交流,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2.后網絡時代傳媒環境分析
自從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被稱為“第四媒體”的網絡已經延伸到世界的幾乎每一個角落。開放型的網絡向所有用戶敞開了大門,任何個人、政府部門和公司企業都可以直接向不確定的社會公眾發布信息,而僅僅在幾年前,新聞的大量傳播還掌握在少數報業和廣播電視機構手中。即將到來的21世紀將是數字化的時代。沒有全球范圍的互聯網,沒有高速運轉的芯片,沒有迅速擴展的帶寬,沒有成熟的數字壓縮技術和存儲、檢索技術,便沒有第四媒體。第四媒體不僅融合了以往各種大眾傳媒的優勢,而且還具備了各種大眾傳媒所不具備的特點:跨時空、可檢索、超文本、交互性等。現在可以預見的是,網絡革命比電氣化革命將更為深遠,經過二、三十年的時間,當網絡伴隨一代新人成長起來,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學習方式、人們的交往方式也將隨之發生徹底的變革。
(二)受眾心理分析
受眾是指讀者、聽眾、觀眾,等等。他們可以決定傳播內容,媒體甚至傳播者本身的發展未來。可以說,離開了觀眾,交流活動失去了方向和目的。因此,近年來在中國大陸媒介學界與業界中,受眾的選擇性心理問題漸漸成為廣泛探討的焦點議題。威信效應。這是指傳播者個人或群體的權威性、可信性對受眾的心理作用以及由此產生的對傳播效果的影響。暈輪效應。投射效應。在接受活動中,當受傳者處于相對封閉狀態,有關方面沒有提供理解作品的參考信息,而接受對象本身又具有模糊、含混、多義的特點,此時,受傳者往往以自己的特性與心理為依據來理解和推斷接受對象的涵義,這就是投射效應。從眾效應。這是指作為受眾群體中的個體在信息接受中所采取的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為的對策傾向。從眾是合乎人們心意和受歡迎的。共性心理。受傳者由于先天和后天習慣和實踐不同,興趣,愛好,氣質,性格等等,形成了千差萬別的心理特征,這就是所謂的個性心理。順向心理學是指一種具有積極、正面意義的和順應傳者或媒介意愿的心理活動傾向。逆反心理指的是觀眾的某種已存在的位置,心態產生的影響與傳播者的正確觀點折扣思想情感或心理傾向。
1.后網絡時代綜藝節目受眾心理分析
受眾不再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掌握和控制大眾傳媒傳遞的信息。在傳統的大眾傳播過程中,受眾總是被動地接受大眾傳媒傳遞的信息。然而,在信息社會里,網絡、多媒體等新技術、新媒介將從根本上改變"受眾"的地位和角色。"受眾"不僅將從被動地接受信息變為主動地獲取信息,還將進而發展成為主動地報道甚至發布信息。經過十四年的風風雨雨,在全民娛樂的社會風潮下,中國本土的電視娛樂節目逐漸走向一個死胡同娛樂機制大同小異,相互模仿抄襲,形式和內容逐漸走向惡搞化和低俗化,粗制濫造的電視娛樂節目一再的挑釁中國受眾的娛樂神經,大眾娛樂,逐漸走向娛樂。隨著傳播理念逐漸由傳者中心向受者中心轉變,受眾的參與在電視節目中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調動受眾的參與熱情,提升他們的心理參與度勢必將成為日后電視娛樂節目改革創新的重中之重。自我共鳴的心理需求,即受眾對節目中所出現的場景,嘉賓應對狀況和矛盾方法等進行自我套用,自我評價。
二、電視綜藝節目發展趨勢
(一)后網絡時代綜藝節目發展趨勢
近年來,一些節目陸續遭到學界和受眾的強烈批評、投訴,決策層停播、禁播、整改等一系列措施接連出臺,電視綜藝領域正醞釀一場反低俗化的變革。屏幕上充溢了過多的綜藝娛樂節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原本多元并存、百花齊放的娛樂節目市場日漸僵化為一種相對固定、死板的樣式。本土化的電視綜藝節目創作,必須符合我國人們的身心健康節奏,適應中國特色的審美規律,既規避掉現存的某些“綜藝病態”,又能使電視受眾的審美欣賞力和道德情操得到全面促進,不受壓抑、強迫與異化,使中國特色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達到和諧、交融、統一。綜藝節目越來越依賴于網絡的傳播。
(二)電視綜藝節目制作應遵循的新的制作規律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全世界均大力倡導提升文化軟實力。創作出什么檔次的電視綜藝節目,是國家社會文明層次的標準之一。從改革開放開始,中央就一直將電視文藝創作的地位提高到文化與文明傳承、藝術與審美提升的高度。但是近幾年,各省市電視臺中紛紛出現了一股錯誤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娛樂節目,受到市場法則的影響和對高收視率的盲目追求,這種不良傾向遭到學界、業界、特別是廣大觀眾的反感與聲討。電視綜藝節目應該向著更健康更有品質的方向發展,不斷提高節目的檔次。
三、結論
隨著上個世紀末的網絡技術的出現,將人類歷史上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入一個高潮。它徹底地改變了人們以往交流聯系的方式并影響著這個世界。網絡的影響潛移默化,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大眾傳媒,電視節目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尤其是近些年來飛快發展的電視綜藝節目受到的影響巨大。在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物質需求層次的逐步提高,時尚類綜藝節目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物質生活的期待。在社會的發展還無法使得人們對精神文化層面提出更高要求的時候,高品質的物質生活,便成為了滿足人們內心需求的唯一方向。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依賴于新的媒體形式。因此,電視綜藝節目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網絡。在本文中,筆者對于后網絡時代對電視綜藝節目發展趨勢的影響提出了一些看法。
參考文獻
[1](英)利文斯通,理解電視:受眾解讀的心理學[M],新華出版社2006-1.
[2] 巢乃鵬,網絡受眾心理行為研究(一種信息查尋的研究范式)[M],新華出版社2002-12.
[3](美)洛克,營銷:網絡時代的商業藝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朱曉雨,男,1986.0303,漢,籍貫:河北,學歷:本科雙學位,職稱:法學學士,主要研究方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