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兵
1995年,幫扶海南省成為中海油扶貧工作的起點。21年間,從天涯海角到青藏高原,從蒙古草原到塞北寧夏,中海油的扶貧腳步一直未曾停歇,扶貧援藏工作深得受援地區政府和群眾的好評,海油人的愛和擔當不僅燃起了受援地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很好地詮釋了央企社會責任的內涵。
擔當
作為大型國有企業,中海油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同步履行經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1994年,國務院制定并公布實施了《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提出用七年時間基本解決8000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但由于貧困人口多集中在“老、少、邊”地區,因此,扶貧攻堅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事關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
在這場攻堅戰中,央企該如何盡職盡責?
1995年,國務院要求國家大中型企業實行定點掛鉤扶貧。根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安排,中海油在當年接受了國家重點扶貧地區海南省保亭縣、陵水縣和五指山市的扶貧任務。經過多年富有成效的努力,陵水縣已在2012年徹底脫貧。
進入新世紀,中央召開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會上確定新增17家國有企業對口支援西藏,中海油對口支援那曲地區尼瑪縣。
如今,中海油共在海南省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夏河縣及內蒙古自治區卓資縣5個地區實施定點扶貧,并已持續支援尼瑪縣15年。
扶貧是國家的戰略,也是央企的責任。回望中海油的扶貧足跡,每一步都與國家整體部署踩在同一節拍上,國家的號召和貧困地區群眾的期盼成為中海油的使命和擔當。
探路
接過了擔子,接下來的路該怎么走?中海油在思考,受援地區政府和群眾在期盼。
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為經濟特區,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全省多地一直處于貧困狀態。1995年,中海油對五指山市、保亭縣和陵水縣開展定點幫扶工作,并派出扶貧干部。
阻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癥結在哪兒,從哪里撕開扶貧工作的口子?扶貧干部們沒有一天不在思考。
經過與當地政府多次研討和內部交流后,大家一致認為,造成貧困最突出的原因在于當地勞動力素質較低,觀念落后。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中海油在海南三市縣沿著教育扶貧這條路,幫助群眾擺脫跨代貧困,以此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面貌改善。
在三縣市的扶貧基金中,有一部分被指定用于公益性項目,這些資金大多被用在了教育上。利用這筆資金,五指山市毛興小學新建了一棟教學樓,保亭民族中學建起了可容納600多名師生吃飯、開會的多功能禮堂,學生們從此不再露天開會、露天吃飯,陵水中學的100多名寄宿制學生也告別了危房,住進了400平方米的新宿舍。
當地黎族同胞重男輕女思想較重,為改變這一現狀,幫助貧困女學生完成學業,2007年,中海油在五指山市發起設立了“雛鳳助學基金”,截至2014年底已資助貧困學生近400人次,其中近40名女生考上了各類高等院校。
據不完全統計,在2005-2014年這10年間,中海油累計在海南省投入扶貧資金5600多萬元。五指山中學、保亭縣南茂中學……一批或新建或修繕的教學場所不僅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帶去了閱覽室、計算機室,更為他們帶去了充滿希望的明天。
在海南省,教育扶貧先行,而在基礎設施條件落后的甘肅省夏河縣和合作市,解決民生問題則顯得尤為迫切。
夏河縣位于甘肅省西南部,有藏、漢、回等18個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79.2%。2011年,全縣人口6.73萬人,貧困人口2.77萬人,貧困發生率為41.2%。合作市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也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區,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55%左右。
2011年12月4日,中海油首批援助甘肅扶貧干部抵達甘南藏族自治州。
扶貧干部們在走訪時發現,即便在寒冷的冬天,當地農牧民也住著透風的帳篷。要想讓群眾團結起來共同脫貧,必須打贏“居有定所”這一民生問題的首戰。
2012年,中海油投入500萬元在夏河縣實施了“牧民帳篷新生活”項目,加上夏河縣配套資金250萬元、群眾自籌資金120萬元,為當地9個鄉鎮750戶貧困戶購置了750套藏式帳篷及附屬設施,包括折疊床、多功能爐、便攜式電視、衛星接收器等。
這一“暖心”工程將惠民生的舉措辦到了群眾的心坎里,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首戰告捷,扶貧干部贏得了農牧民的擁護和支持。
在合作市,提升醫療條件成了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雖然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首府,但由于經濟基礎薄弱,加上惡劣的自然環境,合作市的基礎條件尤其是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尚不健全。
2012年5月23日,中海油成立了合作市卡加曼鄉衛生院、佐蓋多瑪鄉衛生院業務樓建設項目領導小組,落實扶貧專項資金500萬元。一年內,兩家醫院建成投入使用,有效地改善了當地的醫療服務水平。
2013年,中海油受命負責革命老區內蒙古卓資縣的扶貧工作,同樣是摸清民情,精準發力,首先為當地解決的就是最急需的道路和醫院沒有傳染病房兩大難題,當地群眾評價中海油扶貧干部有“大海一樣的深情”。
堅守
尼瑪縣,平均海拔4800米以上,全縣面積7.25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萬余人。
2001年,中海油與這個離北京直線距離有3000多公里的小縣城結緣,對口支援這個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地方。當時,尼瑪縣全縣GDP為9201萬元,農牧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981元。
2002年,各援藏企業開始緊鑼密鼓地做入藏前的準備工作。中海油一邊在全系統范圍內遴選得力干部,一邊派出考察小組赴西藏考察援助項目。很快,中海油黨組確定了第一批援助計劃——提升當地的基礎設施水平。
當年7月,藏族同胞用青稞酒、哈達迎來了中海油的援藏干部。此后的兩年間,尼瑪縣賓館、尼瑪會堂、縣建設路等一批重大項目陸續開工建設,寂靜的高原小城突然熱鬧起來。令當地老百姓未曾想到的是,中海油第一期援助項目投資總額竟高達6000萬元,相當于尼瑪縣當年GDP的2/3。
“輸血”兩年,援藏干部們發現這種方法治標不治本,需盡快找出催生尼瑪縣發展內動力的辦法。
為此,中海油主管援藏工作的領導七次帶隊進入藏北高原,聽取當地政府、農牧民和援藏干部的意見和建議。2005年,在總結以往扶貧實踐的基礎上,中海油提出了“解困、扶本、造血,建立長效機制”的扶貧援藏工作思路,即先解決群眾的基本生活困難,然后依托當地現有產業資源發展規模經濟,繼而幫助打造“造血”能力,最終實現“授之以漁”的目的。
有了這一思路的指導,中海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和當前的第五批援藏項目組將資金重點放在扶本型、造血型、開發型項目上,并堅持向農牧區、農牧民傾斜,臨街商用房等一批產業化項目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了農牧民收入。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中海油堅持“交鑰匙”方式,派出由內部專業人員組成的項目組,負責從立項到竣工的全過程,最后將竣工工程整體移交受援方使用,讓每一個援助項目都成為精品工程、放心工程。
這些年,中海油加大了對當地人才的培養,讓知識和技能成為帶動藏族同胞脫貧致富的加速器。據統計,中海油為當地培訓了近百名縣鄉干部和管理人才,近70名教育、醫療、農牧技術、水利電力、項目管理等領域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回到當地后很好地發揮了“傳幫帶”作用,在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學成回藏的2名焊工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就為當地培養了22名焊接人才。
援藏13年,中海油共派出5批次10名干部,截至目前先后投入近2.7億元資金,實施100多個項目,并堅持每年召開專門的扶貧援藏會議,制定詳細的援助計劃。
多年來,為做好扶貧援藏工作,中海油的相關配套組織機構也在不斷完善。1995年,中海油成立了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2002年,由于新增了援藏任務,中海油在該小組基礎上成立了扶貧援藏領導小組,5年后根據公益慈善事業需要更名為慈善公益事業委員會。2012年7月9日,民政部批準成立中海油海洋環境與生態保護公益基金會,次年,中海油決定將公司的扶貧、援藏工作與其他慈善公益項目一并納入該基金會運作。
中海油的定點扶貧與援藏工作也得到了各方肯定,多次被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中央國家機關等單位定點扶貧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多次榮獲國務院國資委授予的“中央企業扶貧開發工作先進單位”榮譽,多名扶貧援藏干部獲得國家級表彰。
21年,中海油一直在堅守,攜著海油人的愛和責任,帶領貧困地區群眾向著2020年的全面小康目標豪邁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