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曉軍
江西省興國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面較大,貧困程度較深。截至2014年底,全縣仍有重點扶貧村165個,占全縣行政村總數的54.27%;有貧困人口10. 83萬人,貧困發生率達11.6%。
近幾年,興國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講話精神,助推貧困人口同步奔小康,推動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努力提高貧困群眾產業扶貧的參與度和受益度,著力打造產業扶貧“興國樣本”,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摘帽”目標。
突出一個“精準”
興國縣把精準識別、精準規劃作為精準扶貧的首要基礎工作來抓。在按省市統一的識別標準和操作流程進行摸底之后,探索推行了“農戶申請-村民小組評議-組級公示-村民代表大會審核-村委會公示-鄉鎮人民政府復核-村委會公告”精準識別“七步法”,識別出貧困戶29338戶、貧困人口108334名。
精準把脈,因戶施策做加法。為摸清貧困戶致貧原因、理清幫扶思路,興國縣創造性提出“望聞問切”的把脈方法,設計了《興國縣精準扶貧對象調查摸底統計表》,將貧困戶致貧原因細化為因病、因殘、因災等23類47項;把貧困對象幫扶意愿細化為產業、搬遷、教育、就業、保障、金融扶貧6大類42項,一戶一戶把脈,一戶一戶梳理,共梳理、歸納出465種幫扶對策。
精準分類,分類幫扶做減法。做到一戶一本臺賬、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套扶貧措施。對有勞力但缺門路、技術、資金的,采取產業扶貧的方式幫扶;對部分有勞動能力的,通過產業扶貧和社會救助相結合的方式幫扶。
精準施策,政策疊加做乘法。用好部委對口支援和省“四個一”、市“六個一”扶貧政策,著力打造3個產業扶貧示范鄉(鎮)和“每鄉一村”產業扶貧精品示范點,復制帶動形成一批“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產業扶貧集群。
精準管理,動態監測做除法。建立完善退出機制,對符合脫貧條件的貧困戶,以一年為時間節點,按照“核定收入、村組認可、鄉鎮審核、本人簽字和張榜公示”等程序進行核實后退出。
拓寬兩條路徑
根據扶貧規劃,興國縣精心謀劃,形成了“兩個結合”的產業扶貧思路:一是主導和特色相結合。重點支持52種初具規模的種養業,確定了油茶、蔬菜等10項主導產業,生姜、百合等特色產業,每項產業都制定詳細的發展方案。二是長線與短線相結合。在大力發展林果、油茶為主的長線產業的同時,著力發展生姜、灰鵝等短平快增收產業,實現以短養長、以短補長,脫貧增收。具體路徑是:
立足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因地制宜引導貧困戶自主創業。一是思路啟發。興國編制了“一丘農田辦超市,農超對接生意忙;一座青山建銀行,零存整取收益長;一方水面立體養,土魚土鴨銷路暢;一手廚藝一棟房,農家餐館飄遠香;一棵果樹十擔谷,庭院經濟可致富;一臺平車一間房,來料加工把家養;一輛貨車跑運輸,八方來財不用慌;一個點子值千金,觀念拓寬脫貧忙”的精準扶貧“一字歌”,通過微信、宣傳畫等方式廣泛宣傳,引導貧困戶利用自有資源因地制宜創業。二是政策扶持。根據貧困戶自身條件和發展意愿,量身定制特殊政策,出臺一系列產業發展獎補辦法,激勵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三是示范引領。發展家庭農場、庭院經濟帶動貧困戶自主創業。通過“政策拉動、科技帶動、幫扶促動”等措施引導農戶發展農家樂,著力打造集鮮果采摘與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鄉村旅游精品點,發展生態旅游“脫貧錢柜”。
立足增強輸入式造血功能,借力發展壯大扶貧產業。興國縣充分利用蘇區振興利好政策,加強與民政部、國家煙草專賣局、省軍區、江西預備役師、中國建材、中國兵器、中化集團、大唐國際等部委、部隊、央企、上市公司對接幫扶,與幫扶對象“聯姻”。目前,國家煙草專賣局在原有幫扶基礎上,新增1000萬元對口幫扶貧困戶資金。通過借力發展壯大產業基地、園區,使基地、園區成為技術幫帶、教育支持、吸納就業、孵化創業、助困增收的好場所,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增收。如依托煙葉基地單元,全縣解決2000多名貧困勞動力就業,每人每年可增收5600元。埠頭鄉依托千畝蔬菜基地和現代無土栽培農業觀光走廊,解決貧困勞力500余人就業,貧困戶除勞務工資外,還能得到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分紅。
推行三種模式
返租倒包模式。對有勞力和有產業發展意愿的貧困戶,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引導貧困戶以返租倒包等方式參與生產。埠頭官橋蔬菜基地設立的“田間扶貧超市”,將60個大棚返包給10戶貧困戶管理,基地負責提供生產資料、開設田間課堂、搭建“蔬菜超市”網絡信息平臺、設立網絡超市農產品展銷柜,網上接單、統一配送、網絡銷售,貧困戶僅需付出勞力,便可獲得1500元/月的工資收入,同時還可按承包大棚定額超出部分收入的60%分紅,每戶年收入可達2.4萬元以上。
產業托管模式。對沒有勞力和沒有產業發展意愿的貧困戶,采取“產業托管”的模式將其納入產業扶貧幫扶。興國縣今年新植扶貧油茶10萬畝,按每戶貧困戶5畝的標準,實現油茶扶貧全覆蓋。對于貧困戶無能力且無意愿自己管理經營的油茶,由政府牽頭成立興國縣油茶托管公司,通過招商或招標形式確定基地托管公司或能人,采取“公司+基地+貧困戶”“能人+基地+貧困戶”的模式進行托管。
入股分紅模式。為建立穩固的貧困戶收入來源渠道,積極引導貧困戶盤活自有資源,實行入股分紅。鼓勵貧困戶通過承包經營權及產權入股方式獲取分紅。興國縣有中小學424所、學生9.5萬人享受營養餐改善計劃,每人每餐的補助標準4元,每天需要消耗蔬菜2.86萬公斤、豬肉1.44萬公斤,每周需要雞蛋和雞腿9.7萬只。基于這一穩定市場需求,興國縣通過公開招投標確定營養餐食堂供餐食材“四統”(統招、統購、統配、統送)企業,要求服務企業建立規模綠色蔬菜種植和生豬、禽類養殖等種養基地。貧困戶以山林、土地、水面承包經營權入股加入大戶領辦的營養餐食材基地,每月按股分紅。對貧困戶自有農產品加盟“農電商”入股分紅。
破解四大難題
設立財政擔保貸款,破解資金籌措難題。縣財政在年度預算內安排扶貧信貸風險補償金,對扶貧信貸實行分賬核算,進行風險補償,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和產業扶貧對接。比如,為破解油茶扶貧資金壓力大、周期長的難題,按3960元/畝開發標準,興國縣拓寬籌資渠道,與縣農行等金融機構聯系協調,采取整合每戶貧困戶5畝油茶證的方式,由縣油茶托管公司打包向金融機構貸款,解決10萬畝扶貧油茶15年期3億元貸款。
開辦扶貧信息平臺,破解信息獲取難題。針對貧困戶普遍存在缺乏致富信息、缺乏脫貧思路的實際,通過網絡和實體兩個方面搭建與貧困戶溝通互動的橋梁。一是創建“興國縣精準扶貧”公眾微信號。設立新聞動態、政策之窗等6個欄目,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實現信息共享。二是創辦信息扶貧超市。依托“三送”工作成果,創新建立集農村信息化服務、“三送”愛心物資配送、扶貧信息發布于一體的鄉村信息扶貧超市。鄉村信息扶貧超市創辦以來得到社會各屆廣泛關注,被譽為“貧困戶獲得致富信息的重要窗口、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創辦基地的重要橋梁、政府部門和社會機構幫扶貧困戶的重要平臺”。
開展產業技術培訓,破解技術掌握難題。以興國職校為培訓載體,通過實施“中職學歷教育”和“興國表嫂”家政服務、“金藍領”“陽光工程”“雨露計劃”職業技能培訓,力爭三年內全縣165個貧困村每村至少有3人接受“中職學歷教育”,全縣貧困戶每戶每年平均有一人次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確保每戶貧困戶都能接受中職學歷教育或職業技能培訓。
建立農電商營銷網絡,破解產品銷售難題。分別在26個鄉鎮區建立了農電商服務中心,在304個行政村設立了電商服務站。打造了以方山嶺合作社為主體的農電商扶貧創業園。創業園采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電商平臺的 “020模式”,重點打造興國特產門戶網站,集合各鄉鎮原生態農產品在網上銷售,做到統一品牌、統一溯源、統一收購、統一銷售、統一配送。目前,僅方山嶺合作社依托農電商網絡銷售平臺就已幫助56戶貧困戶穩定增收,月銷售額達到27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