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平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醫院腎內科,江西吉安 343000
?
左卡尼汀聯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腎性貧血的療效比較分析
劉金平
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醫院腎內科,江西吉安343000
[摘要]目的觀察左卡尼汀聯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腎性貧血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慢性腎衰竭并發腎性貧血患者60例,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均在血液透析治療過程中給予皮下注射促紅細胞生成素進行治療,同時輔以口服鐵劑、葉酸和VitB12等進行對癥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聯合應用左卡尼汀進行治療。觀察比較兩組在血紅蛋白(Hb)、血細胞比容(Hct)變化水平和促紅細胞生成素(rhuEPO)用量等方面的指標變化。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Hb和Hct均明顯升高;治療組患者在維持患者Hb和Hct開始水平的情況下,其rhuEPO的用量不斷減少,對照組患者rhuEPO用量無明顯變化;治療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2.0%,明顯高于對照組(74.0%);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左卡尼汀聯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腎性貧血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且不良反應較少。
[關鍵詞]左卡尼汀;促紅細胞生成素;腎性貧血;血液透析;葉酸
腎性貧血是慢性腎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主要是由于患者在采取血液透析治療的過程中,會導致體內的腎促紅細胞減少,從而引發貧血。因此,如何有效地對慢性腎衰竭在血液透析過程中引發的腎性貧血進行治療,改善患者的貧血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一直是臨床所關注的焦點問題。一直以來,臨床上對腎性貧血患者的治療主要采取補充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療法,該療法主要是針對腎性貧血患者缺乏腎促紅細胞的致病機制入手進行對腎性貧血進行治療的[1]。促紅細胞生成素療法在腎性貧血的治療中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但臨床實踐表明,補充促紅細胞生成素療法對部分腎性貧血患者的治療并不具有顯著效果。臨床通過大量研究發現,這部分患者之所以經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不起效,主要是由于其在長期的血液透析治療中導致體內缺乏左卡尼汀。因此,臨床認為對采取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的腎性貧血患者同時聯合使用左卡尼汀能夠提高對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反應性,從而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本文對左卡尼汀聯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腎性貧血的臨床療效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慢性腎衰竭并發腎性貧血患者60例。入選標準:患者均為血液透析治療2年以上的慢性腎衰竭患者;患者均每周進行2~3次規律血液透析治療;患者均無輸血、感染及溶血等情況[2]。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患者;合并不可控制的高血壓及明顯心力衰竭的患者;入組前使用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的患者;合并有較為嚴重的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的患者[3]。將入組患者按照治療方式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治療組中男21例,女9例,年齡30~66歲,平均(58.3±11.6)歲;對照組中男22例,女8例,年齡32~67歲,平均(57.8±12.5)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慢性腎衰竭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血液透析治療過程中給予皮下注射促紅細胞生成素(rhuEPO,沈陽三生制藥,國藥準字S20010001,1 IU/瓶)進行治療,rhuEPO(80~120)U/kg,每周給予2~3次皮下注射,同時輔以口服鐵劑、葉酸和VitB12等進行對癥治療。治療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合應用左卡尼汀進行治療,在患者血液透析治療結束后,給予左卡尼汀1.0 g(瑞陽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372,1 g)加入生理鹽水20 mL,靜脈推注,每周給予2~3次治療,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2周。治療組患者在應用促紅細胞生成素聯合左卡尼汀治療的過程中,要對患者的血紅蛋白(Hb)和紅細胞壓積(Hct)水平進行檢測,當其Hb≥100 g/L或Hct≥33%時,減少促紅細胞生成素(rhuEPO)的用量,每4周對患者的rhuEPO用量進行一次調整,每周減少30 U/kg,使Hb、Hct分別維持在100 g/L、33%~35%,并用維持量60 U/kg繼續治療。
1.3評價標準
臨床觀察指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對患者治療前和治療4、8、12周時的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的變化水平及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用量進行觀察對比;(2)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對比,其療效判斷標準如下:顯效:患者經臨床治療后,其血紅蛋白水平上升超過30 g/L,或者其紅細胞壓積上升超過0.1,且患者的貧血癥狀得到了顯著改善。有效:患者經臨床治療后,其血紅蛋白水平上升超過15 g/L,或者其紅細胞壓積上升超過0.05,且患者的貧血癥狀得到顯著改善。進步:患者經臨床治療后,其血紅蛋白水平或者其紅細胞壓積均有所上升,但升高幅度均未達到有效標準的幅度。無效:患者經臨床治療后,其血紅蛋白水平、紅細胞壓積均無任何改變[4]。(3)對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肝腎功能異常、血壓增高及發熱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分析[5]。
1.4統計學處理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的變化及促紅細胞生成素用量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4周后其Hb和Hct開始升高,治療8周和12周后,兩組患者的Hb和Hct與治療前相比均得到顯著的升高,組內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組患者在治療8周和12周時,患者的Hb和Hct開始升高程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4周、8周和12周時,在維持患者Hb和Hct水平的情況下,其rhuEPO的用量分別減少12.5%、23.0%和45.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患者rhuEPO用量無明顯變化,見表1。
2.2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組患者經臨床治療后,其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4.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患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其肝腎功能異常、血壓增高及發熱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臨床研究表明,慢性腎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腎臟分泌促紅細胞不足是導致其發生腎性貧血的主要原因,因此治療腎性貧血的主要措施就是為患者補充腎促紅細胞。臨床上一直以來將補充促紅細胞生成素作為腎性貧血的主要臨床治療手段,但在實際臨床治療中,卻有部分患者出現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效果不理想、甚至抵抗的現象[6]。臨床對該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后發現,導致部分患者對單純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無效的原因可能與患者體內缺乏左卡尼汀有關[7]。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b、Hct的變化及rhuEPO用量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b、Hct的變化及rhuEPO用量情況比較(±s)
注:t=0.032,0.016,0.021,0.014
治療組對照組50 50 Hb(g/L)Hct(%)rhuEPO Hb(g/L)Hct(%)rhuEPO 6.33±0.78 24.62±2.66 5500±300 6.55±0.86 25.02±2.50 5300±250 7.97±0.66 28.51±2.32 5000±450 7.54±0.91 26.93±2.70 5200±300 9.33±0.85 31.07±1.67 4000±620 8.67±0.86 29.66±1.90 5000±100 11.31±0.69 33.11±1.29 2500±650 10.29±0.80 31.09±0.96 4900±250 3.69 3.88 4.95 4.78 3.18 1.94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n 指標 治療前 治療4周 治療8周 治療12周 F值 P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左卡尼汀也叫左旋肉堿,是一種特殊的氨基酸物質,其在人體的組織內具有廣泛的分布,在機體的能量產生及脂質代謝過程中都有該物質的參與。臨床分析腎性貧血患者之所以缺乏左卡尼汀主要與以下幾方面的因素有關:①機體自身合成的左卡尼汀減少,左卡尼汀的主要合成器官是腎臟,由于腎性貧血患者的腎臟功能出現了衰竭,因此就導致左卡尼汀的合成量較少,導致機體內缺乏左卡尼汀[8];②通過食物攝取的左卡尼汀減少,慢性腎衰竭患者往往需要在治療過程中配合低蛋白飲食,并且由于疾病的侵擾多數患者均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胃腸功能紊亂,以上兩項因素均會導致患者從食物中攝取的左卡尼汀減少[9];③血液透析中會流失左卡尼汀,左卡尼汀是一種小分子水溶性物質,因此其在患者采取血液透析治療的過程中,能夠透過透析膜發生流失,從而導致機體內的左卡尼汀降低[10]。臨床研究表明,慢性腎衰竭患者體內左卡尼汀的大量減少,不僅會對患者的心肺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害,最重要的是它會加重患者的貧血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的療效[11]。鑒于此,臨床提出應用促紅細胞生成素聯合左卡尼汀治療腎性貧血的療法。
本次研究中,采取左卡尼汀聯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的患者與單純采取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的患者相比,其在治療8周及12周后的Hb和Hct貧血指標得到顯著改善(P<0.05),這一結果表明應用左卡尼汀能夠增強促紅細胞生成素的臨床治療效果,與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報道相符[12]。左卡尼汀的使用之所以能夠更加有效地糾正患者的貧血癥狀,主要與其以下機制相關:①左卡尼汀具有抗氧化應激作用,能夠清除氧自由基,從而使紅細胞膜的抗氧化酶活性增強,進而使其抵御氧化應激的能力提高,延長紅細胞的壽命;②左卡尼汀能夠增強促紅細胞生成素受體的敏感性,從而顯著地提高促紅細胞生成素的臨床治療效果[13]。
本研究表明,采取左卡尼汀聯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的患者不僅療效更加顯著,且顯著降低了促紅細胞生成素的使用量,降低了由此帶來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其臨床治療安全性更佳[14]。這一結果也與一些專家的臨床研究結果相符,究其原因主要與左卡尼汀能夠使慢性腎衰竭患者機體的脂肪酸轉運及氧化作用增強,從而顯著提高機體內鈉-鉀-三磷腺苷的活性,從而穩定紅細胞膜,顯著提升紅細胞比容,且有效對炎性反應因子進行抑制,從而顯著減輕促紅細胞生成素的抵抗作用,從而達到在維持患者Hb及Hct水平的基礎上,極大地減少促紅細胞生成素使用量的效果,有效地降低由于大量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而帶來的不良反應,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15]。
綜上所述,左卡尼汀聯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腎性貧血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并且能夠在維持患者Hb和Hct水平的情況下顯著降低促紅細胞生成素的使用量,不良反應較少,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許賢林,何小舟.不同程度腎性貧血患者血清hepcidin水平的變化[J].中華腎臟病雜志,2011,27(12):933-934.
[2]陳楠,錢家麒,梅長林,等.持續性促紅細胞生成素受體激活劑治療慢性腎臟病透析患者腎性貧血的療效和安全性的開放研究[J].中華內科雜志,2012,51(7):502-507.
[3]陳肖蕾,付平.慢性腎臟病的血紅蛋白變異性[J].中華內科雜志,2012,5(4):489-491.
[4]倪兆慧,錢家麒,丁小強,等.蔗糖鐵注射液治療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腎性貧血的前瞻性、隨機對照多中心研究[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6,22(3):143-148.
[5]張焱,肖慧捷,陳彥,等.促紅細胞生成素導致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一例[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7):555-557.
[6]張黎明,唐琦,梅長林,等.左卡尼汀對慢性腎衰竭大鼠心臟的保護作用[J].中華腎臟病雜志,2012,28(5):377-382.
[7]薛冬,何小舟,徐寧.腎性貧血和腎移植術后血清hepcidin的表達變化[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2,29(5):984.
[8]梁鴻卿,胡滔滔,陳芳.間斷或連續靜脈注射蔗糖鐵治療腎性貧血[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9,25(4):304-305.
[9]劉楠梅,田軍,王巍巍,等.促紅細胞生成素對急性腎損傷微環境下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分化及分泌功能的影響[J].中華醫學雜志,2012,9(6):417-421.
[10]劉楠梅,田軍,王巍巍,等.促紅細胞生成素對模擬急性腎損傷微環境下培養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增殖的影響及機制探討[J].中華腎臟病雜志,2011,27(10):112-117.
[11]張黎明,唐琦,梅長林,等.左卡尼汀對慢性腎衰竭大鼠心臟的保護作用[J].中華腎臟病雜志,2012,28(5):377-381.
[12]李奎,高健剛,祝海,等.左卡尼汀減輕大鼠腎缺血再灌注損傷及其機制的研究[J].中華器官移植雜志,2012,33(7):430-434.
[13]李奎,高健剛,孫延波,等.左卡尼汀對大鼠腎缺血再灌注損傷及Nrf2表達的影響[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2,29(1):111-114.
[14]熊鷹,李世文,盧童,等.左卡尼汀對大鼠單側輸尿管梗阻腎間質纖維化的影響[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13,30(6):1129-1131.
[15]程磊,湯小芳.左卡尼汀對心衰患者心功能和內分泌的影響[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3,34(6):630-632.
[16]張正靜,羅燕.左卡尼汀與促紅細胞生成素聯合應用治療血液透析腎性貧血的臨床探討[J].醫學綜述,2013,20(7):1313-1314.
[17]萬宏霞.左卡尼汀聯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維持性血透腎性貧血的臨床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 (1):207.
[18]唐敏.左卡尼汀聯合重組人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腎性貧血的效果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4):109-110.
[19]周啟聲.左卡尼汀聯合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腎性貧血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1,1(6):86.
L-carnitine joint erythropoietin production treatmen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renal anemia
LIU Jinping
Department of Renal Internal Medicine, the People's Center Hospital of Ji'An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Ji'An 343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carnitine combined with erythropoietin in the treatment of renal anemia.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chronic renal failure complicated with renal anemia were selected 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3, and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in during hemodialysis treatment given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erythropoietin, EPO treatment, also supplemented with oral iron, folic acid and vitamin B12 and so on were symptomatic treatment, treatment group based on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L-carnitine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indicators in the hemoglobin(HB)and blood cell hematocrit(HCT)levels and erythropoietin galectins(rHuEPO)content. Result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fter treatment Hb and Hct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treatment group in patients with Hb and Hct level of the situation, the rhuEPO dosage is reduced,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ith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rhuEPO dosage, the treatment group with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2%,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74%);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Levocarnitine and erythropoietin treatment of renal anemia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less.
[Key words]L-carnitine; Erythropoietin; Renal anemia; Hemodialysis; Folic acid
收稿日期:(2015-07-09)
[中圖分類號]R56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9701(2016)01-007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