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熙(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武漢430000)
碳市場
——環境富裕、經濟貧困型地區精準扶貧的新路徑
◎ 張熙(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武漢430000)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后,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部署的一項艱巨工作任務。針對湖北省貧困地區的現狀和優勢,省發改委積極探索基于碳市場的低碳扶貧,成功實施了通山縣竹林碳匯和紅安縣戶用沼氣示范項目,將“環境富裕、經濟貧困”地區環境效應轉化為經濟效益,在保護生態環境、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時,給貧困地區帶來了持續性的碳市場收益。這其中,通山縣竹林碳匯項目的實施就極具代表性和示范性。
通山縣位于湖北省東南部,轄8鎮4鄉1區(九宮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及國營林、茶、農、果、漁、畜牧場21個,185個村,12.33萬戶,44.35萬人,耕地面積20.6萬畝,是個集“老、庫、山、窮”于一體的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與此同時,通山縣又是湖北省林業大縣、旅游強縣,森林面積190余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0%以上,擁有核電、風電、水電和生物質能源,是武漢城市圈的重要生態屏障和清潔能源基地,環境資源優勢明顯。根據通山縣典型的
“環境富裕、經濟貧困”型特征,省發改委積極探索通過碳市場補償環境富裕型貧困地區,利用核證減排量(CCER)這一碳市場交易產品特性,大力開發通山縣林業碳匯資源,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2015年12月24日,由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中心、通山縣人民政府和美國環保協會合作開發的“湖北省通山縣竹子造林碳匯
項目”正式通過國家發改委的備案審核,成為首個進入國內碳市場的竹林碳匯類核證減排量(CCER)項目。該項目在湖北省通山縣燕廈鄉宜林荒山分三年實施毛竹碳匯造林,計入期內該項目的預計年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為0.66萬噸,總量為13.11萬噸,預計將為當地農民帶來200萬元收入。
為解決貧困地區難以支付農林類核證減排量(CCER)項目前期開發成本的困局,省發改委鼓勵開展碳金融創新。2015年7月24日,國內首個基于CCER的碳眾籌項目,“紅安縣農村戶用沼氣CCER開發項目”在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正式上線,現場籌集資金20萬元。所募集的項目資金將用于紅安當地11740戶戶用沼氣池的CCER項目開發,計劃減少溫室氣體排放23萬噸,預計通過湖北碳市場使當地農民年均增收300萬元。
[小貼士]
所謂核證減排量(CCER)交易,就是納入湖北碳市場的溫室氣體高排放企業購買碳排放指標。這是通過市場機制實現森林生態價值補償的一種有效途徑。一些地區通過減少排放或者吸收二氧化碳,將多余的碳排放指標轉賣給需要的企業,以抵消這些企業的減排任務。
隨著通山縣和神農架林區 農林碳匯項目試點的成功實施。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抓緊對省內CCER項目資源進行了全面統籌規劃,計劃開發全省近200萬畝林業碳匯項目,預計每年為林場實現碳匯收入近千萬元;同時,實施了全省農村戶用沼氣低碳扶貧項目,統籌開發全省180萬口戶用沼氣,預計每年增加農民收入3600萬元。目前,全省沼氣碳匯開發項目進展順利,已在國家自愿減排信息平臺公示的項目達33個,預計開發碳減排量932萬噸,預計收益近億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湖北省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已針對全省各市、州、縣級農林管理部門開展了兩期300余人次的林業碳匯開發和戶用沼氣開發培訓會,一系列的能力建設不僅極大地提升了林、農對碳市場的認知和參與度,同時也向公眾樹立和弘揚了生態文明價值理念。湖北基于碳市場的生態補償機制探索與創新,已經成為全省“兩型社會”建設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亮點,為國家全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參考。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在國家發改委備案的湖北省農林類核證減排量(CCER)項目達51個,開發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湖北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2495萬噸,交易總額6億元。協商議價總成交量2091萬噸,占全國的55%;交易總額5.1億元,占全國的43%。湖北碳市場在配額和CCER市場形成的資源與流動性優勢,既為湖北下一階段搶占全國碳市場、碳金融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推動了“環境富裕、經濟貧困”地區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是新常態下生態文明建設和“精準扶貧”的有益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