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防止金融風險轉化為財政風險”三題
●本刊評論員
當前,我國金融機構總資產規模超過200萬億元,證券市場規模也處于全世界坐三望二的水平,新的金融產品不斷推出,新的金融機構不斷涌現,互聯網金融發展勢頭更猛。金融深化和創新大大提高了市場經濟的效率。同時,并非所有的金融活動都是“馴服”的、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和人類幸福的作用都是正面的,金融市場也并非總是健康、穩定的。維護金融穩定,防范金融風險,打擊金融欺詐,抑制金融市場過度投機和金融體系的寄生性,必須成為政府不可忽視的責任。筆者就此談三點看法。
第一個問題,當前潛在的金融風險表現何在,藏身何處?首先,總體上看,中國經濟的債務率、杠桿率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和前幾年相比,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部門甚至居民部門債務率都有較大上升。第二,不同金融市場既有共性問題,又有特殊風險。第三,打著金融創新旗號,進行金融欺詐,龐氏騙局之類的金融詐騙時有發生。第四,金融市場投機性更趨嚴重,這主要表現為資本脫實趨虛的問題更加惡化,熱衷于玩以錢生錢的游戲,一些金融機構也推波助瀾,鼓勵高杠桿投機活動。第五,經濟增速下降,真正創造價值的實體經濟比較困難,經濟體系化解風險的能力減弱了。
第二個問題,金融風險如何向財政傳遞?第一,從大財政的角度來看,很多金融風險本身就是財政風險。目前,地方政府、國有企業的債務率都很高,相當部分是財政負有償還義務的,有的可能沒有法定義務,政府也有道義責任。這一塊有多大規模,違約率究竟如何要搞清楚。第二,金融風險具有較高的外部性,對宏觀經濟、社會穩定的沖擊很大,其社會成本巨大,政府往往不得不進行救助。這也是金融資產損失轉化為政府責任、財政負擔的一個途徑。第三,金融風險爆發,會導致宏觀經濟衰退,破壞微觀主體的持續經營能力,使財政收入大減,而同時財政又要加大投入解決企業困難、失業等問題。這一減一增,對財政造成巨大影響。
第三個問題,為什么要高度重視會計監督這一工具。金融監管內容涉及方方面面,監管對象復雜多變,需要防范的系統風險和局部風險有增無減,新的金融交易技術手段和平臺之下,對監管手段要求更高??梢哉f,金融監管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金融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從對金融企業會計行為進行監督的角度看,不讓做假賬,能提供可靠的決策信息,把住了會計信息質量關,能大大減少金融風險;從利用會計信息監督金融企業和引導金融市場角度看,能及時進行預警、干預、處罰,防患于未然??紤]到金融企業的特殊性,在會計監督的制度設計上還應進一步加大金融企業會計信息和重大事項的公開披露力度,為宏微觀決策、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