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財政廳:多措并舉做好會計監督工作
(一)結合區情,認真做好總體部署
在每次檢查之前,認真開展查前調研工作,收集項目管理相關文件,了解資金下達路徑,摸清重點行業企業分布情況,并與專員辦、審計廳等相關單位及時溝通,避免重復檢查。在查前調研的基礎上,按照財政部統一要求,結合本區實際,2015年選取了廣播影視服務行業作為會計監督檢查的重點行業。同時,結合自治區“十個全覆蓋”工程以及“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總體要求,關注重點項目預算執行情況、財政對文化產業的投入績效,“營改增”對廣播影視服務行業的影響以及全區重點文化廣播項目的實施情況。對重點行業的檢查采取“統一檢查方案、構建交流平臺、開展巡視督導、集中復核審理”等辦法進行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上下聯動,充分發揮財政監督檢查合力,形成檢查的規模效應。
(二)開展查前培訓,統一工作思路
為有效完成年度檢查工作,進一步統一思想,理清思路,做好查前動員,提升檢查人員業務能力和素質,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監督檢查局自2014年開始,將全區12個盟市、2個計劃單列市、102個旗縣(區、市)全部納入培訓范圍,每年參加培訓人數均超過160人。培訓重點主要是當年確定的全區聯動檢查行業的財政政策和管理要求,以及新發布實施的法律法規和財稅政策。如當前稅制改革暨“營改增”相關知識、政府購買服務的相關政策、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和效率的相關政策,并安排一定時間就上下聯動檢查工作方案進行討論研究,就貫徹實施新《預算法》及事業單位會計準則、會計制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
(三)積極主動作為,推動財政改革
除重點行業外,還選擇了自治區林業廳等廳局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等地方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社會團體等行政事業單位組織開展檢查。注重將檢查與財政中心工作相結合,與財政管理和改革相結合,如將基本戶的管理作為檢查主要內容,加強對專項結余結轉資金進行清理,進一步推進盤活財政存量資金;關注預決算公開情況及“三公”經費預決算公開情況;關注預算單位執行政府采購及國庫集中支付等相關財政改革情況;關注專項資金的績效評價情況。同時結合綜合財務報告改革,探索對政府會計信息質量的檢查方式。
(一)統一編組,整合調配地區檢查力量
隨著財政監督檢查工作的開展,內蒙古自治區部分盟市監督力量不斷增強、檢查能力不斷提升,但少數盟市尤其是各旗縣區,仍然存在監督人員少、業務能力相對薄弱以及檢查出的問題處理處罰、整改落實不到位等情況。為了有效發揮財政監督檢查效力,各地紛紛嘗試打破區域界限統一編組的辦法,由盟市集合本地區所有檢查力量,統一編組,合理調配檢查人員,充分發揮業務骨干的示范帶動作用。這種工作方式上的改革,有效地解決了人員少任務重、各地檢查問題處理標準不統一等各類問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遞進式管理,健全內部控制機制
建立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多層次的復核、審理制度。第一步由監督機構組建復核組對檢查組工作底稿、財政檢查報告及其提出的行政處理、處罰建議或移送處理建議進行復核;第二步召開相關業務處室參加的審理會,對處罰決定進行審核;第三步由財政內部法規部門對處理處罰合法性進行審核。特殊情況,還要由法律顧問提出復核意見,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真實充分、依據準確、程序合法。
(一)樹立一種工作理念
開展會計監督檢查始終樹立一個理念,即促進被檢查單位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規范操作規程,分析存在問題原因、堵塞違規行為漏洞,完善內控制度、提高經營管理效益。通過與財會人員交流指導,給領導層提出管理建議,達到以查促改、以查促建、以查促管的目的。檢查組工作人員轉變工作作風,樹立從“檢查型”向“管理型”轉變,從“監督型”向“規范型”轉變,從“處罰型”向“服務型”轉變。
(二)建立一個交流平臺
為了加強信息交流互動,實現全區檢查信息實時共享,財政廳分別通過騰訊QQ和微信建立內蒙古會計監督交流群,專門用于檢查工作布置、問題探討解答、信息交流互動,檢查過程中組織在交流群里多次發起討論、交流檢查信息、公布檢查動態,及時有效地保障了檢查工作有序進行。
(三)執行一套規范標準
為進一步規范各級財政監督檢查工作,該廳要求各級財政部門在實施2015年會計監督檢查工作過程中,嚴格執行《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關于印發財政檢查法律文書示范文本(試行)的通知》(內財監﹝2014﹞1344號)以及《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關于印發財政行政處罰法律文書示范文本(試行)的通知》(內財監﹝2014﹞1345號),按照規范性文書格式出具相關文件,進一步提升全區監督檢查基礎工作的規范化水平。
(一)進行綜合評級,實施分類監管
依據2014年印發的《內蒙古自治區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級暫行辦法》,通過對會計師事務所業務收入、注冊會計師人數、內部治理、業務質量、處罰和懲戒等內容的考核,綜合評定5A級事務所20家、4A級 30家、3A級 50家、2A級100家,201名次以后為A級,實行分類管理(系數越高,事務所綜合實力越強)。
(二)集中匯總信息,開展防偽報備
防偽報備工作主要是由事務所通過注冊會計師公共技術服務系統,對其業務收費、執業內容、報告類型等基本業務信息進行報備。按規定,事務所出具的報告必須通過防偽報備系統進行報備,取得防偽標識 (需將此標識附在報告第一頁上)。通過防偽報備,不僅能夠規范事務所業務收費,避免惡意價格競爭,同時能全面反映事務所出具報告情況,便于監管機構全面掌握各個事務所的業務情況。
(三)進行動態管理,實施隨機抽查
通過綜合評級、分類監管及網上防偽報備等綜合管理措施,基本奠定了對會計師事務所分類監管的基礎。在年度監管過程中,根據各類監管手段的綜合運用,對事務所運行中存在問題的,提出風險預警,對存有預警信息、可疑信息的事務所加大檢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