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云清
摘 要: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處處體現生活。小學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從而了解數學價值,培養數學意識,體驗生活,認識社會,感受到數學就是生活。
關鍵詞:數學;教學;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034-01
“數學源于現實,扎根于現實,應用于現實”是荷蘭數學家、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提出的“數學現實”的教學原則。《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以下簡稱《標準》)也明確指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這已成為新時期下小學數學教學的指導思想和重要原則。即,小學數學教學要“生活化”,讓數學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
一、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引導學生感悟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對小學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挖掘出生活中的常識和經驗,即數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自己的生活實際與數學知識本身就是融為一體的。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發現數學的熱望。教學中,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認識數學、發展數學的空間,重視學生對數學經驗的積累,凡是與學生生活直接相關的素材,都讓他們在生活的“舞臺”中去感悟。
比如,教學“百分數的認識”之前,我讓學生搜集、記錄生活中的有關百分數的信息。學生們興致勃勃,十分投入,搜集了很多涉及生活各方面的百分數信息:有關于祖國人口、經濟、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百分數,有產品如每天吃的牛奶等食品的含量標簽,還有空氣的成分、海洋和陸地的比例等等。學生搜集之后,在課前就進行了很好的交流,當學習這一節內容時,學生有了這諸多現實材料的支撐,學習起來便是輕松愉悅了。像這類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教材中有很多,如認識鐘表、認識人民幣、萬(億)以內的數的認識、長度重量、時間單位的認識等等,教師要認真研究分析教材,找到與生活的聯系點,做出引導,再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效溝通和配合,在學生喜愛的實踐活動中,豐富學生生活,積累數學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活的“舞臺”中感悟數學的“生活化”。加強學習數學的趣味性,增加了教學的實效性。
二、適時創設生活情景,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
教師要善于尋找聯系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的切入點,從學生的生活實踐中精選出數學問題,將抽象的數學問題連接到生動形象的生活實例上,使課堂上的學生也“生活化”起來,讓學生解決空洞、枯燥的數學問題也如同生活一般輕松自如。
例如,枯燥的計算教學,如果沒有現實生活經驗的支撐,許多算理學生都難于理解。像加減法的簡算,類似a+199 = a+200-1,a+203 = a+200+3,a-199 = a-200 + 1,a-203 = a-200-3,即“多加幾就減幾,少加幾再加幾,多減幾就加幾,少減幾再減幾”等簡算的算理和方法學生普遍難以理解和接受,很容易混淆。《標準》指出:“對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以及情感與態度等方面要能在理解的基礎上,把對象運用到新的情境中,能綜合運用知識,靈活、合理地選擇與運用有關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數學任務。”在此原則的指導下,我在教學簡算這部分內容時,先開展了模擬生活情景——買賣商品的活動:蘭蘭有280元錢,到商店買了一件198元的上衣,還剩多少錢?讓學生觀察并思考:蘭蘭一般會怎么付錢?學生通過活動,聯系原有的生活經驗,不難得出蘭蘭給了售貨員2張100元的人民幣,所以蘭蘭現在還有280–200=80(元),而售貨員還應找給蘭蘭2元,蘭蘭最后還剩80+2=82(元)。所以我們把減去198看成減去200,就多減了2,那么就應該再加上2。這樣,通過模擬買賣活動,巧妙地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系起來,枯燥的計算教學被賦予了更多的生活氣息,抽象的數學運算獲得了具體生活經驗的支持,學生不僅輕松地理解和掌握了簡便運算,而且激活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用數學指導生活實踐,在生活實踐中應用數學
《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組織學生開展生動有趣的實踐活動,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正如荷蘭數學家、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提出的““數學源于現實,應用于現實”這一教學原則。讓學生把新知識應用于生活中,才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在數學教學中,要時刻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例如,龍水湖的門票每張10元,50張以上可以購買團體票每張8元,我們班一共有45人,該如何購票?學生們通過思考、計算,得出了多種解法:45×10=450(元),50×8=400(元),50×8-5×8=360(元),50×8-5×10=350(元),在比較中選擇最佳方案。這樣的學習活動就將學生從接受者提高到實踐者、探索者和策劃者的地位,促使學生學以致用。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是在所學數學知識的指導引領下完成的,學生們不但學會了合作,體驗了成功的喜悅,感受了數學的魅力,同時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培養和鍛煉。
在新課程的數學教學中,通過生活問題數學化,讓學生深深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求解生活的鑰匙,生活中有數學,數學就是一種生活;真正體現數學的“工具性、實用性和生活化”;真正讓學生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與魅力!
參考文獻:
[1]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
[2] 《讓生活走進數學讓數學服務生活》.季敏霞.《成才之路》2010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