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代雄
摘 要:當下網絡微課資源漸漸多了,適合本校,乃至班級學情的微課資源不多。需要老師研讀課標和考試說明,利用微課突破教學的重難點,突出其少而精的特色。微課設計,突出以地圖為載體,從而串聯知識,更滲透讀圖技能的學習與訓練。微課設計通過虛擬情景設問,通過探究區域差異的原因,從而凸顯區域特點。微課設計知識小結,實現知識再現、遷移與從而實現知識系統的建構。因材施教,打造適合校本、生本的微課資源。筆者根據近2年的實踐研究希望能拋磚引玉,推介方法,分享初中地理微課設計下知識建構的經驗,如何盡量擺脫微課知識碎片化的固有束縛。
關鍵詞:微課設計;研讀課標;地圖;虛擬情景;探究區域差異;知識建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057-01
當下網絡微課資源漸漸多了,但縱觀筆者嘗試給學生開發微課資源和使用情況,網絡資源適合本校學情使用的并不多。15年底,八年級上冊完成教學任務,為了緩解下學期初中地理畢業升學考試的教學壓力,需要適當提前教授八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面對部分學生借不到書本,乃至沒有地圖,提前上課,并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于是,筆者嘗試將要教授的第五章中國的地域差異的第二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以及第三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將這兩個章節以微課的形式,設計制作并使用,收效不錯。學生覺得對教材知識點有疑惑,還可以課后自行復習溫故。筆者結合自己任教4個班級的學情,確定微課制作流程的三部曲如下:
一、研讀課標和考試說明,提綱挈領,微課設計將教材知識化整為零,化繁為簡,更要突出其少而精的特色。
教師先解讀《四大地區》的課程標準有兩條:1、在地圖上找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他們的自然地理差異。2、用實例說明四大地理單元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結合微課10分鐘以內的時間,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要求老師要抓重點,咬難點,重視細節研磨,設計短小精悍的問題,促進學生的細節學習,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加深學生對地理概念的理解,從而實現從微課學習到課堂學習知識和方法的遷移運用。以西北地區干旱的自然特征為例,部分學生會將青藏地區的高寒等典型特征混淆。究其原因,這類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外乎只識記知識點,不求甚解,不了解自然要素的相互影響。其實青藏地區的“高寒”,“高”是成因,“寒”是結果,青藏地區第一級階梯的地勢高導致了該區域氣候特征的寒冷。如此了解氣候特征的成因就可以避免不同區域知識點的遺忘或混淆的發生。因此,我們在微課設計探究問題的時候,是為知識的呈現作鋪墊。探究問題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思維和表達能力的鍛煉,這才能通過微課少而精地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而不是容易遺忘、分散的知識點。歸納同類型的課例,如四大地區,只要針對不同的課型,這樣根據自己所任教班級的學習情況,確定微課所選擇突破的重難點,才能立竿見影地夯實學生的知識點。
二、微課設計,突出以地圖為載體,從而串聯知識,更滲透讀圖技能的學習與訓練。
在教師展示地圖,引導學生關注提取地圖地理信息的技能。通過地圖,再現地理知識。如《西北地區》以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導入西北地區的學習。通過駝隊由東向西穿越西北地區為教學情景,展開教學,更凸顯借助地圖教學的重要性。通過途經景觀的變化對比,通過學生的視覺沖擊,來強化其學習的接受能力,同時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寓教于樂,引人入勝。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通過模仿老師的指圖和讀圖方法等,間接提升學生的讀圖技能。當學生學會看圖、讀圖、析圖、用圖,學生就可以把薄弱的基礎知識,通過地圖的載體,加以知識再現融會貫通。通過地圖的運用,才能化繁為簡,引導學生掌握區域學習的方法,通過對地圖中的地理特征的分析,了解其相互關系,將零散的知識通過歸納分類,成因分析等串聯起來,從而構建知識系統。
三、微課設計通過虛擬情景設問,通過探究區域差異的原因,從而凸顯區域特點。
筆者發現通過探究問題,比平鋪直述更能鍛煉學生的思維。以西北地區為例,先找出西北地區的分界線,了解其西北地區分布的位置和范圍,再設問:探究西北地區分界線的地理意義?緊接著追問:為什么西北地區最典型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在解析答案:距海遙遠,山脈阻隔時,承上啟下導入西北地形特征的講解。
西北地區以高原、盆地為主,找出主要地形區?學生帶著問題,有學習任務,有的放矢地學習。再追問:西北地區的地勢特征?位于第二級階梯。有部分學生常常無法準確判讀西北地區的地勢所處哪一級階梯?借機溫習,復習三級階梯的劃分依據。建議:設計的微課要適當的留白,給學生思考的間隔時間,同時引導學生通過模仿老師的表達等,間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舉例說明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的設置情景問題:為什么西北地區的新疆建有坎兒井?引導學生分析西北地區干旱,坎兒井的建設,有利于其中高山冰雪融水等水源過多蒸發。追問,西北地區干旱的自然環境,適合發展種植業嗎?引導學生對比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所處的季風區和西北地區所處的非季風區的差別,從而凸顯其主要的農業類型是畜牧業。再強調西北地區只有在水源豐富的綠洲或者河流沿岸才適合發展種植業,于是西北地區的種植業有綠洲農業和灌溉農業的特點。通過探究生活中問題,明確不同的地理概念。
最后,微課設計知識小結,實現知識再現、遷移與從而實現知識系統的建構。
通過選擇題或者判斷題,讓觀看微課的學生,跳一跳就能做對題目,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就感,鼓勵學生通過自學,提升自己的自學能力。利用表格對比的方式提升學生分類、歸納、比較和分析的能力,還可以結合思維導圖的形式,總結歸納西北地區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的自然特征,及其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后期,部分學生試看,通過修改,真正做到貼合學生的需求,完善優化,提升課程設置制作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文濤.初中地理“微課程”設計初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3(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