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小亮
在二年級語文朗讀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整體把一篇文章通順流利,有節奏有感情朗讀下來,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二年級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以《蘇雅的畫兒》一課為例來分析。
一、朗讀的語速不一致,不能流利朗讀課文
學生剛開始朗讀這一課時還能讀整齊。但讀到第四自然段時,學生的語速有快有慢,明顯不一致。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三方面,首先是由于學生學習程度不一,部分學生不認識的字較多造成的。這些字除了會認字,還有一些需要借助拼音認讀的字,如:“雅、催、腦筋、嚷”等,因為部分學生拼音掌握不牢固,所以眼睛要在漢字和拼音中不斷切換,語速自然就慢了下來;其次是由于部分學生朗讀時存在“拖音”這種壞習慣造成的。存在“拖音”的學生在朗讀課文時,經常習慣用嗓子大聲喊讀,只顧自己不能隨上多數學生,影響了整理效果;最后是由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停頓和標點符號的停頓把握不一造成的。
二、朗讀的語氣沒有變化,不能有感情朗讀課文
學生從朗讀開始到結束,始終保持一種語調和語氣,絲毫沒有變化,朗讀課文缺少生動和韻味。加之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特點缺少體會,就不能很好把握“爸爸”和“素雅”之間的對話語氣。課文中有5個感嘆句,2個問句,學生在朗讀時對感嘆句應讀出的贊嘆語氣,問句應讀出的疑問語氣沒有體現出來,造成感情色彩整體不夠。針對學生朗讀課文時存在的問題,在朗讀訓練時采用以下策略來解決這些問題。
1、找出絆腳石,幫助學生過字詞關。學生平時在朗讀課文遇到生字時往往會有緊張害怕的心理。當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把不認識的字詞用筆圈起來,再把學生圈出的字詞進行匯總,選擇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字詞連同拼音一并板書在黑板中。在《蘇雅的畫兒》一課中,除了集中認讀會認字外,“雅、催、腦筋、嚷”等字同樣需要讓學生集中認讀,以達到熟練認讀。這樣幫助學生找出字詞中的絆腳石,并跨過難關,為學生流利朗讀課文奠定基礎。
2、反復練習,改掉“拖音”的壞習慣。當我發現學生有這樣一個朗讀壞習慣時,就下定決心要幫助學生改掉。但壞習慣已經養成,改起來確實不易。在學生朗讀課文時我注意聽,一旦發現學生有“拖音”的現象就果斷喊停,找出存在“拖音”現象的學生。這時我對這部分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朗讀指導恰到好處,可以讓學生把聲音放低一點,通過教師范讀、領讀,讓學生逐個朗讀,學生分別以慢、中、快的語速反復練習朗讀的形式,逐漸改掉這個壞習慣,為學生輕松流利朗讀課文建立自信。這樣,這一部分“拖音”學生也能夠和其他朗讀流利的學生保持同樣的語速朗讀課文。
三、把握節奏和語氣,指導學生帶著感情朗讀課文
朗讀課文時的節奏和語氣至關重要,學生如能掌握運用好這一點就能提高朗讀的效果,這需要教師平時的范讀和領讀。在《蘇雅的畫兒》一課中有以下幾個較長的句子:“她滿意地端詳著自己畫的樓梯。”“可是,就在畫最后一筆的時候,水彩筆啪的一聲掉到了地上。”“別哭,我看可以在這里畫一只小花貓”。像這樣的長句學生在朗讀時就要把短語連貫在一起讀出節奏,還要根據課文中人物的特點把握對話的語氣。如:《蘇雅的畫兒》一課中爸爸說的“不要再畫了,快去睡吧!”就要讀出催促、親切的語氣;蘇雅說的“好了,好了,還有一筆就畫好了。”就要讀出不慌不忙、稚嫩的語氣。我通過范讀和領讀逐步鍛煉、提高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的能力。
學生在朗讀《蘇雅的畫兒》一課時,除了教師的范讀和領讀之外還可以采用以下形式進行:1、指名學生分自然段朗讀;2、朗讀能力強的學生領讀;3、齊讀;4、分角色朗讀。我發現學生特別喜歡進行個別學生領讀和分角色朗讀,根據情況可以多安排幾名學生領讀,分角色朗讀也可以互換角色多進行幾次。這時學生的朗讀積極性更高,能夠融入到課文的角色中把握好人物的語氣,從而能帶著感情朗讀課文。達到良好的效果。
在平時的朗讀訓練時,我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采取合適的朗讀方法進行多種方式的訓練,及時給予學生評價和鼓勵,解決了學生朗讀存在的問題。這樣,不時陶醉在整齊一致、高低起伏、悅耳動聽的讀書聲中,不也是一種美的熏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