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其剛
摘 要:讀寫本互通。學生明白了詩詞創作的一般規律,嘗試操作一段時間后自然能輕車熟路,運用自如了。這樣,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為課本內容的延伸與拓展又鋪平了一條道路。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古詩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132-02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那些千古傳誦的詩詞名篇,不僅是我國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瑰寶,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藝術珍寶和精神財富。熱愛詩歌,閱讀詩歌,使千百代炎黃子孫一直沐浴在中華文明的溫馨里。詩教可以純化一個人的靈魂,升華人的理想,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陶冶高尚情操,有著強烈的熏陶作用。在新課改背景下,為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明確地位和形勢
古詩詞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較大,每冊六個單元中幾乎都安排了兩個單元來學習中國古代詩詞,而且在每冊的課后又安排了數量較多的古詩詞背誦篇目。這說明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應該引起師生們的重視。同時,新中國成立60余年來,古體詩詞的創作曾受到新體詩的沖擊一度蕭條,改革開放后隨著國民生活的日益改善,古體詩詞創作才開始復蘇,并迅速發展,創作隊伍日漸龐大,作品質量不斷提高。至目前,古體詩詞創作正欣欣向榮。這種現象也有利于促進我們的古詩詞教學。
二、加強閱讀與感悟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創意和構思、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唐詩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1、學會讀背。只有反復誦讀,“情讀”、“美讀”,才能真正體會詩詞的意味、情趣和詩氣。
2、學會知人論世。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3、學會品詩。教師要引導學生捕捉并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反復揣摩,體味意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從而順利進入詩歌意境。
4、學會自主閱讀。教師應鼓勵學生對詩詞進行個性化解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三、優化教法和學法
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要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作者思想與思想的碰撞、情與情的交融。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選擇以下幾個方面作為突破口:
1、教學內容上。(1)從文本入手,用思想引導思想,用熱情點燃熱情。 教師要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學生。教師要深入文本去體驗,引導學生把作家的情感化成自己的情感,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從而奠定語文教學的關鍵和基礎。如我們學習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師要“哀憤”,讓學生體會到詩人飽經滄桑的哀愁、憂憤和心系人民的思想等。
(2)從提供作家生活閱歷、重要思想、主要作品、寫作背景等資料著手,擴充學生見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比如,我們在講到蘇軾作品時,教師可以介紹一下“烏臺詩案”。“烏臺詩案”這個故事就可能是一支調味劑,它能把學生的胃口吊起來。這樣,學生學習興趣就可能被激發起來,他們就會主動去學習相關的詩詞作品。
2、課堂形式上。如果我們的詩詞鑒賞課能象磁石一樣牢牢地吸住學生的心,那么我們又何愁學生不喜歡古詩詞呢?因此,教師如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情境,創造新穎、生動、活潑的課堂形式,也就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1)聽——讀——品。一些學生對古詩詞毫無興趣,卻非常喜歡由古詩詞改編的流行歌曲。所以,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借助音樂來營造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音樂中展開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比如:教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教師可以給學生聽聽那首《春花秋月何時了》;教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以直接把這首歌曲播放給學生聽聽。通過“聽”的形式,在悠揚旋律的伴奏下,學生沉浸于詩詞,將詩詞牢牢記在心中。
“聆聽”之外,我們也要讓學生“讀”。通過誦讀涵泳,體悟詩詞的優美意境;通過誦讀摸索記憶的規律,培養記憶力;通過誦讀發揮想象進行體驗和藝術的再創,使詩詞變抽象為具體,變平面為立體,變靜止為靈動,從而感受其中有聲有色、有情有理的豐富內涵。但課堂朗讀也有一定的技巧。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朗讀情緒,要進行分派朗讀,要發動學生進行朗讀表演。此外,教師還可以運用輪讀、比讀等方法,改變朗讀形式的一成不變,讓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提高。
(2)譯——畫——寫。以“聽——讀——品”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古詩詞,接近古詩詞,可能只在淺層次上對古詩詞有了一定意義的理解,真正蘊含的文學魅力不是就這樣能完全品味的。因此,在教學中有必要嘗試以下的教學形式。
第一,在古詩詞教學中嘗試把一些古詩詞譯成現代漢語,這不失為一種好方法。“譯一譯”的過程其實是對詩詞的再創造,在這個過程中滲透著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體現了學生的語言功底。
第二,我們在教學古詩詞時,如果以畫家的技法著眼去探索詩情中的畫意,也許能另辟蹊徑,對詩詞的美認識得更真切。因此,教師可以抓住詩詞的繪畫美進行教學。如賞析王維的《使至塞上》,教師完全可以請同學來畫畫“邊塞夕照圖”等。
第三,在“說”基礎上,我們不妨讓學生深入一步,再來“寫一寫”這首詩的賞析文字。對學生的作業,教師除了“批”,更應重在“評”。教師可以采取在課堂上交流的形式,盡量點到每一位同學,以鼓勵為主,培養學生的寫作熱情。
四、引導創作與拓展
在日常古詩詞教學中,我們已經零碎地傳授了一些有關詩詞創作的基本知識和常用技巧。只要我們把這些知識和技巧系統地梳理一遍,學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可以進一步激發其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以格律詩詞為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已經知道格律有三要素:押韻、平仄和對仗。我們在教學某一具體的格律詩詞篇目時,除了指導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意象意境,寫法手法等,還可分析一下它的平仄規律、用韻情況和對仗要求,給學生一個創作必需的感性認知。
詩詞格律對于寫作舊體詩詞的重要性,今天并不被大多數人重視,認為格律束縛了思維。這種說法對初學者來講有一定道理,但不盡然。根據我的創作體會,只要是真正弄懂了格律的規律,寫作的時候即使不去考慮格律的問題,寫出來的句子也會基本上符合格律的要求,就象歌唱家唱歌的時候不用去想“哆來咪”一樣,是不會走音的。
讀寫本互通。學生明白了詩詞創作的一般規律,嘗試操作一段時間后自然能輕車熟路,運用自如了。這樣,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為課本內容的延伸與拓展又鋪平了一條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