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瑜
摘 要:在語文課堂上,給學生一個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個課題,讓他們自己去創造;給學生一個課堂,讓他們自己去展現。
關鍵詞:語文課堂;氣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188-02
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我們常常會面對這樣的困惑,課堂上無論老師如何絮絮叨叨學生總提不起精神,面對此情此景我們老師也是無從下手,不知道從哪個角度調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也有的老師面對同樣的教學情境,總能通過自己的有效調控讓學生振奮精神,教學效率陡然提升。那么,如何才能較好地激活小學語文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呢?下面我就此問題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什么是課堂調控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它的效果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除了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等方面外,還要做好課堂的組織工作。通過優化教學方式、穿插有趣故事,讓學生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就是課堂調控。所謂課堂調控,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千變萬化的教學情境、迅速、敏捷、正確地作出判斷,恰到好處的處理,從有利于學生全面均衡發展的視角點撥引導學生的課堂學習,形成積極的課堂氛圍、從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達到最佳教學境界的一種課堂教學技能。優良的課堂調控,也稱為課堂調控技術。在教學中,教師以協調學生聽課的注意力為目的,對他們的學習心態做到合理判斷,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現代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調控時,不僅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更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
二、課堂調控的基本原則
課堂調控必須堅持一定的原則,才能取得更好的調控效果。
1、學生利益為本原則。學生的課堂學習心理環境貫穿于教學的始終,對我們的教學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教學中,從開始到結束教師都要考慮如何調控學生的心理,讓學生始終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基礎上進行,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情境化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教學情境,用積極、健康和富有朝氣的課堂情境,影響學生,感染學生,讓學生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自覺主動地調控自己的心態,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實現語文學科的全面發展。
3、科學性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語文學科的內容特點、學生原有的心理基礎,把這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4、整合性原則。—是指科學有效的組合各種調控層面;二是指教師要全面整合課堂教學中的各種課程資源。
三、課堂調控的基本表現方法
1、朗讀,激活課堂。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語文教學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葉圣陶先生也說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文的敏銳感覺。”學生一旦有了豐富的語感,就會將它轉化為一種語文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為此,我認為應當在語文課堂上多創造學生朗讀的機會。
可以安排學生在每天早晨上課前,放開聲音朗讀,朗讀的內容可以是語文課文、作文、報紙雜志,甚至各種閱讀資料。通過朗讀,使學生憑借對聲音的經驗直覺而對語言作出敏銳的反映,通過瞬間性的感知與領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也可以利用語文教材中的許多文質兼美、短小精悍的文章,在語文課堂上安排各種形式的朗讀,如個別讀、齊讀、分角色讀等。教師應注意在語速、停頓、節奏、感情等方面加以指導,使學生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上升為理性的認識。讓語文課堂充滿朗朗的讀書聲,這樣可以讓書聲激活沉悶的課堂,喚醒學生的語感。
2、問題,引領課堂。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只有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的參與學習,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設計新穎、深刻的教學問題是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最好方式。我們可以依據不同的文本,設計不同的問題,采用不同的問題教學模式。
討論課上,教師、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文本,深入文本內部,與文本對話,從而產生超越字面意義的理解,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討論,對文本進行修正、補充和豐富,也使教師、學生群體、學生個體在對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礎上,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這樣的課堂學習氣氛就能活躍起來,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問題課上,教師設計問題調動學生積極閱讀文本,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提出問題,并對能提出好問題的學生予以獎勵。點評課上,教師根據文本特點及單元教學重點規定一定的評點內容,明確點評的方向,據此設計相關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或評點文章的內容,或評點文章的寫作方法與技巧。點評式教學旨在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發展學生個性方面具有獨特的優越性。
三、活動,體驗課堂。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中成長,做到這一點的語文課堂必然就是充滿活力的課堂。為此,我們必須把部分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體驗的機會。
1、課前五分鐘,給學生鍛煉口才的機會。每節課前騰出三、五分鐘,我給學生提供了口語表達的訓練機會。訓練的具體內容是和學生商量決定的,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例如:介紹個人的興趣愛好,描述一段自己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情景;講一個成語故事,介紹一句名人名言,推薦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等。講述時,要求也逐步提高,由神態自然,語言清晰簡潔到聲情并茂、語言流暢生動等。按順序輪流,每個學期每位學生都能多次得到登臺講話鍛煉的機會,學生不僅練就了“說”的能力,滿足了青春期心理的表現欲,而且樹立了自信心。學生由怕上語文課轉變為愛上語文課,盼上語文課。
2、實踐活動課更是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現行小學教材大都安排了表達交流、梳理探究等教學內容,這些內容盡可大膽放手,把更多的時間,更大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協作精神,創設學生互幫互助、積極探索的氛圍,讓學生走上講臺,體驗一回“主持人”的樂趣,促其語言和個性進一步發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認真準備——搜集、整理、分析、綜合后,課上搶答比賽,展現風采;讓學生開展辯論活動,多角度觀察事物,鍛煉了思辨的能力。所以這些做法既鍛煉了學生分析、綜合等語文素養,又滿足了他們的好勝心和表現欲,使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總之,在語文課堂上,給學生一個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個課題,讓他們自己去創造;給學生一個課堂,讓他們自己去展現。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氣氛自然富有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