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摘 要:高校的思政教育對學生人格的進一步形成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促進大學生的成才具有積極的影響。而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其中的德育思想至今仍舊有其獨特的借鑒意義,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總結了儒家德育思想的內涵,并分析了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滲透途徑和基本原則。
關鍵詞:儒家;德育思想;高校思政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214-01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獲得思想政治理論和教育的重要途徑,而新時代的各種復雜環境,使得學生需要更強大的思想力量來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因此,如何加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各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課題。在中華歷史的長河中,孔子,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開創儒家學說的同時,也為后代樹立起了教育的典范,建立了許多至今仍有較強實用價值的思想和學說。其德育思想對當今的教育而言,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將儒家的德育思想滲透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既可以發揚傳統教育理念中的精華,又可以收獲積極的效果。
一、儒家德育思想的內涵
1、仁愛。儒家思想的主要精髓體現在“仁”?!叭省笔侨寮宜枷氲闹匾诵牟糠郑鬃诱J為,只有通過“仁”對自身的修養進行要求和約束,才能使自己到達道德的制高點,成為“君子”,并提出了“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愛人”等諸多思想。以“仁”出發,則要求對周邊的人、事、物都有“愛”,并據此形成了孝悌、忠信、寬容、正直等道德規范。
2、禮儀。禮儀是仁愛思想的外在體現,是對個人立身行事的道德約束,也是社會交際中的行為準則。諸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等都是對自身行為的道德約束,除了自律,還要求“君子”有自我教育的能力。另外“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則是對待人接物的禮儀要求,而孔子認為“禮”是社會之本,通過“禮”的施行,能夠構建更加和諧的人文社會,這與當代中國的發展理念十分契合。
3、忠恕、誠信。忠恕、誠信是仁愛思想的延伸。忠恕的思想,就是要求自身能夠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忠實、寬容待人,進而使人與人之間能夠和諧共處。誠信不僅要求個人能夠誠懇待人,互相信任,也要求自身能夠對他人更加講信用,進而形成自身為人處世的準則。
二、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滲透方法
1、借鑒儒家德育思想,充實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
思想政治課程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和未來發展,以及對自己之后再工作中的定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政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思想能夠激發學生內心的共鳴,并且在短暫的教學時間內對學生形成深刻的啟示,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儒家的德育思想中,有許多思想分支在當代的思政教育中都具有良好的實踐意義,諸如“博愛”、“自強”、“淡泊名利”、“民族憂患”等都與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核心價值觀等相契合,在課堂教學中也便于引用。例如,在進行《思想道德修養》的學習時,教師可以根據有關的內容,引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思想,并舉出歷史中的實例,使學生能夠通過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感受到有關思想的精髓,并將其吸收,最終化為己用,成為自身做人行事的基本準則。
2、借鑒儒家德育方法,豐富思政課程的教學形式
儒家的德育不僅體現在理念上,在實際的教學中也有至今仍然適用的教學方法。首先是因材施教。高校的學生基本形成了自身的人格,在行為處事方面具有自己的理念。而現在的思政課程往往采用大班教學的方法,使得不同的學生接受相同的教育,最終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師應當充分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其次是言傳身教。教師不僅需要將有關的思想政治理論準確地傳達給學生,還需要在實踐中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鮮明的、積極的榜樣,以自身的行為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起到教育作用。再次是教學相長。教師和學生應當進行一定的交流,不僅要達到有關的教學效果,還要傾聽學生的意見,了解其情感訴求,才能使思政課程達到更加完美的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結束后利用回訪的方式吸取學生的評價,并以此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
3、借鑒儒家德育內涵,營造思政課程的教學氛圍
無論是高校內部的學術氛圍還是文化氛圍,都能夠對學生產生一定的熏陶。而學校在進行思政教育的同時,應當將儒家的德育內涵滲透到校園內部氛圍的各個環節,進而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一方面,學校針對儒家德育思想的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應當加強。通過教師學術水平的提高,帶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另一方面,學校應積極制定相應的方式,營造良好的儒家德育思想氛圍。在進行校園文化的建設時,可以充分利用儒家的德育思想為載體,對學校的文化活動和物質環境進行滲透。例如,在教學樓的關鍵部位懸掛儒家名人的圖像和名言,或者舉辦有關儒家思想的演講比賽等等。
三、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滲透的原則
1、辯證性原則。儒家思想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其受到了不同時代思想家的修正和運用,因此,在當代進行利用的同時,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繼承的同時,保持端正的態度。
2、針對性原則。高校的思政教育有其獨特的教育目的,因此,借鑒儒家思想時應對其不同的內容進行針對性的選取。通過有關素材的深入挖掘,幫助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標。
3、時代性原則。不同時代的文化有其不同的特征,而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階段,我們更應該結合現代社會建設的核心價值觀和人文精神,對儒家的德育思想進行選擇性的開發、利用和融合,才能使其充分發揮自身價值。
綜上所述,有關的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的同時,應當結合有關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對儒家德育思想中的精華進行開發和利用,進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學效果,對學生人格的完善產生積極的影響,促進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章詠秋.儒家德育傳統對高校思政課信仰教育的啟示[J].黃山學院學報,2013,01:75-79.
[2] 田傳信.大思政視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實踐育人模式及其價值[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2: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