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小玲
摘 要:本文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實踐中,提倡語文個性化教學,在教師個性化的教和學生個性化的學方面做了論述。
關鍵詞:中學語文;個性化的教;個性化的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225-01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足以可見,語文在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內容、教學觀念等方面進行改革,而《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正體現了全新的語文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注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有個性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實踐中,倡導語文個性化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語文個性化教學是以課程內容為中介的師生雙方具有個性化特征的教與學的共同活動。具體地說,就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以課程內容為中心,以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因材施教為基本教學策略,以學生個性化的學和教師個性化的教相統一為主要教學過程的活動。因此,這里就涉及到“學生個性化的學”和“教師個性化的教”兩個問題。
一、個性化的學
個性化的學強調自主學習,即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義務教育課標),任何人不能包辦代替。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學生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真正扮演主角,而是成為“填鴨式”的“鴨”,或是“牽牛式”的“牛”。學生不是主動探究學習,而是被動接受知識。個性化語文學習要求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我們應當為學生創造一個相對寬松、良好的學習環境,所以在新課改的環境中,我們倡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以5-6人為一個小組單位,通過小組的探討來獲得知識,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目前,我校就在推行小組合作學習,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前不久,我教讀八年級上冊《背影》這一課,學生就“父親對兒子的關愛”這一問題的理解就有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見解。有一個學生分析父親爬上月臺去買橘這一段的動詞“攀”,他從中讀出了父親的吃力,還有一位學生分析父親買橘回來“拍拍身上的泥土,顯出輕松的樣子“是為了“不讓兒子看出自己的吃力和勞累”,這就很好的體現了父親處處為兒子著想,濃濃的父愛便躍然紙上。
當然,個性化的學習除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閱讀和表達上也應放手,讓學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并非規定統一的答案。因為“語文教學的理論,無論說的如何高深莫測,歸根到底,無非是幫助學生學會讀書,學會作文,學會聽話和說話,從而獲得一種可以終身受益的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多讀,多思是很有必要的。在思考中鼓勵創新思維,例如,我布置學生習作《春天》,很多的孩子都在贊揚春天的美好或優點,而有一位學生卻說他不喜歡春天,因為春天這個季節病菌活動能力極強,有很多人容易生病。這位同學能夠逆向思維,指出春天分的缺點,我想他的見解是與眾不同的,在班級我表揚了這位同學,并鼓勵學生向他學習。
二、教師個性化的教
教師個性化的教有兩層含義:一是教師如何適應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調整教學內容,改變教學策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方案,其核心是做到因材施教。二是教師在教學中力求體現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具體地說,有以下幾點:
1、轉變教師角色。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他們按部就班的按照導演的指示完成任務,并被動的接受知識,從中體現的是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主動性卻無從發揮。在整個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已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還應是個性化學習的引領者,教師個性化的教為的是學生個性化的學服務。我曾聽一位老師上《祝福》的公開課,當課堂上分析祥林嫂為何不肯嫁給賀老六時,許多同學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認為祥林嫂做慣了城里魯四老爺家的傭人當然不肯嫁到深山里去,有的說祥林嫂深受封建禮教毒害,好女不嫁二男;也有的說她恨婆婆貪錢把她賣了等等。但是,老師都不滿意,拼命讓學生動腦筋在無奈的情況下,他只好在電腦大屏幕上打出:反映了祥林嫂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制度的反抗。教師歸納說,有壓迫就有反抗,祥林嫂的死也是這一意味。聽到這里,我為學生們感到可悲因為他們的一切主體都是一老師為中心。這樣,學生就會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而缺少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特的見解性。
2、了解學生。因材施教是建立在對學生充分了解之上的“學生與生俱來就有不同,他們沒有相同的心理傾向,沒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有自己的智力強項,有自己的學習分格。如果考慮這些差異,如果考慮學生個人的強項而不是否定或忽略這些強項,如果教育以最大程度的個別方式來進行,那么教育就會產生最大的功效。”因此,教師要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學生,熟悉學生的特點,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覺的、有目的地去學習,這樣的學習才有意義。
3、展示特長。在語文個性化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展示個性化特長搭建舞臺,讓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不斷得到成功的心里體驗。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下,我們的語文教育將會更上一層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學習,教師也一改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帶著興趣,有選擇的學習,并學有所成。
參考文獻:
[1] 錢夢龍,張定遠主編.《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教育思想精粹》,語文出版社.1999年
[2] 夏杰賢.《多元智力理論與個性化教學》,上海科技出版社,2003年第56—57頁
[3] 《語文課程標準》,2009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