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娜
摘 要:在我們語文教學的諸多內容中,閱讀教學可謂是耗時最多而收效甚微的一項。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學了那么多課文,背了那么多經典,做了那么多筆記,最終卻鮮有人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和具備獨立閱讀、分析文章的能力。
關鍵詞: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252-01
在我們語文教學的諸多內容中,閱讀教學可謂是耗時最多而收效甚微的一項。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學了那么多課文,背了那么多經典,做了那么多筆記,最終卻鮮有人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和具備獨立閱讀、分析文章的能力。新修訂的《大綱》明確指出:“提倡在學生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見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完成這一任務,我認為可以通過教師的“扶”與“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為獨立閱讀能力的形成打好堅實的基礎。
一、拋出問題,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無疑為課堂教學指明了路子。閱讀課的教學內容、要求、方法、進度,學生態度的端正、興趣的培養、方法的掌握,這都由教師負責,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的。《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為此,在學習火燒云顏色變化這部分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幾個環節:自由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說說你讀懂了什么?讀讀4~6自然段,思考:火燒云形狀變化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讀書-----總結。最后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一起領略了火燒云絢麗繽紛的色彩和千姿百態的形狀,相信火燒云那美麗的景色,作者那優美的文字都已經深深地印在了你們的腦海中了。是呀,正如一位哲人所說的,"這個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要你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更多的大自然的奇麗景象,就會發覺我們的世界原來是這樣美麗。火燒云很美,課文寫得也很美,蕭紅的《呼蘭河傳》更美!課下希望同學們好好讀一讀《呼蘭河傳》。由課內自然引向課外,激起學生讀書的欲望。
二、以自學為主,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張定遠先生說:“學習是學生的一項腦力勞動,通過腦力勞動來獲取知識,掌握技能。任何人的任何學習都要通過自己的腦力勞動,也就是自學。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這種能力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大量的閱讀實踐才能獲得,所以閱讀教學要以學生自學為主。”那么,學生如何自學 ?自學什么呢?根據網上的信息,我嘗試著讓學生自學為主,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自我預習。方法:(1)查找與本課有關的資料;(2)通過工具書掌握生字,理解詞語;(3)標出自然節并畫出課文中的重點詞語、句、段;(4)看單元導讀和課文正文前的“預習”;(5)看課后題讀課文;(6)看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
2、自我質疑。教師可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1)依據課題提出問題;(2)依據人物的言行提出問題;(3)依據重點段、重點詞語提出問題。
3、自我檢測。學生可在完成前三步的基礎上對照提問單,檢測自己是否完成了學習任務。這一課的字詞我理解掌握了嗎?自己提出的問題是否都能解決?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嗎?課后習題我能做出來嗎?我學到了那些寫作方法?如果讓我寫同類題材的文章該怎樣寫? 學生通過這一環節,可看到自己的不足,準備好自己還應重點解決哪些內容,從而學會學習。
4、自我嘗試。在教帶*的課文時,我嘗試由學生根據自學到的內容自己講課,進一步培養學生自學的興趣和動力。
這樣的教學方法試行一段時間后,大部分的學生能夠自己理解課文,有一部分學生還能夠當堂背誦課文。“以自學為主”使學生的自學能力真正得到了提高。
三、結合文本,訓練閱讀能力
閱讀課訓練的主要方式應是以讀書為主。各種各樣的讀,就是要讓學生反復地無數次通過視覺、聽覺器官,憑借文字符號接收信息。學生在讀書時應在教師適當的指導下,多動腦筋,思考問題,對課文要求讀懂,而不是聽懂。
1、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1)品詞品句,感悟知情。閱讀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讀,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如《藤野先生》一課中“油光可鑒”、“標致”、“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望去卻也像緋紅的輕云……”等詞句,只有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通過品讀,才能深入地理解課文,并在“讀”中體會到魯迅用嘲諷的語氣寫出了中國留學生的行為,表達了魯迅不滿的情緒,進而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
(2)圍繞人物,身臨其境。人物形象,是一篇文章的靈魂,教師可指導學生對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心理活動進行分析、模仿。如《故鄉》對楊二嫂描寫的:“圓規一面憤憤地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這樣的句子,學生們只有在模仿之后才能深深體會到楊二嫂自私、貪婪的性格。
(3)注意標點,領會內涵。一篇課文,標點符號在生動地表達內容和情感上,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故鄉》第71自然段中“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這幾個省略號就可以使學生們展開聯想:假如你是閏土,你還想說什么?從而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從省略號中深刻體會到辛亥革命前后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同時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級觀念的毒害,閏土在精神上所受的束縛。
(4)互評互議,總結方法。在讀書過程中,學生因個性的差異和認知角度的不同,會隨著“讀”的不斷深入,產生這樣那樣的疑問,會有這樣那樣不同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可放手讓學生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互相討論、補充,自我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暢所欲言,自主讀書。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大膽進行新課程改革,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認真閱讀《新課標》讀本,切實鉆研教育教學等方面的新理論、新知識,努力找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