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富裕
摘 要:作文教學是我們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大環節,是一種體現強烈個性色彩的創造活動,因而個性化作文教學成為作文教學發展的必然。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要珍視學生的這種寫作個性化,鼓勵學生放手去寫,大膽地去表現自己的個性體驗,積極創設新的作文評價機制,為學生營造一種愉快寬松的作文環境,全面訓練,促進學生個性化寫作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生;個性化;自由;表達情感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280-01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倡導“個性化”和“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求學生在習作中“寫自己想說的話”,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作文教學中,如何研究、發現、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自由”入手。
一、選擇內容題材的自由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上個世紀30年代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和學校。他主張做中學,學中做,用人本感悟生活,讓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在廣闊的現實生活中,學生在親身經歷中,獲取大量的生活信息,捕捉大量的生活素材。因此,學生所寫的內容,理應是從豐富多彩的身后中獲取的。作為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寫一些人、事、景物的作文,還要拓寬習作的路子,有意識地把學生感興趣的,具有價值意義的題材,引入到習作訓練之中,讓學生試著寫兒童詩、童話、啟事,建議書等生活應用性文章,還可以讓學生撰寫小品、相聲、快板等藝術性作文。這樣不給學生選定內容,做到寫作題材多樣化,喚起學生心靈的共鳴,激發寫作的靈感,留給學生自由選材的空間。學生選材自由了,習作興趣就會大大提高、課外練筆的自主性也會增強,學生想起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不管質量如何,寫出來在進行引導,只要是學生的真情流露,內心的表白,就張揚了學生的個性,達到習作的目的。
二、表達思想感情的自由
有很多教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往往事先給學生確定好“中心”,擬好提綱,規定好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結果學生一提筆,就“依樣畫葫蘆”,寫出來的作文“千篇一律”。新課程改革對作文提出這樣的要求:“允許學生不按照提出的內容范圍來寫,雖然內容很寬泛,但學生有可能有更想寫的內容,這是允許的。”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要注意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給學生以自由的空間,增強靈活性,讓他們能自由發揮,自由表達真情實感,寫出富有個性的文章來。當學生深入生活實際,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想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給學生提供自由表達的平臺,讓他們一吐為快,如我在指導學生寫一個人時,出了這樣一個題目《爸爸,我很——》(傷心、快樂、委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真實感受,自補題目。不給學生任何提示,結果這一次作文寫得很成功,有的寫出了爸爸的壞習慣,有的寫出了爸爸勤勞樸實的品質,有的向爸爸訴說了心中的苦惱……
這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文章都出自于學生真實的內心。這樣的作文訓練避免了學生說假話、空話的毛病,還為學生和家長創造了交流的機會,同時也達到了作文訓練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目而寫”目的。
三、習作訓練時空的自由
生活中處處有作文,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作文,符合現代教育觀。如果只限于兩節作文課,拘泥于在學校,教室里進行作文訓練,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拓寬作文訓練的空間和時間,捕捉習作時機。抓住一切訓練的機會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從而培養學生隨時都喜歡自由作文的習慣。
訓練的空間指的是教師除了校內的習作訓練以外,應當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社會。讓學生實地觀察,親自去感受,體驗生活,從生活中選取素材,寫出真實感人的文章。如組織學生參觀工廠、社區,安排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做適量的家務,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游覽名勝古跡……這樣不僅充實學生的心靈,凈化學生的靈魂,啟發學生感悟生命的意義,還能拓寬學生習作的外延,積累習作素材,活躍思維,捕捉寫作靈感。
訓練的時間指的是一篇習作不一定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可以把時間延伸到一段時間。比如寫“家鄉的變化”,先提前公布習作的內容,讓學生通過搜集材料,實地考察,訪問調查家鄉的歷史等。對本次習作有充分的認識和準備,學生通過語言的準備,情感的準備,加上教師在課堂上的點撥,學生定會文思泉涌,有話可說,寫出真實感人的好文章。另外,教師要教會學生想寫時就寫,想說時就說,,哪怕是一句話,一段話,都能達到習作訓練的目的。
四、參與評改、交流的自由
傳統的作為評價總是教師一個人轉制的作文批改、講評,極少讓學生參與,并且評價標準高,總是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學生的作文。挫傷了學生習作的積極性,喪失了學生習作的自信心。《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要注重培養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打破舊觀念,把評價的自由權交還給學生。首先教師的評價應多表揚,少批評,給學生提供參與評價的機會,在評改的過程中,體驗做教師的感覺,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靈感,又能提高學生的評改水平,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其次是給學生搭建展示寫作的平臺。如建立寫作專欄,編制作文集,自制手抄報等。學生只要認為是好文章,就可以得到班級、學校的評價和認可,優秀的文章還經常推薦到各級報刊上發表。利用晨讀、課余誦讀學生的作文,使更多的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另外,學生還可以把自己的習作交給自己信任的人評價,如老師、家長及其他親人。這些人的公正評價,能幫助孩子樹立學習的信心,能更快地提高作文水平。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教學作文,要讓作文課堂有“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源泉。就要改變“千人一面”的作文現狀。了解學生個性,熟悉學生生活,觀察學生動態,研究學生心理。營造自由寬松的作文氛圍,讓學生的真情在作文中得到流露,讓學生的寫作水平在作文中得到提高。長此以往,學生們就能達到一種真正的自由作文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2] 《作文教學論》 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8年 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