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肖英
摘 要:只要在課堂教學中把握好語文學科的特點就可做到,讓那些含苞欲放的花朵,在晨曦中吮吸甘露,而盡情暢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360-01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只重視文化知識的教學,而忽視了對孩子心理的關注,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關鍵時期,一個人的性格、情緒、興趣愛好及各種技能等都在這個階段里,初步形成。在單純的心理健康課不能滿足對學生的心理教育的條件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我們語文教師有著重大的使命。作為基礎學科之一的小學語文所包含的人文性、思想性、藝術性,具有更多的接近學生內心世界的機會,對于在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有著優厚的條件。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如何發揮它的功能,將心理教育自然在滲透其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呢?
小學階段,學生心理發展和變化具有較大的可塑性,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抓住心理教育的契機,根據每課的特點把握好每個滲透心理教育的閃光點,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學生和諧、健康地成長。
一、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
小學階段的孩子心理發展和變化具有較大的可塑性。無論是思維能力,還是個性都易于培養,良好的習慣都能通過教育加以改變。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的模仿性強,而一切教育活動都以老師與學生活動為基礎的,教師的人格就自然地影響著學生的情感與個性品質的發展。情感更是構成人格穩定而獨特的心理因素。一般小學同學與老師的關系比較融洽,而很少發生沖突。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教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育學生,引導學生共鳴,慢慢地消除學生學習的障礙和心理的情緒,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不僅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更要提高我們自身的修養,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學科滲透的關鍵。心理學家認為,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孩子人格的健康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建立寬松,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育人氛圍。小學生的人生經歷是有限的,心理活動純真,他們的喜、怒、哀、樂都明顯地表現出來。所以小學階段,師生之間的關系融洽。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以民主的方式組織教學。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要使課堂氣氛和諧寬松,教師要縮小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把微笑帶進課堂,把激勵帶進課堂。我們可以從課堂的細節做起,尊重他們、欣賞他們、認可他們,帶著微笑進教室,帶著微笑上課,對待學生的回答與提問,我們可以真誠和藹地態度,減輕他們的不安心理,消除顧慮情緒,在課堂上創造出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成長在一個積極的、互相幫助的、關懷的環境里,相信學生的心理負擔也就不存在了,我們各種的教學活動也自然能順利開展。
三、挖掘教材的積極因素
“文以載道”、“文道統一”,語文教材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有著可以滲透心理教育的包羅萬象的積極因素。但愛因斯坦說過“無論多好的食物強迫吃下去是不行的。”我們必須對教材進行周密的分析與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做到因材施教,合理地發掘文章的寶藏,抓好關鍵的字、詞、句,乃至對品讀課文激發學生的情感,利用教材中的心理因素,通過各種教學方式,讓孩子正確地認識世界、了解人生,從而達到心理品質的優化效果。
1、動之以情,培養情操。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內容表現了對祖國的愛、自強不息的精神、友誼深厚等。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我們莫失大好良機,要靈活地聯系現實生活,進一步加強心理教育的灌溉。如三年級下冊《她是我的朋友》與《爭吵》表現了對朋友的愛。教學中引導學生從課文人物中去學習,以他們以文中的主人翁為榜樣,培養自己的為他人著想,多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的習慣。審美感是一種人與人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審美是需要相聯系的一種情感。在《趙州橋》這篇課文介紹的都是我國寶貴的歷史遺產。學習中學生不但感受到設計讓人驚嘆,還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從而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二年級的《我為你驕傲》和《藍色的樹葉》這兩篇課文可以通過故事內容的形式,設置心理教育的滲透點。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做錯了事要勇于承認錯誤做一個誠實的孩子。而這些人物故事剛好與兒童的實際生活是緊貼的。據此學完課文后,學生可用故事的形式把自己過去壓抑在心中的又與這些相近的事情向大家傾訴。這樣,他們可以在愉快的教學中,得到了心理的教育。
2、利用閱讀,了解心理知識。閱讀是語文課中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還是學生提高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兒歌和課文瑯瑯上口,小學生喜聞樂見,對學習語文產生愉悅心理,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有目的滲透一些心理知識,讓學生親自閱讀,達到自我消化。如二年級的《兩只獅子》這篇課文,一只嬌生慣養,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而另一只勤奮練習生活的本領。學生通過對課文的閱讀,認識到了要想快樂地生活,就應自覺培養自己獨立的能力,以勤奮的態度,學會生存的本領,要想成功必定會經歷很多的磨練。
3、關注口語交際與寫作,保持良好心境。《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除了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應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種消極的心理體驗,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較差。遇到高興的事就喜形于色,碰到困難或挫折容易灰心。為了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讓學生互傾心聲。有目的口語交際正好制造孩子傾訴心事的大好機會,教師、同學成為了傾訴的對象。高年級的同學沒那么容易把心事說出來,那么周記、作文及日記是給學生設置一個大膽寫、大膽問的平臺,讓他們盡情傾訴內心感受,這樣對學生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們可在作文教學中,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多寫日記,隨時記錄下自己的真實感受或設計一些便于學生表達內心情感的作文題目,鼓勵學生講真話,表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