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曉華
摘 要:教唱歌曲,是學校音樂教學中的一項主要內容,是學生最易于接受和樂于參與的表現形式。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怎樣在教學中做到讓學生正確演唱,那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在教師的不懈努力下,才能慢慢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演唱道路,體會到唱歌的快樂并健康的成長。
關鍵詞:唱歌;教學;“純”;“準”;“實”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362-01
教唱歌曲,是學校音樂教學中的一項主要內容,是學生最易于接受和樂于參與的表現形式。學生通過學唱一首新歌,既能學到知識,又能得到美的教育,使他們身心感到愉快。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唱好歌曲呢?多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在唱歌教學中應做到“純”、“準”、“實”這三個要求。
一、唱歌教學中的“純”
所謂純,就是要求聲音純真,秀麗、干凈、悅耳。但對中學生的要求不能等同專業人員,我只要求他們聲音純真、自然、悅耳,不能毛毛糙糙,顫顫抖抖,搖搖晃晃。記得龔琳娜曾說過,“千人一聲”的現象已經在國內持續很多年,有些極有天富和個人特色的女孩因上了條條框框的課,漸漸不再像以前那樣快樂歌唱,甚至于有些人連唱歌的欲望都不再有,恐懼唱歌。所以我在教學中不贊成今天給學生練呼吸,明天給學生搞喉頭,什么打哈欠啦,靠前、靠后等這些做法,而是讓學生解放他們的天性,大膽放聲歌唱,在這個基礎上再做適當的系統的引導呼吸、喉頭、共鳴,使他們發出純真、自然、悅耳的聲音,快樂地唱歌。
二、唱歌教學中的“準”
在唱歌教學中,我的第二個要求是“準”,那就是要求做到“音準”、“節奏準”、“咬字吐字準”。
1、音準。學生確立準確音的高低、長短、強弱等概念,是學習音樂、感受音樂和理解音樂的基礎,也是唱好歌曲旋律的前提。在唱歌教學中,應對學生進行嚴格的音準訓練。我認為,作為音樂老師,首先要摸清教學班學生的情況,分析學生中容易產生音唱不準的種種原因,現歸納起來有二種,一種是還未建立起正確的音高概念、或由于發聲技巧原因引起的音不準現象,另一種是由外界因素等原因引起的音不準現象。前者,有待于教師的誘導和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例如解決呼吸問題,教師可用形象的比喻 “聞花”、“吹泡泡”等啟發學生自然地呼吸;后者,教師應從思想上、身心上全面關心學生,同時加強與有關教師的配合。對音準困難的學生,教師應熱情幫助、合理引導,特別是當他們有進步時更應熱情鼓勵,這對克服他們的自卑心,增強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
2、節奏準。節奏是音樂的主要部分和主導因素,沒有節奏就沒有音樂。唱好一首歌曲,要先解決好音準,節奏,打好基礎,然后再用速度、力度去表現它,因此在唱歌教學中,培養準確的獨立的節奏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唱臉譜》是一首用京劇西皮唱腔素材創作的一首歌曲,這首歌曲結尾的“拖腔”經常會難住學生,我讓學生觀察旋律節拍中“板眼”的規律,然后范唱并輔以手勢,使學生能做到準確演唱,信心增強了,很快就在有板有眼的歌唱中體驗到了歌曲獨特的風格,為唱好歌曲又提升了一步。
3、咬字吐字準。唱歌是以音樂和語言(歌詞)結合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歌詞則是表現作品思想的重要方面。所以,在唱歌中把歌詞唱清楚是很重要的。由于唱歌時的咬字吐字與講話的發音有很多不同之處,我在唱歌教學中加強口腔活動機能、吸字吐字、韻母引長發音這些基本訓練,要求同學們唱歡快、熱情、活潑的歌曲時,咬字吐字應做到輕快、敏捷,口腔盡量減少不必要的動作,使之靈活,字音清晰;唱抒情舒展、速度較慢的歌曲時,咬字要柔和、圓滑些,字頭的聲母相對占有時略長些;唱激昂、雄壯有力的進行曲時,應強調聲母的發音要短促,噴吐要有力,并要注意字與字之間的承接。當演唱中外民歌時,還應該根據各民族音樂旋律特點、語言特點、風俗習慣,進行不同的咬字吐字處理,以表現出作品的獨特風格。
三、唱歌教學中的“實”
實即真實、樸實。藝術的價值就在于實,因為藝術總歸是要表達某種感情的,你如果把感情抓住了,真實了,有動于衷了,聽的人也會感動。一首歌曲,無論是先有詞還是先有曲,雙方作者都是認真揣摩對方要表達的意境和思想,不能光憑自己的感覺唱,做到深刻的理解歌曲并正確表達演唱。唱歌中,聲音的訓練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學會“從內心起歌”。要讓學生學會處理、表現歌曲的感情,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歌曲的感情化為自己的心聲。很多教師在教唱歌曲時把全部的重點都放在了聲音的部分,而忽視了真情實感,這絕不會唱好一首歌。在教學中,教師不能用籠統、簡單的語言提示學生,而是要根據歌曲的內容、抒發的情感,引導學生明確用什么樣的速度、什么樣的力度、什么樣的音色來表現。如在教唱《游擊隊歌》時,先介紹歌曲的時代背景,在學生初步學會歌曲演唱后讓學生觀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影片《鐵道游擊隊》中游擊隊戰士在深山密林、蘆葦叢中,在平原鐵道戰線上機智勇敢、神出鬼沒地與敵人戰斗的有關片斷,同時播放音樂《鐵道游擊隊》,結果學生仿佛自己成了游擊隊戰士,在力度突然變弱時,緊張地屏息凝視,在力度加強,情緒歡快時,愉快地手舞足蹈,不知不覺中激發了學生的歌唱情感。唱歌情感的變化和升華很奧妙也很豐富,但要把這種情感真切地表達出來,就必須要“進入角色”,要設身處地體驗歌曲的情感內涵,才能賦予唱歌以感人的魅力。就唱歌教學來說,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在歌唱過程中不斷地深化對歌曲的情感體驗,與時俱進,及時創新,從而歌唱出歌曲的真情實感。
唱歌教學既是音樂教育的自然基礎,又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形式。音樂教學中的唱歌活動是學生進行藝術實踐和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主要手段。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怎樣在教學中做到讓學生正確演唱,那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在教師的不懈努力下,才能慢慢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演唱道路,在這道路上認真的唱好每一首歌,由衷地產生唱了還想唱的欲望,真正體會到唱歌的快樂并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吳天球.《讓你的歌聲更美妙》,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版
[2]張萬林.《中學音樂教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版
[3]郁正民.《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技能訓練》,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