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德明
?
因緣聚合人情交集——《人堆》觀感點滴
●韓德明
[摘要]“人堆”不是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的聚合,而是一群因不同的因由湊合在一起的人,這群人發生的情緒碰撞、情感交流既瑣屑又平淡,卻又觸碰人心。“人堆”的湊成有很大的隨機性,但這個微縮小社會發生的事件卻有必然性。通過對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堆》是一個接地氣的作品,也是一部受到觀眾喜愛的本土話劇力作。
[關鍵詞]話劇《人堆》;事件;情感;人性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哲人對這個物質世界現象的高度概括。話劇《人堆》取其意來講述一群人的故事。故事雖然平平淡淡,卻又引入開懷,亦不乏觸動人心的情感。一個城市市民小區的出租屋是故事發生的空間,早上上班、晚上回來是故事發生時間,房東、租客、鄰居便是故事發生的人群了。當我看到這個空間、時間、人群的構成,就意識到這是劇作者為觀眾設定的一個值得咀嚼的扣子:它不是一群志趣相投的人的聚合,而是一群因不同的因由湊合在一起的人,這群人發生的情緒碰撞、情感交流既瑣屑又平淡,卻又有那么一絲觸碰人心的東西;“人堆”的湊成有很大的隨機性,“人堆”這個微縮小社會發生的事件卻有必然性,如此解讀,“人堆”就意味深長了。

房東楊春光與女兒楊勝男(謝江波攝)
這個扣子系上了,如何來解開呢?一個個生活小場景,一件件生活小事鋪擺在人們眼前,遂聚遂起,遂起遂消,事發事落,人聚人散,敘述這些聚散隨機的瑣事就是敘說“人堆”的故事。
《人堆》以“停電”這樣一個突發事件為劇情演繹的切入口,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之間的關系,人物對事件的態度,這個人群的生活空間都給觀眾一個初始的印象和判斷。以生活中極為常見的小事件作為故事的發端,人物各色形態的展露,給此劇定下了一個基調:平庸的人,瑣屑的事,平凡的生活。依據這個基調,劇情、事件、人物情感由此鋪敘開。
以“溜雞”事件引發出房東楊春光與女兒楊勝男的小沖突。這個事件對整出戲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女兒的態度,表現了她對父親生活方式的不滿:覺得自己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給父親,可他卻要留守在這個老宅里,將房屋出租給一群素質低下的打工族,租金極低,簡直就是送給別人住,如今又有鳥籠養雞的怪癖。這種不理解,給人物的情感起伏留下一條線索,也給后續的故事情節做引子。女兒的來去匆匆,隱隱地暗示出父親的孤寂。這一段戲看似怪異搞笑,卻是敘述房東楊春光情緒情感的重要鋪墊,也是開解前面結下的小系扣,為什么房東經常嚴詞斥責這些租客,他們卻甘之如飴,在這些看似嚴苛的話語里,房客們感覺到房東的關心和真誠。

前夫李忠良來尋找麗萍懺悔(謝江波攝)
生病事件是這群人的故事發生轉折的關鍵點。這個事件以房東楊春光生病為契機,將這一群平日里各自為自己的生計而奔忙的人聚合到了一塊,鄰里房客突然發現楊春光對他們的重要性,各自真誠地表達自己對老房東的關懷,但卻使房東更為焦躁,其孤寂之感并未獲得消減。于是有了房東情緒的大爆發,將眾人趕出房間。看似不通人情,卻是想念女兒的極端表現。生病導致女兒的回歸盡孝,楊春光的心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冷面熱心的楊春光,臉上有了笑容。這個劇中的核心人物情緒變化,也給后續的故事,人物的情感發展導向一條更為人情溫暖的途徑。

房客們來探望生病的楊春光(謝江波攝)
復婚事件以麗萍前夫尋找麗萍懺悔開始。這是一段沖擊心靈的感情戲,以李忠良這個人物的出現揭開麗萍封存已久的情感生活,把一對中年男女的情感歷程一刀切到底掰開給人看:麗萍的創傷累累、李忠良的悔恨交加,人性、倫理、人情在長久的積淀與短暫的碰撞中耀出閃電般的光芒。這個事件是將麗萍這個平凡人物不平凡的情感展露給人看,它告訴人們,這種不平凡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它的震撼力就在于此。人們無需孜孜追求偉大人物的高尚情操,只要在生活中能夠發現自己或他人的閃光點就足夠了。
宴請是生活中常見的事,把它作為一個特殊事件來鋪敘,那是表明這個事件有其不同尋常的地方,這就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戲劇性。事件以保險推銷員朱大強宴請公司領導的行為來鋪敘其心理過程,將一個小人物的心態生動地展現出來。這個事件的不同尋常之處在于事件的進程沒有依照人物的需求推進,朱大強盛情邀請的領導沒有一個到場,在心理發生巨大落差之時,楊春光領著街坊鄰居房客以領導、朋友的身份到來,善意地幫朱大強圓場,給朱大強的父母帶來歡樂。這是善良人心、真摯人情的又一次展現,把這些普普通通的一群人的生活挫折與樂觀面對的態度展露給人看,讓人們在善意的嬉笑中感受到人情的溫暖、人性的光輝。人物的情感張力與事件的突兀變化自然地融在一起,給“人堆”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楊春光斥責房客打罵妻女(謝江波攝)
“人堆”從其結構上看,不追求邏輯的嚴謹,而是尋求一種散文式的意趣。每個事件之間并不是都有必然的邏輯關聯,但這些事件在這群人的生活中是隨時可發生的,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見的,這就是生活隨機性與必然性的統一。把這樣的現象演給人看,觀眾就從這面舞臺的鏡子看到另一個的“我”,喜怒哀樂都在其中。
如果說事件是“人堆”展露一群平凡人的生活情態,那么人物就是勾勒事件的核心。事件只是生活中的表象,人物的情緒情感才是這表象背后的東西。楊春光、麗萍、朱大強是劇中極具閃光點的人物。楊春光是劇中著力塑造的人物,是一個充滿愛心的老人,他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給外來打工者提供一個落腳之地,可以讓他們在為生計的勞碌奔忙中得到一小塊獲得心靈安寧的棲息地。在那發生的事件中,楊春光這個不茍言笑的老頭以其真誠待人的言行獲得人們的信賴。他是用一份同情和理解給人以便利,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與人方便。沒有施舍者的高高在上,只有同行者的默默理解和支持。他的人格魅力都是在一點一滴、一絲一縷浸潤到人們的心里。塑造這個人物,就是要以他的言行構成一條戲劇行動線,其他角色雖然也有自己的行動線,但都是圍繞著楊春光這個人物來運轉的,就像行星圍繞太陽轉一樣。楊春光的善言善行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利人之舉,這是完全符合“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楊春光的自覺之行,構成了此劇所要呈現的主題——“能幫就幫”,蘊含著深刻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麗萍是一個著墨不算太多的人物,在前面的事件敘述中她都是匆匆露面,匆匆消失,為著那個小小吔的酸攤忙碌著。急匆匆的身影在觀眾的眼簾中留下流動的實干影像。這樣一個不起眼的鄰家大嫂卻在復婚事件中以濃墨重彩烘托出來,給人以正能量的沖擊波,其淡與濃的反差對比,彰顯出劇作者、導演、演員對刻畫人物性格技法的嫻熟運用,這是該劇極為靚麗的一抹色彩。
如果說楊春光是劇中的靈魂,麗萍是劇中的亮點,那么朱大強就是劇中的調味品。這個角色設定為保險公司推銷員,以其獨特的言行帶有小人物的自嘲式詼諧,既不抨擊時政也不憤青嘲諷,而是努力奮斗的自信和一點謙卑,既打趣他人也打趣自己,從中得到自我心理的平衡。朱大強的幽默有點小文青與小市民糅合的氣息,這恰恰是最接地氣的,它體現出民眾的生存智慧。朱大強這個人物是“人堆”喜劇色彩的重心,在諸多的事件中他不是事件發生的核心人物,卻用插科打諢的方式表達出一個旁觀者的冷幽默,語言的幽默感和分寸感把控恰當,很符合保險推銷員抓住一切機會推銷產品的“牛皮勁”。
《人堆》是一個接地氣的作品,是一部低制作、少投入、高效益的作品,也是廣西多年來難得的一部受到觀眾喜愛的話劇力作,其成功經驗是值得人們探究的。
作者簡介:韓德明,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