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智源(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合肥市委員會,合肥230071)
?
關于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的對策建議
◎ 王智源(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合肥市委員會,合肥230071)
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是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措施,在兩者的融合過程中起著重要的鏈接作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加強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對于指導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的組建、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在當前新形勢下,圍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經由“互聯網+”協同創新的強力性整分合,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顯然不同于以往單一的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而是交易主體深度融合、交易客體高度集成的更為高端的交易支撐體系,無疑會涉及到相關主體的契合、客體的標的化,乃至一系列制度創設的配套。
嚴格意義上說,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是鏈接創新和創業的紐帶。創新主體作為交易活動中的資源供給方,將創新活動所產生的技術成果、知識產權,通過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去實現價值,以補償成本、獲取收益,并再度組織起新的資本投入到一輪又一輪的研發活動中,創造出新的技術和知識產權資源。創業者或者生產者、消費者,作為交易活動中的資源需求方,則通過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較為便捷地尋找到所需的技術、知識產權要素,以便與其他要素相結合,開展創業活動、生產活動,或者滿足自身日常生活的需求。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的組建者、管理者、服務者作為獨立的一方,起著重要的媒介、融合作用。通過供給方、需求方、平臺方的交互作用,推動技術、知識產權要素的順暢流轉,共同服務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展示階段,很難與需求方有效對接并順利轉化,運行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當下“升級版”的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構,需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使其具備充分的市場親和力,既能夠滿足當前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的通常需求,又有著一定的前瞻性,并兼具足夠的開放性和彈性。同時,應從技術發展、技術運用于實際的全流程上看待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例如技術難題的提出與解決;孵化中技術的分項或整體交易;先進制造或者生產生活服務中的技術成果,有的并非僅僅以專利形式存在,還包括技術訣竅的挖掘、技術標準的建立等;也還包括工業版權(如計算機軟件、有線無線網絡服務軟件、數據庫)、文學版權、商標、商業秘密等方面的交易。對于細分的知識產權類別,一些交易平臺不可能全面開花,涉及到所有知識產權種類的交易,則可以專注于專利、版權、商標,或者其他類別知識產權要素的某一類。
但從另一方面看,知識產權作用于生產、生活,絕非專利、版權、商標的單一運用(固然在極個別情形下,現實中存在著單一知識產權要素的運用),而是多種知識產權要素的集成運用,這些要素除了需求方自身創造之外,必然要求綜合性交易平臺予以媒介并提供多方位的支撐。由此,涵蓋資源要素廣泛的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無論是國家層面的,還是區域層面的,會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可以一定程度減少各相關主體的搜尋成本,降低整體交易費用,提高平臺的效用。
2015年8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第三十條規定,“國家培育和發展技術市場,鼓勵創辦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為技術交易提供交易場所、信息平臺以及信息檢索、加工與分析、評估、經紀等服務。”這在頂層設計上為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的組建、運營和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是,法律規定要轉化為政策措施,還需要相應的可執行具體制度予以配套,這方面可以從三個關鍵環節入手:
一是強化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主體的審查制度。以提供技術和知識產權要素的供給方為例,其總體上看是講誠信的。然而,從一些交易平臺實際運行的情形看,有極少數供給方不守誠信,甚至于在進入交易平臺之前就不懷好意,企圖利用平臺進行欺詐。作為平臺的建立者、運營者自然十分反感這樣的“提供方”,需求方也對這樣的“供給方”深惡痛絕。因此,要通過前置主體資質審查、設立交易過程中的誠信檔案、交易后資質評估等手段予以規制。對于需求方也同樣存在著少量的不守誠信者,需要通過類似的方法予以應對。
二是強化技術和知識產權資源的審查機制。作為服務創新、創業的專業性交易平臺,平臺方、供給方、需求方所面對的交易標的就是技術和知識產權要素,而參與交易的技術和知識產權要素也存在著虛假與否、高低上下、市場前景如何等問題。例如,有些已經過時的,或者高能耗、高污染的技術成果,非常善于打著知識產權的牌子,期望身價百倍。如果不加以甄別,就會坑害需求方。為此,作為平臺方要真正建立起技術和知識產權的審查體系,通過檢索、比對和建檔,把不符合市場交易規范的所謂的“技術和知識產權”過濾掉,凈化平臺的交易環境。
三是強化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的自身管理與服務。“互聯網+”條件下的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方,不能走早期階段的一般化、粗放式管理老路,而要采取現代管理手段推動平臺的高效運轉,維護涉及各方的交易安全。包括進行較為科學的交易規則體系的設計和執行;致力于基于大數據的信息化管理,同時兼顧供給方、需求方個性化的小數據管理;做好經紀人員隊伍管理;做好交易資金流的管理;開展簡單糾紛的調解;提供全流程優質服務,等等。
建設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并非是一些個人或者企業(組織)通過設立的形式,去注冊成立并搭建起一個交易平臺這么簡單。靜態地看,交易平臺搭建起來就算基本完工了,但升級版的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設才剛剛開始,還需要在前期搭建起的基礎平臺上,持續投入,精心呵護,不斷完善。
首先,需要有關政府部門的有力支持。針對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的行政管理和服務,既有來自技術和知識產權行業系統的,例如科技、知識產權、商標、版權等管理部門,又有來自財政、稅收、金融、公共資源交易(招投標)等部門的管理和服務。涉及如此眾多部門的管理和服務,就需要全面實行負面清單、職責清單、權力清單制度,同時要實行首問負責制,讓平臺方能夠第一時間獲得優質的管理和服務。
其次,需要來自司法系統的有力保障。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運作過程中,不免會產生民事侵權糾紛,甚至于刑事案件,這就需要依法處置,得到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的保駕護航和支持。
最后,還需要投資者、監督者、平臺方等多方形成良性互動。現階段的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往往是多元主體參與建設的,不可能忽視投資者的利益,也要接受有效的行政執法監督,以防止其偏離平臺建設的目標,為此要樹立分享理念,加強互動,實現各方整體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