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娟
金塔縣農村土地流轉情況的調查
■//李會娟
通過對金塔縣農村土地流轉情況的調查研究,分析農村土地流轉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農村土地流轉提出一些建議及意見。
農村土地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
金塔縣位于河西走廊中端北部邊緣,古絲綢之路沿線,東北與內蒙古額濟納旗接壤,西與嘉峪關、玉門毗連,南同肅州區、張掖市為鄰,舉世聞名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坐落與縣境內。轄區的總面積為1.88萬平方公里,其中綠洲面積180萬畝,現轄10個鄉鎮(5鎮5鄉)、1個街道辦事處,89個行政村,47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87萬人,占總人口的79%。家庭承包經營的農戶數29792戶,承包經營耕地面積42.2萬畝,人均3.55畝。至目前,全縣累計流轉土地面積129132畝,占承包耕地面積的30.6%;涉及農戶18172萬戶,占總承包戶的61%。
從流轉的面積看,全縣百畝以下分散流轉面積71597.6畝,占80.4%,以農戶與農戶之間流轉為主;百畝以上集中流轉面積為17464.4畝,占19.6%,以農戶與經濟組織之間流轉為主;流轉期限在5—13年不等,流轉價格每畝在400-800元之間。全縣規模連片流轉土地的村組有21個,其中:100—500畝的8個,流轉面積為1644畝;500—1000畝1個,面積流轉為670畝;1000畝以上13個,流轉面積為15150.4畝。
從總體上看,農村土地流轉的加快,轉變了粗放式經營方式,推動了耕地的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生產,實現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目的。其主要成效有:
(一)推動了現代農業發展
通過土地流轉,有效改變了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矛盾,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在獲得流轉土地后,不再局限于耕種質次效低的傳統農作物,而是向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方向邁進。如縣內龍頭企業興農辣椒公司,集中流轉金塔鎮西溝村五組和中杰村四組、七組土地1760畝種植辣椒,既為生產提供了優質原料,也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
(二)充分釋放了土地潛能
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轉,既有效避免了土地撂荒現象,增加了土地收益,又改變了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狀況,壯大了龍頭企業的發展,提升了先進農業技術裝備的推廣應用能力。如金塔縣民盛農機專業合作社,通過“基地+合作社+企業”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在鼎新鎮、航天鎮帶動流轉土地2600多畝,并于2014年7月,合作社投資435萬元從美國約翰迪爾公司購進全球最先進的棉花采收設備---約翰迪爾7760摘棉打包一體機1臺,農機凈值達1360萬元以上,實現了棉花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作業,填補了全省在該領域的空白。
(三)促進了農民增收
土地規模流轉進一步解放了外出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使更多的農村青壯勞力從土地中解脫出來,向城鎮轉移,向二、三產業集中,培育了新的勞務大軍和企業群體,增加了農民收入。如金塔鎮西溝村在北灣農場已建成4個高標準設施肉羊養殖場的基礎上,占地面積600畝,劃分日光溫室、鋼架弓棚和高標準設施養殖示范區三個功能區,投資3506.5萬元,建設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配套架設電網1.2公里,提墊砂石路面2.5公里,架設人畜飲水、灌溉低壓管道2.2公里,綠化造林3公里;建成日光溫室100座、500只養殖場4個、千只羊場3個,百畝連片鋼架弓棚示范區一個;其中,流轉土地180畝建成的鋼架弓棚示范區,建成鋼架弓棚142座132畝,全部實現春秋2茬種植畝均收入近萬元;同時,整個園區也已全面投入生產,流轉土地建園區的思路在促進農民增收,推進優勢特色產業由點狀向帶狀、塊狀發展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政策宣傳不到位,流轉受小農意識束縛
部分基層干部對農戶開展土地流轉引導、服務不夠到位;部分農戶對中央出臺的惠農政策還不了解,流轉土地后怕失去承包權,特別是有些隨子女進城定居的農民,由于擔心自己的養老問題,他們怕土地流轉出去后自身的利益受損。
(二)流轉存在短期行為,土地集中成片流轉難
目前流轉中,我縣土地流轉期以5年期為主,且百畝以下農戶之間分散流轉面積達7.16萬畝,占80.4%,百畝以上農戶與經濟組織集中流轉面積為1.75萬畝,只占19. 6%,因土地流轉給專業大戶的少,影響了集約化生產。同時,由于土地流轉涉及農戶多,協調難度大,限制了土地集中成片流轉。
(三)流轉機制不夠健全,配套服務跟不上
雖然縣鄉兩級都成立了土地流轉服務機構,但人員編制少不穩定、專業人才缺乏、工作經費不足,在土地流轉信息溝通、法規咨詢、價格評估、糾紛調處、統計監測等方面服務不夠到位,致使流轉配套服務、管理指導等跟不上流轉土地的需要。
(四)流轉土地開發利用層次低,產業帶動作用不夠明顯
從目前情況看,全縣土地流轉有較強的分散性和隨意性,流轉規模小、投入低、科技含量不高,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專業大戶引領帶動能力不強。由于大多數土地流轉期限短,致使承包戶不愿在土地上投入過多成本,還存在掠奪式經營的問題。
土地政策是農村改革的核心問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已著手制定《關于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和《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現階段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更多考慮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問題,既要解決好農業問題,也要解決好農民問題”“要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格局”。因此,農村土地流轉改革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各鄉鎮、各部門必須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激發農民熱情,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
(一)加大政策宣傳力度,著力提高農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
要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簡報、標語等多種載體,采取輔導會、座談會、拉家常等群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廣泛宣傳土地流轉的重要意義,大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和中央關于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等政策法規,用群眾身邊生動鮮活的事例,用群眾語言,用事實說話,把農村土地流轉的政策措施和方法步驟講清講透,并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打消農民心中顧慮,激發農民主動參與熱情,推進農村土地流轉。
(二)進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切實規范農村土地流轉行為
制訂統一規范的土地流轉合同,以全面推廣實施流轉合同制和備案制為重點,進一步健全土地流轉制度體系。規范土地流轉行為,遵循“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由農民自主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否流轉及流轉方式,對農戶自發的土地流轉行為,教育引導農戶簽訂流轉合同。規范鄉鎮、村組參與土地流轉的行為,不得以任何名義強迫農戶流轉土地,也不得阻撓農戶自愿合理地流轉土地。加強對土地受讓企業、客商和產業大戶的審查評估,對流轉規模、流轉形式和土地用途等情況嚴格登記備案,強化流轉全過程的監督管理。
(三)著力解決農民后顧之憂,不斷拓寬農村土地流轉空間
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創業就業能力,促進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減輕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為農村土地流轉創造有效空間。積極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外出務工創業人員圍繞全縣日光溫室、葡萄、林果、設施養殖等特色優勢產業,受讓農戶流轉的土地,開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村土地流轉。進一步壯大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探索“農業企業化、農民職業化、報酬工資化”的新型農業運行機制,采取多種形式,為農民就近就業提供良好條件。同時,不斷完善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社會保障制度,繼續擴大失業、工傷保險覆蓋范圍,弱化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為農村土地流轉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四)切實提供優質服務,全面優化農村土地流轉環境
加快全縣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明晰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重點抓好土地流轉交易市場建設,形成“縣有服務中心,鄉有服務站、村有服務點”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充分發揮服務平臺的作用,采取信息儲備、掛牌流轉、基價指導、公平交易的程序規范引導流轉,為加快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提供服務保障。
[1]王春杰.農村土地流轉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C〕.政府管理創新理論與實踐研討會論文集,2011.
[2]牛梅武.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建設問題研究〔D〕.新疆農業大學,2010.
[3]田靜婷.中國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創新研究〔D〕.西北大學,2010.
◇作者信息:甘肅省金塔縣金塔鎮財政所
◇責任編輯:閆樹北
◇責任校對:閆樹北
F810.2
A
1004-6070(2016)07-00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