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財政視角下的兩會熱點
●本刊評論員
陽春三月,全國“兩會”向國人、向世界傳遞了中國信心和希望,也不諱言中國面對的各種問題以及錯綜復雜的環境,更重要的是明確了今年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透過“兩會”熱點問題,我們更能清楚地理解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深刻內涵,也為更好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扎實地完成今年各項財政工作任務、更好發揮財政職能和體現財政力量指明了方向。
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其主要措施包括: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元,赤字率提高到3%;進一步減稅降費,全面實施“營改增”,取消違規設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歸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擴大水利建設基金等免征范圍,擴大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免征范圍,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5000多億元;適當增加必要的財政支出和政府投資,加大對民生等薄弱環節的支持,等等。
進一步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是今年“穩增長”任務的要求。中國經濟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進入了“減速換檔”的新階段,而“中等收入陷阱”需要跨越,各種矛盾風險需要解決,此時更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財政政策“逆風險而動”,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必須使用這樣的財政手段。
通過減稅降費,讓企業和個人多拿些,有利于增強企業再生產能力,擴大有效投資,增強企業和個人創業、創新能力,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政府、企業、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也要走共享共贏之路,不能竭澤而漁地增加社會負擔,片面追求財政收入的增長,只有合理的宏觀稅負水平,才能建立可持續增長的財政模式。
增加財政支出,必須創新財政支出方式,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要“有保有壓”,嚴防一些利益集團扭曲積極財政政策搞“面子工程”,粉飾政績,甚至揮霍浪費,進行財政分肥。所以積極財政政策必須和財稅體制改革相結合,必須與全面、嚴格的財政監督相結合。要通過法治財政建設、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稅收改革等手段控制財政領域的經濟風險和道德風險,必須使政府支出有硬約束,過緊日子,必須使公共資金花在明處,確實能創造績效。
加強供給側結構改革離不開財政調控、導向、保障職能。供給側改革,既要做加法,又要做減法,財稅政策要有利于淘汰落后、過剩產能,又要能促進有效供給的增長,增強公共商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真正發揮調結構、補短板的作用。同時財政也要在結構調整過程中強化社會保障功能,降低結構調整中產生的風險。
政府工作報告特別重視政府自身建設問題。簡政放權、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務水平、依法履職、反腐倡廉、提高執行力和公信力是政府自身建設水平的體現。在這一方面,“以財限政”的財政職能必須得到更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