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光民
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急性發作治療前后肺功能的變化分析
●溫光民
目的 探討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檢測的臨床價值。方法 回顧行分析近年來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7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臨床資料,分析肺功能檢測情況,并對治療前后肺功能變化進行比較。結果 治療后72例患者的各項肺功能指標均出現不同改善, FEV1、FEV1占預計值、FEG50、MMEF在治療前后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應做到早檢測、早發現、早就醫。
肺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病;檢測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je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病情呈進行性發展,與肺部對香煙煙霧等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1]。COPD主要累及肺臟,但也可引起肺外不良效應,患病率和病死率均較高。本文收集了本院72例早期COPD患者,并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2月~2010年5月在筆者所在科室治療的早期COPD患者72例,所有病例均處于臨床急性發作期。病史、臨床表現、胸片不典型,通過肺功能檢查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標準。患者均有氣促、咳嗽、咯痰,肺內可聞及濕音和(或)干音,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制定COPD的診斷標準,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齡51~76歲,平均(58.3±11.2)歲;排除標準:發生呼吸、心跳驟停,或并發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休克的患者。
1.2 治療方法
常規行吸氧、抗感染、平喘、解痙、祛痰等對癥療法,如應用口服緩釋茶堿和沙丁胺醇定量吸入劑(一種β-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等支氣管擴張劑,緩解甚至消除平滑肌痙攣,據情況加用皮質激素類氣霧劑定量吸入緩解氣道炎癥癥狀。
1.3 觀察指標
每例患者均于治療前及治療癥狀緩解約5~10 d后分別進行肺功能測定[2]。
1.4 肺功能指標檢查方法
采用德國JEAGER公司生產的肺功能檢測儀對全部受檢者進行肺功能測定,檢測時,受檢者取坐位,常規測定肺活量(FVC)、1秒鐘用力呼氣容積(FEV1)、最大呼氣中期流速(MMEF)、肺活量55%時的最大流速(FEF50)等指標。
1.5 統計方法
計量資料均以均數±標準差(x±s)來表示,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采用配對t檢驗對組內治療前后的均數進行比較,α0.05。
治療后FEV1、FEV1占預計值、FEG50、MMEF在治療前后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特征是氣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且呈進行性的發展。COPD患者因氣流受限,通氣受阻,呼吸肌為克服增加的阻力而做功增加,易造成呼吸肌疲勞,進一步引起COPD患者肺通氣功能障礙,甚至發展為心肺功能衰竭、肺性腦病等嚴重并發癥,導致死亡[3]。但早期病例經積極合理的治療,可部分逆轉氣流受阻情況、大大延緩病情的進展。由于早期患者病史、癥狀、體征常不典型,胸片敏感性差,診斷困難;肺功能測定對確定氣流受限有重要意義,是客觀的檢測氣流受限的敏感指標,MMEF下降是小氣道氣流受阻的敏感指標、早期COPD的表現之一,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用力肺活量百分比<70%,是診斷COPD的金標準;對于COPD的診斷測定FEV1及FVC等就可滿足臨床要求;另FEV1占預計值的百分比在臨床上還作為判斷COPD的嚴重程度、病情進展和推測預后、評價治療措施的重要依據。
COPD急性加重期,首先要明確誘發COPD加重因素,對癥使用支氣管舒張藥、糖皮質激素、抗生素、祛痰藥、低流量吸氧等療法;本組觀察的72名早期COPD患者,在治療后肺功能均發生顯著改善,測得的肺功能指標FEV1、FEV1占預計值、FEG50、MMEFJI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另,部分COPD患者行通氣治療,72 h后血氣指標(pH、PaCO2)也明顯改善,表明積極合理的治療能夠有效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
綜上所述,COPD為慢性進行性發展,早期無任何典型癥狀,通過肺功能測定檢查氣流受阻情況,可做到早期檢測、早發現、早治療、延緩病情發展。
(作者單位: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蒙中醫醫院)
[1]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8):453-459.
[2]張鋒英,杭晶卿,李曉峰等.未診斷呼吸系疾患者群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調查.臨床肺科雜志,2007,12(11):1174-1180
[3]Rouhos A,Kainu A,Piirila P, et al. Repeatability of exhaled nitric oxide measurements in patients with COPD. Clinical Physiocogy and Functional Imaging,2011,31(1): 26-31.